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要为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服务,要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造和完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一、职业教育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1、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最根本的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是各级各类优秀人才的竞争,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持续发展,社会劳动力结构的主体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复杂劳动替代简单劳动,脑力劳动替代体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替代重复单调劳动,以发达国家为例,白领工人已由70年代的55%,上升到90年代的80%,社会劳动力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职业教育要为知识经济发展服务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十六大确定的发展战略思路其核心内容是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及产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经济对教育发展提出了高要求。职业教育要为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服务。要为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3、职业教育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多元化的人
多元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形成多元化就业机会与发展机会。竞争的存在又使职业生涯带有多变性和多样性;对外开放,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又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有多样化特点。在这样多元发展社会环境中,人要经常对某一事物作出自主的分析、判断、决策,为减少失误和损失,就必须学会自主而正确的选择。总之,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迫切要求每个人具有自强奋斗,自主学习、自立创造、自我修养、自主管理、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适应于人的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1、教育是培养人的,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真正的“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概念,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进入自由王国的人。今天,学校要为社会培养的人应有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以下内涵:
①自强奋斗意识与能力。即立志献身于祖国富强与人类进步的事业,为实现自身价值而自觉奋斗。
②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即形成学习主体意识,自主明确学习的目的,自觉参加学习—知识—实操过程,在学习中实现发展。
③自立创造意识与能力。即勇于和善于发现未知,在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与完善自身的活动中从事发明创造。
④自我修养意识与能力。即自觉遵守纪律、道德规范和政策法律,努力培养自尊、自爱、自重的人格,及时评价、检讨、调节、修正、改善自己的言行。
⑤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即善于在个人生活、工作及社会活动中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正确把握自我发展方向,善于与他人友好合作,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与市场竞争的观念及能力。
⑥自觉发展意识与能力。即自觉发现培养个人特长爱好与潜能,树立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观念,具备在激烈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把握方向,决定取舍,正确决策的能力,力求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21世纪现代化的人应是一个主体高度发展的人,既要有国际意识、现代意识和创造才能,又要有很好的个性修养和健全的心理和道德品质。也就是说,既要有开拓、竞争意识,又要有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既要有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要善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得到协调、互助的发展。
2、发展个性,要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当今教育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许多学校把培养学生个性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那么,何为个性?个性实际上是指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他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但问题不全是来自书本和老师,不全是来自生存本能的需要。这些问题是他从生活这个混沌的整体中感受到的,是他自己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他使问题成为问题。
②是否有对任何形式的结论进行审视的习惯和能力。面对来自传统、书本、权威等各种的知识或观念,他渴望接受,但前提是要经过自我理智的审视。他不是怀疑一切,他仅仅要把结论还原成问题,再从问题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发展的过程,看看是否真有道理。
③是否有新的看法,要求向他人求教,然而“下问”是应该有前提的,这就是在问题面前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问题的结论多一份自己的个人色彩。他坚信尝试是走向完善的第一步,是发展个性,发展自我的必然的途径。
可以看出,培养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对问题的兴趣,对理性思考的信心和依赖。在思想上具有独立性的人,在行为上就必然具有创造性,这意味着培养个性就是在培养创造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
3、发现兴趣,利用兴趣,促进人的发展
兴趣是一种相对稳定,能体现人的能力倾向,发展倾向的心智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是指教师要观察、发现、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成长永远是成长者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法替代。如果教师坚信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是这个学生所必需的,那也只有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愿意接受的要求,变成他自己想干的事。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使学生喜欢我这个学科,每个班都能发现一批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多证书”的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围绕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学生需要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1、积极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市场和学生的需要
① 教学计划首先要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基础文化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再学习服务。
基础文化素质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前两年的“宽基础”的教学任务中。“宽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潜力,注重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在一群相关职业内转岗的基础,强调专业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继续学习的基础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面对相当部分学生与升学挂钩的继续学习,为这些学生今后取大专以上的学历创造条件。二是面对全体学生不与学历挂钩的终身学习,即一生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需要较强的注重自主学习和自觉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科技进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个人发展的需要,人们调整就业岗位的频率也将加快。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必须有发展的基础和潜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学校在加强教学管理,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学计划中,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时间为两学年,保证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课时,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我校每年都有1000多名毕业生,其中50%左右的学生升上了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不少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肯定。
② 教学计划必须考虑到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实行“双证书制”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是“职教法”明确规定的。是由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指导下的应知应会的考核,考核标准是由国家专业资格证书考核委员会统一制定,它基本反映了当前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最新技术岗位无考核单位负责,某些考核内容滞后于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兼顾社会需求,考核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必须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奖励机制,落实各项有力的措施,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考级考证、专业技能竞赛中,成绩一直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名列前茅。
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为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人才服务
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只有大力加强课程改革力度,才能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使职业教育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①“活模块”适合职教课程结构,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
由于社会产业的调整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展开,调整的频率将越来越快。需要劳动者的学习能力和转岗能力得到加强。我校抓紧专业建设,及时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积极开发新的模块,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开发了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软件(软件蓝领)。还计划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及时设计新的模块,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二年打基础,一年定方向,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学校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和上一年毕业分配的信息来规划下一年的模块的取舍和班级数的安排。以供学生选择,充分发挥“集群式模块课程”对市场需求的灵活应变性。
②“活模块”适合职教课程结构,有利于适应学生的需要。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是要树立学校工作要为学生服务,培养高素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为宗旨。其次要转变教师惯有的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使学生建立起主题意识,进而在学习过程中行成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校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利用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本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个性特点以及求职意向在学校为学生推出的模块组合中充分选择,学校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2003年分模块时,90%以上的学生满足了第一志愿,学校还给了学生选修除主修的模块以外其他模块的主要课程的权利。以建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③“活模块”有利于开设选修课,增强学生的适应力和转岗能力。
“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法则,学校应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才能主动适应市场的供求变化,毕业生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弹性选课使学校和学生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我校自选课从学校选和学生选两种思路出发予以设计。学校的“选”主要体现在专业模块和课程设置上。学校在每一类专业中设置了三个专业模块,每个模块中选定几门主课程供学生选择。学校选择某个模块和具体的选修课,以及每个专业模块班级的设定,原则上首先是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及时选择强化方向。二是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科目相对稳定,有利于学校师资和设备配置基本建设的逐步发展。三是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重,适应学生的要求,发展个性,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考虑到学生需要。学生的“选”,主要体现在达到基本要求后,在学校允许选择的范围内,从学生个人实际出发,选择学习模块和内容。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还可以选择其他模块的主要课程选修,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几个岗位群中选择就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转岗能力的加强。
目前,在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中,选修课的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计划在学籍管理上采用学分制,每一门课给一个基本学分,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适当上下浮动,鼓励学生争取好成绩,多拿学分。规定每个毕业生毕业前必须拿够选修课的总学分,才予以毕业,对于没有拿够学分的学生可以多参加考级考证,取够学分,予以毕业。考核应根据学科特点,采用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平时成绩、作业、练习等)结业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完善对学生的评价。
④“活模块”有利于开设适度超前性的前沿课程。
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将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能力,知识的累积能力,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知识的更新能力。有关专家指出:“每3-5年就有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 。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应注重经常开发新的“模块”,开设一些就当前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前沿课程,以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以增强新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教育将构成现代化建设的直接支撑点和最重要的增长点,教育也将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更新教育观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