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职工学习中心 >>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 文艺创作和理论人员 >> 正文
 
  标 题:谈“集成学”的形成
  日 期:2007/5/28  源 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第四,培养人才。十部集成志书在普查、搜集、整理、编纂过程中,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精通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资源的集成专门人才。同时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出版了不少的科研成果,对研究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国际上产生着巨大的政治影响。这支队伍熟悉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发展过程及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的特征。他们做到了“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条目清晰,层次分明。”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出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亲临现场,亲自采录。他们懂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许多老集成工作者,不辞路途遥远,不怕辛苦,亲自到村入户,进行专访。他们说,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卷书得不到的学问和知识。书本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到现场,眼见为实,看到、听到的真人真事,效果胜于“闻”。真实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激发感情。从而使观念有所转变,增强了自觉性和责任心,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这和在书堆里、资料室搞研究大不相同。1985年笔者随采风人员到甘肃临夏地区采录“花儿”资料。到“花儿”演唱会上,人山人海,如同过年,房顶墙壁上站满了人,拖拉机上坐的、站的,树杈上爬的都是人。一人唱,众人合,真正欣赏到“花儿”的高亢、悠扬的曲调,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扉。这与书本上描绘的“花儿”如何动情、优美大不一样。亲临现场,深深体会到:开拓了思路,丰富了智慧,扩大了资料的来源。尤其听老艺人讲述民俗故事、花儿的唱法,一、两句话,使你思维顿开茅塞,在观念认识上有较大的转变,改变了单纯从“书本、文献资料”为主编纂集成的想法,其收获正像“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故。十部集成志书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培养了一批人才。这批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正如社会上流传的,“得志的人,不修志。不得志的人,才修志。”他们办公条件差,经费少,社会地位低,但他们有一颗责任心,深入实际,掌握资料,熟悉业务,有理论水平,是集成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支难得的理论研究生力军。
鉴于上述,形成集成学的主要条件,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对今后集成学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在不久的将来,经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使研究工作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会出现“盛世修志,千年回顾,重点研究,成果累累”的喜人局面。
  二、基本的内涵
  十部集成志书的出版,在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新的研究学科——集成学。在这里,谈一下什么是集成学?
笔者认为:集成学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个时期是我国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是盛世修志的最好时机,并伴随着全国人民热爱、重视、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深入而呈现出的一门新学科。
  集成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就是研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以来的宝贵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探索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内涵、审美以及教育功能的一门学科。它牵涉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所以又是一门集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同时,它的涉及面影响到我国历代的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哲学、民族、文化以及各地民俗风情、社会道德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有鲜明的独特性。它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各族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奇的神话,多彩的民歌,多姿的舞蹈,丰富的谚语,美丽的文学等等,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姿多彩文化遗产的风采,也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貌。
  集成是什么意思?集:聚集,会合之间。就是说,集思广益,把分散的聚集在一起,融会各家各派的文化遗产的成果而达到完备的程度。成:成功之意,汇集各种各类文化遗产,编成各类品种的卷宗。故集成将同一品种文化遗产,汇集在一起,编书成卷,就是“集成”。十部集成志书根据“集成”二字的含义,经精心的编纂,出版了经典性的文献,它以丰厚的内容,简明的体例,为创立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学科开辟了新的途径。
集成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就是宏观与微观。
  宏观:指集成学研究的政治方向,主要是贯彻执行党的文化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具体地说,善于开发外部潜能,利用外界的力量,发现自己研究的领域,把外界无限巨大的能量逐步转化成为自己研究的实力。用科学观来制定集成学科研究的法规,拟定集成学各学科主攻方向和发展规划,从研究中总结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以及新思路、新观念、新见解,解决集成学建设和发展上重大问题等等。比如甘肃河州(今临夏)是“花儿”的发源地,但宁夏、青海等地也唱“花儿”,唱法有所不同,都称“西北花儿”。这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源流关系及唱法、发声的规律。陕北的民歌“信天游”与甘肃陇东民歌在唱法、形式上大体相同,但仔细听起来,差异很大。这就需要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解决邻省、邻地区有关相通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对过去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研究出新的趋向,使集成学向广度深度发展。
  微观:指具体研究某个学科的框架及具体设想。就是充分开发自身潜在能力,利用自身智慧,发展自身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比如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卷,总称“民歌”卷。它分为四大片,(陇东、陇南、河西和河州)。又分为八种: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民歌。各族民歌又分地域和不同格式,各有浓郁的特色。这要深入、仔细研究每个民族民歌的规律,演唱形式及独特之处,每首民歌都是研究的题目。正如专家们指出:集成各卷中每出戏、每句台词、每个符号、每首词曲、每个脸谱、每件器乐等等,都是研究的课题。通过微观的研究来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内心的精神世界,才能弥补十部集成中大框架中细小学科,成为集成学研究理论上完整的学科体系。
两者的关系,互为融合。宏观:明确方向,解放思想,发挥各专业理论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集成学研究行列中去。微观:具体研究某个学科,深入进去,仔细分析,站在历史的高度,解析它崇高的思想境界,指出它独特之处,总结出让人思考、启迪具有指导意义的新观念。两者的结合,才能研究出世界上第一流有价值、在审美和教育功能的文化理论成果。
  三、几点思考
  为了进一步做好“集成学”的研究和发展工作,应当着眼于以下几点:
  第一:抓好人才。
