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荥阳“四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2009年,为全面推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荥阳市畜牧局进一步明确措施,调整思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一、狠抓生产标准化。一是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管。依法规范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畜禽养殖档案,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二是强力推进畜产品市场准入。以集贸市场、冷库、超市为重点,积极实施市级畜产品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市场准入与畜禽标准化生产的有效对接机制,全力抓好落实。三是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以三聚氰胺、“瘦肉精”、磺胺类残留超标为重点,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查,扩大检测范围,提高监测频率,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强化流通环节的动物卫生监督。严格跨省市调运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管理程序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发证程序,认真落实活禽市场分区经营、轮流休市、定期消毒制度,严厉打击加工经营病死动物产品及私屠滥宰的违法行为,确保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五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快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一体化进程。
二、力促区域布局化。以《郑州市沿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为抓手,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全市畜牧向沿黄滩区、畜牧业发展集中地带等优势区域集中,具体抓好“一带、一园、两区、两大基地、两大加工型龙头企业、五大产业、五大体系”项目的实施。“一带”,在沿黄乡镇建立荥阳市沿黄绿色奶业示范带,新扩建5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小区)18个,贾峪镇4个、王村镇2个、广武镇6个、豫龙镇2个、汜水镇1个、刘河镇1个、高村乡1个、金寨乡1个;对原有小区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一园”,在荥阳市王村镇建立年存栏生猪8万头的荥阳市三泰绿色生猪示范园,全面实施高效、绿色环保养猪,引导养猪业向高端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方向转变。“两区”,建立荥阳市健康养殖区和加工生产区:强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商标注册,2011年全市规模场(小区)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率达到80,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率达到65以上;“两大基地”,建立荥阳市生猪基地和蛋鸡养殖基地,配套建立20个人工授精站及区域性养殖生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加快良种畜禽普及进程。到2011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比重达到30。“二个加工型龙头企业”,配套建设荥阳万山乳业日处理羊奶10吨的鲜奶生产流水线和荥阳肉类联合加工厂年屠宰生猪60万头的生猪屠宰分割及熟食制品生产线,建设存储容量1000吨的冷库2座。“五大产业”,大力发展奶业、生猪业、家禽业、肉牛肉羊业、饲料饲草业:“五大基础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畜禽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
三、推进发展集约化。一是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按照发展与保护并重原则,建立乡级畜牧兽医中心站和动检疫监测站点,认真落实免疫、消毒、隔离、监测、储备五项防控措施,强化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监测工作与畜牧项目的申报挂钩,凡申报畜牧项目的规模场户,须提供法定的《监测报告书》,否则,不予申报,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蔓延。二是强化动物卫生检疫监督。严把产地检疫及屠宰检疫关,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深入开展奶站清理整顿和饲料专项整治,坚持不懈地抓好“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四是强化畜禽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在全市建立健全市、乡上下贯通的畜禽改良网络。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种畜禽养殖企业扩大生产,抓好生猪、奶牛人工授精站点、综合技术服务站建设,不断提高良种人工授精比例。
四、实现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养殖协会等在行业发展中上连基地、下连农户的作用,引导农户开展安全畜产品生产。实施养殖小区的规范化改造,大力推行养殖治污工程,逐步实现和国际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接轨,积极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整个产业链中“上连基地富裕农民、中连财政培植税源、下连市场产销衔接”的作用,开展养殖富群众、加工富财政的“双富工程”,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广“养殖场(户) 专业合作组织 加工龙头企业”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
|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