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就业动态 >> 正文
 
  标 题:真正做到以事业感情待遇文化留人
  日 期:2008/4/18  源 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昨天下午,省政协十届一次大会第一次在珠岛宾馆举行“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增强广东核心竞争力”专题座谈会,来自各界别的省政协委员们,纷纷就如何吸收、培养、使用人才,增强广东的核心竞争力发表意见。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认真聆听了委员的发言。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主持了座谈会。

  1 高校人才评价唯论文是举,委员呼吁——

  将论文与学位脱钩

  当前高校教师评职称评先进要看论文,研究生修学位和评奖也要看有没有被SCI收录论文。这种畸形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引起很多人的思考。昨日,中山大学教授杨中艺委员批评这种现象是影响人才发展的“潜规则”,呼吁将发表论文与学位、奖金以及教师评级等脱钩,营造健康的人才土壤。

  中国SCI论文八成引用率低

  虽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都明确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但事实上论文尤其是被SCI收录的论文发表多少已经成为学术界人才评价的“潜规则”。

  杨中艺指出,实际上SCI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检索工具而已,在国外几乎无人认为SCI与其他数据库在应用上有何不同,更没有科研人员认为SCI可以作为论文水平评价的指标。但在中国,唯SCI大的风气却久盛不衰。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硬性规定博士生必须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不少学术单位将在SCI源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职称评审或技术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为挤进SCI源期刊,一些人不惜造假抄袭,不少人甚至花高价请“枪手”代写论文。博士生们为尽快得到一篇SCI收录的论文,不愿意从事难度大、风险大、周期较长或者应用性较强的研究,而是为写论文而选题、而研究。这种现象污染了人才发展的“土壤”,营造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有统计表明,中国作者的SCI收录论文有80%分布在低被引用区和零被引用区。

  让有成就者留在科研岗位

  杨中艺建议,现在急需解放思想,净化学术氛围。在学术评价中摒弃过于重视论文的数量或者是否被SCI收录的做法,应由学术共同体对其学术成果的内在价值进行仔细的、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要杜绝强迫研究生用SCI收录论文交换学位的做法,构建一个严格的、科学的学位资格审查体系。参与审查的人员应该全面把握学位论文的内容,不应该仅仅审查格式、文字以及发表了什么论文。

  他坚决反对将发表论文与发放奖金相联系的做法,认为要让有成就的科研人员留在科研的岗位上,应该明文规定科研人员不能兼任非学术性行政管理实职,一旦担任非学术性行政管理实职,应停止其参与科研活动的资格,其指导的学生应转由其他导师指导。建立教授会制度,定期举行教授会,所有行政决定由教授会投票作出。

  2 今年求职大学生将超45万,委员支招

  动员地域政府带队“招智引才”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快速增长,就业形势目前相当严峻。今年,在我省求职的大学生预计突破45万,比去年激增3万。其中,7万学生为往年未找到职业的。我省2008届毕业生就业系列供需见面会,在2007年底举办了四场,进场毕业生达9.5万人次,岗位数量与应聘人数比例为1:4,“僧多粥少”的情况很突出。昨天,教授徐远通委员提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统筹工作,是当前全省经济和社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他建议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区域人才分布规划。每年在年初确定日期,统一要求地市级政府发布一次大学毕业生需求榜。同时,为制定就业政策和作出就业指导,在全省、地市和高校应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控体系,以及时提出对策。

  二、在珠三角外部地区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区,吸引大学生到粤东、粤西、粤北创业就业。近几年,粤东、粤西、粤北经济区域人才正在减少,而且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少;县、市级的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系统人才多,在支撑产业第一线的人才少,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工作;建设新经济发展区,形成“筑巢引凤”的黄金平台。

  三、进一步发挥人才信息市场的配置功能,创新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服务的工作机制,加强大型现场招聘会对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目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供需见面会的分层次、分科类、分专业专场,其规模效应与实际效率有待提高。建议增办若干以地域为主体的专场招聘会,由教育部门与该地市联合主办,动员该地域政府领导带队“招智引才”,当地企事业单位一起参加专场招聘。

  四、强化高等学校专业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不同地区特色的复合型和多元化人才。目前,广东高等教育结构比例及地区分布仍不太合理,如工科专业比重偏低、理工科大学数量不足、新应用性学科增量少,应当抓紧做好高校专业优化与调整,形成适应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新学科、新专业群,并使不同层次高校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

  3 专利代理人不足影响专利发展

  委员建议当特殊人才引进

  我省专利的总申请量和总授权量连续13年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已经连续3年全国第一。昨天,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李中铎委员却指出,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差距:人均指标不是第一;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仍然是外资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未能运用知识产权这个武器(手段)来增强竞争力;专利代理服务机构能力不足。专利代理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是我省专利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其原因就是人才缺乏。

  他介绍说,广东这个经济大省仅有专利代理机构78家,专业人员473名。专利代理涉及许多高技术,而代理人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不到一成,而大专及以下学历的超过一成;从年龄来说,50岁以上的超过1/3。我省该行业缺乏高端人才的现状严重,发明专利代理率偏低,尤其IT、医药行业,几乎都要找北京、上海的代理人。