  集成学中心课题是人才问题。“集成学”需要一支既懂文化遗产发展规律,又懂文化遗产对今后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所以说,集成学的人才是抢救、发掘、研究文化遗产中最宝贵、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任何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人的聪明才智来完成的,离开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什么成果都研究不出来。因此,首先要抓好“人才”这个核心。这个“核心”是关键,有了人的主观因素,什么事情都能干成。“集成学”也不例外,有了人什么难关都能攻破,才能出现“集成学”研究的新成果。因此,今后要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工作,要重视、要爱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和长处,提高他们理论研究水平,这是繁荣“集成学”研究成果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的根本措施。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各类文化研究人才,发挥老集成人员的积极性,搞好传帮带,使各类人才都能够“各务其业,各行其事,各展其长,各用其才”,为繁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树立责任感。
  什么是责任?凡是自己承担某项工作和完成某件事情,自己真心实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去认真地完成它,把这件事情做好,作完善,有始有终,这就是责任。集成工作在某些省份,资金短缺,人才不齐,面临着种种困境,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从来没有迟疑与放弃过,他们用自己的积蓄,翻山越岭到山区村寨采集、抢救文化遗产,这种精神支撑着这一时代的重托,他们深知这是自己的责任。如果没有这种责任心,后人都要责备或者咒骂他们。因为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感情的根茎,又是传承了数千年精神文明的遗产。实践证明,不少的学者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出许多重要的成果,富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受到各方面赞誉。这说明研究成果越多,学者的成果个性越鲜明,其生命力越旺盛,影响力越强烈。因此,研究本民族本地区优秀文化遗产是每个老集成工作者和学者、专家的光荣职责,这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声,人民的愿望,只有坚持“责任感”,才能研究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成果、新价值,使它代代相传,永放光彩。
  第三,确立创新意识。
  不论集成学的研究或文艺创作,都应立足于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个基础上。集成学的研究应要准确把握其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发展规律和审美特点,熟悉它悠久的历史和它所表现的内容、形成,深入地研究、分析后,去粗存精,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自古以来,创新都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正是由于人类在各个领域里不断创新,从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今天高度文明的社会。所以说,创新是一切研究工作的灵魂,集成学的研究也不例外。集成学的创新不能从形式上出发,更重要还在于从内容、审美价值上使这一古老优秀文化,不仅使它的历史面貌更加清晰,而且要闪耀出时代精神的光芒,更加显示出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前进。它的创新,为了很好地研究,保护优秀文化遗产,不是照搬、复制传统文化,不能以古代今,以洋代中,必须保留优秀文化原汁原味的精华,及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就是我们创新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借鉴有益的部分。借鉴的目的是用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代替或取消中华文化,更不能冲击我们民族的文化。在汲取外来文化有益部分的同时,逐步摸索出并找出适当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为我服务,为我所用。集成学在研究优秀文化遗产过程中,必须进行大胆创新,从形式、内容到审美价值,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创新的目标。
  第四,创造和谐的环境。
  创造一种正常和谐的研究环境,对刚创立的集成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应大兴争鸣之风,开展同志式的探讨和批评,对于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目前集成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不正确的现象,说什么“活人的作品都研究不完,还研究死人的遗产”等等。活人的作品大部分反映现实生活的,贴近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与我们年代相接近,看得见,摸得着,在目前现实生活中起着强烈的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但死人——古人的文化遗产,上下几千年,大部分遗产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主流,表现出人与劳动、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生活的美好向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永存并茂,经久不衰,正是由于古人的文化遗产自身规律和民族特色所决定的。古人的文化遗产对历代人们思想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勤劳的形成,道德的培养,环境的造就,都起着巨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今天,研究先辈的文化遗产,同样对人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对“古人的文化遗产”应采取“精华不可丢,糟粕不可取”的原则。在理论研究上,面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古为今用”,深入实际,对不正确的倾向、僵化思想进行一次大变革,不断增加新的思想内涵和新的研究课题,为当今社会服务,这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也是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研究。
  在新的学科和新的学术观点出现时,必有争论,这是常规。观点不同,对历史人物、事件看法不同,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会出现分歧的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由于各个人的阅历不同,修养不同,不同意见的争鸣,还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求得共同提高,共同探讨的目的。在研究中应大力提倡探求真理的风气,学习发扬鲁迅先生“坏处说坏,好处说好”的精神,坚持正确性和科学性,反对打棍子、扣帽子的恶劣作用,也反对无原则的庸俗吹捧之风。这样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民主和谐的研究环境,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焕发学者、专家研究生机的主要精神条件之一。
  集成学是一项新的学科。在各卷编纂、出版中为这门学科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为这门学科开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对集成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只是原来搞集成的学者、专家对自己熟悉的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写出了不少有份量的学术专著。但这远远不够,要全国搞文化理论的同行齐努力,我们这一代不研究,谁来研究,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神圣责任。现在,我们对集成学的研究,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大胆地在实践中去摸索、探讨,不断总结,才能出经验。只有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成果从实践中来,有成果,就有经验。经验上升到理论,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返回头来用理论又指导实践。用正确的科学观来指导集成学的研究,才能出现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文化理论成果。可以说,这项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研究学科,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次创举。

[1][2]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