人才,区区5笔,两个最简单的汉字。
但它,却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梦寐以求的强国之宝,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助跑器和发动机。
古老的中国在前进中不断地设问:人才概念是什么?人才范围如何界
定?中国走向小康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用什么样的观念战略培养造就建设伟大中国千秋大业的各种人才?
这些,恰恰是中国共产党近年常常思考、谋求破题并着手解决的新问题。
人才观念的突破是最根本的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标准认定一直按照1982年提出的“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人们发出疑问: 创立海尔这一民族工业品牌的张瑞敏,仅为老三届高中毕业;创新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掀起种植业一场革命的王乐毅,只是高小毕业的普通农民,他们是不是人才?
突破旧有的人才观念,建立新的人才观成为当前做好人才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说,学历、职称是专门人才的外在标志,不是人才的根本标志。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惠强则提出:什么是人才?社会需要的就是人才。我们既要承认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是人才,还要承认高级技工、技师等“专家型”工人也是人才。
“首席工人”这桩新鲜事发生在上海电力市区供电公司。最近,这家公司推出了岗位首席制,即在工人岗位序列中设立“首席岗位”,以引导职工钻研技术,潜心发展专业技能。岗位首席制,就是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高级技术工人是稀缺而不可多得的人才!
正是因为知道人才的宝贵,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不仅要把上海建成国内人才高地,而且要把上海建成国际人才高地的目标。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吸引人才,他们于去年6月出台规定:凡是有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才,持有本人合法居民身份证,并在上海居住半年以上和有稳定的职业,都可以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享受上海市民能享受的待遇。上海市依托实施这种不靠一把尺子量人才的《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扩大了直接吸引国内外人才的规模。去年6月至今,已经办理了居住证22000张。
高层次拔尖人才关乎一个民族的综合竞争能力。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不拘一格培养科技拔尖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99年,他们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用人制度的重大转变。2001年,中国科学院不再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全面实行岗位聘任制度,职称仅与岗位挂钩,从根本上改变了论资排辈的局面。中国科学院还率先实行了基本工作、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组成的“三元结构”分配制度,把科技创新绩效与人员待遇挂钩,使科技拔尖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支队伍支撑强国基业 非公经济组织亦是人才宝库
中国人才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最好例证。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之后中央又提出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十分重要的任务,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需要治党治国的政治家,企业需要懂管理、市场、经营的企业家,各项事业需要拔尖优秀的专业带头人,为建设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措施,对三支队伍分类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耀明深有感触地说,“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热心参与者。”张耀明在他54岁那年被列为“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的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后来又成为这一工程选拔培养对象的专家组成员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分别为1:10:100,一个仅具体能者和一个兼具体能、技能和智能的人才对国家的贡献率是近百倍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求贤若渴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大量人才进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人才密度、高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和青年人才比例等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的高新科技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中的高科技人才就占总数的70%以上。
为开阔人才工作视野,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将人才资源开发延伸到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去,各地也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来吸引使用人才。浙江省温州市政府每年组织民营企业家到中央党校和清华、复旦等著名高校进行学习培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定了建立大型专业孵化器——经开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推出全市唯一区域性补充医疗保险,还设立开发区人才大奖——“博大贡献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的内涵也包含着开发的意义。两千多年前的管子说出树人的名言时,可曾料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上有着如此伟大的树人工程!
祖国呼唤海外学子 西部张开求贤臂膀
聆听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时,留学归来的北京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流泪了。他认为,讲话传递了党和国家人才观革命性的变化。
1978年,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重要指示。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约有58万人,前往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或研究。留学攻读的专业几乎涵盖了现有的全部学科门类。留学的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才的聚集就是财富的聚集,人才的流失就是财富的流失。以满怀希望的目光送走学子的祖国,现在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学业有成的海外赤子敞开怀抱。据统计,目前已先后约有15万多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72%,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之时,党和国家的战略目光投向了广袤的西部,相对落后的西部发展需要充足的、兼具体能、技能和智能的人才。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下发《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在中央的领导和各地政府富有成效的工作下,大批有志之士奔赴西部,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的一批批干部到西部地区任职。
在中央领导下,始于1996年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青年学术科技带头人和青年科研团队;中组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的“博士服务团”,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培养高素质青年复合型人才起到了较好作用;旨在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6年来,入选各类人才上万名,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优秀年轻人才的工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28.3万人,比2000年增长16%;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2000年增加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