  还有机构过于分散,低价恶性竞争影响代理质量;行业整体信用不高,社会影响力小。这方面的不足也间接地影响到我省企业自主创新工作。

  因此,他建议:对于相关的专业人才,我省要加紧采取措施培养。从长期培养来说,大学的专业设置应加强这类专业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学历教育;从短期来说,通过各种专门培训、针对不同对象多种途径、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要引进外省市专业人才,将这一类人才列入省、市的特殊人才对待。

  4 研发投入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委员称有创新环境才能有创新人才

  据统计,广东的人才密度偏低,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每10万人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为5150人;初、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居全国第16和第14位;技能型人才缺口近百万人。2007年全省高校毛入学率为25.6%,低于浙江、江苏。

  昨天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郭俊委员说:我省目前拥有各类高校109所,国家驻粤和省两级科研院所110个,但自主创新能力与构建创新型广东的高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省企业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是引进模仿、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多,对关键技术创新缺乏动力,投入不足。政府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2%,低于全国1.4%平均水平。

  他建议:政府自身要加大研发投入,在2020年之前每年至少增加0.1个百分点,以带动和鼓励企业。加快建立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设立政府引进人才基金和着力完善鼓励创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全面科学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软环境的研究和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

  5 住房成吸引人才“瓶颈”

  委员建议引才留才培才还需加把劲

  构建与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体系,是广东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目前,广东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并向高级化发展的阶段,对人才的需要也有了相应的结构调整。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委员认为:目前,广东最短缺的人才有两类:一类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及新兴领域的高端人才。这些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平上;还有一类是传统产业以及特殊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

  广东房价令内地人才望而却步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对人才有比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才有“孔雀东南飞”的壮观景象。但现在,广东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李元元指出,特别是在国家社会领域改革(如住房政策等)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出现了“瓶颈”。

  他说,用“事业”以及“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固然重要,住房问题也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广东高位房价,许多内地优秀人才望而却步,不敢到广东来创业,或引进后又流失。

  从高校来看,国家房改政策已没有了。而学校工资收入水平,远远不能实现让青年教师拥有一套住房的愿望。学校虽然也在努力用各种办法寻求解决出路,例如出售存量住房、发放住房货币补贴和贷款以及给予安家费等,但房源有限、财力有限、政策空间有限。广州大学城硬件条件一流,但没有规划建设教师住房。

  相比之下,内地住房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且有不少省市在建大学城新校区的同时划出土地建设教工宿舍区等。

  培养人才要再向市场靠拢

  目前高校已比较注意按照市场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和培养所需人才。但就业是一个市场化行为,政府的目标有时不能完全实现。

  李元元认为: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引导高校和企业培养紧缺的人才。特别是选择一批事关广东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高校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并联合企业,培养紧缺人才。

  一方面是加强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推进企业与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学科和专业,对重点领域所需的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包括联合企业与研究型大学的力量创办高层次、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另一方面是选准重要产业领域所必须依托的一些重要学科和专业,加大对高校相关学科、专业以及科研领域和方向的经费投入。对产业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以及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经费投入为保障。

  6 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缺乏

  委员呼吁启动名中医工程

  广东正在建设中医药强省,但是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因素。昨日,省政协委员涂瑶生建议,广东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应当加大人才激励机制,并加快人才引进。

  目前广东的很多中医药大师级人物年事已高,中层领军人物在全国的知名度尚待提升;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流动不畅,横向联合不够,尚未形成能承担重大项目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医药创新团队;而且全省中医院发展不平衡,县级中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需要提高,缺乏一大批为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初中级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尤其是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稀少,缺乏中医药管理、文化传播、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涂瑶生建议,要充分发挥广东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采取师带徒的方法,传承老一辈全国名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培养传统中医临床技能过硬的新一代名医;启动县级名中医工程,依托中医药院校,通过专科专病进修和专题研修等多种途径,为全省县级中医院培养有中医临床专长的核心业务骨干。还可通过交换培训、委托培养、外出进修、出国留学、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培养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教育、中医院管理、中医药国际营销、中药炮制和中药种植等中医药国际化的紧缺人才。

  7 高校青年教师奉献精神减退

  委员呼吁加强师德修养

  我省高校知识分子队伍庞大,每年增幅也很大。全省高校专任教师从1997年16939人增加到2007年67901人,净增51000人左右。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由33.28%提升到48.8%;45岁以下教师已占72%,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谭泽中委员指出,在高校青年教师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体现在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不够强、敬业奉献和团队合作精神减退、学术道德和师德修养有待加强。

  据了解,青年教师十分关注考核评价的科学合理性、科研立项和职称评定的公平公正性、青年教师住房和经济收入,以及广州大学城的配套设施和管理问题等。他们反映个人生活和专业发展方面目前最大困扰是“住房贵、经济收入低”、“教学工作负担重、压力太大”、“科研平台小,科研经费不足”、“专业职务晋升困难”。

  谭委员建议:切实建立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关怀,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政府有关部门要改革职称评审、科研申报、人才引进政策等有关制度,加大投入并充分用好人才培养和引进经费。高校要切实建立充满活力的人事、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如恢复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力度,支持他们提高学历学位、进修深造和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或者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可考虑设立专门基金,用于学术带头人等大师级人才引进及提高其生活条件。

  此外,要切实解决高校知识分子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重视解决中青年教师的住房、职称、课题申报、大学城配套设施和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身心健康等问题,使广大知识分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