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就业动态 >> 正文
 
  标 题:为下岗工人撑起一片蓝天
  日 期:2008/5/22  源 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当你走进四十五团工业园区,一块黑的大理石面上醒目的写着:喀什天益节水灌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这就是2005年被麦盖提县工商局评为“信得过企业”,2006年被麦盖提县国税局评为“先进企业”。2007年又被评为再就业示范基地。这个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主要以生产节水灌溉器材为主,目前固定资产投资400余万元,现有员工106人,90%以上的工人来自团场下岗再就业职工,其中女性员工占到了87%,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占到了48%以上,年产值达1600余万元,一线工人月均收1300余元,管理人员年收入近4万元。

    随着团场企业改制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非农单位职工面临着下岗问题,而下岗再就业安置工作成为团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四十五团党委一班人认为,只有全方位拓宽渠道才是促进再就业的根本, 即解决了下岗工人就业问题,又发展了团场的经济。2004年9月,团场通过多方招商引资、积极外联,多措并举,组建成立了喀什天益节水灌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营造了环境,搭建了平台,成为团场的再就业示范基地,使大批下岗失业人员重新上岗,全团就业再就业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正在天益节水灌溉工程公司上班的工人刘玉兰这样介绍:公司设有专门的员工宿舍、食堂和活动场所,并与每一位工人签订了劳动合同,购买了保险,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劳动保障,如果是周末或是法定节假日需要加班加点的,公司会给员工支付2—3倍的工资。

    下岗再就业人员大都观念陈旧、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技术较单一,公司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举办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技能的培训班,让下岗工人真正感到下岗并不可怕,就业的路很多,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不等不靠,就业的路就在脚下。

    对待再就业人员,喀什天益节水灌溉公司不但为下岗工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更给他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宽松环境,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使工人们感到有干劲、有奔头。

    陈德军夫妇原是建筑公司的工人,收入低,父母有病,一家本来生活贫寒,单位改制,下岗后更是难上加难。再就业示范基地针对陈德军具有修理特长,便将他安排在车间当了一名修理工。面对重新就业的机会,陈德军倍感珍惜,工作十分卖力,月收入可达1600多元;而他的妻子高凤芝刚进再就业示范基地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由于她工作踏实,勤奋好学,肯钻研,技术水平提高很快,被公司破格提拔为班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高凤芝由于工作出色,于2007年被公司聘用为管理人员,两口子一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2008年,陈德军夫妇搬进了85平米的新楼房,添置了新家具。陈德军面对自己的新生活,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是再就业基地让一家人走出了困境,实现了我的新的人生价值,我会在这个基地好好干。

    员工黄素华下岗多年,丈夫生病多年靠药物治疗,再加上两个子女正在上学,一家人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黄素华被安排到公司上班后,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2005年,黄素华的丈夫因病去世,公司负责人徐胜利了解情况后,拿出3000元为黄素华的丈夫办理了后事,又拿出1000元资助其家中子女上学,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员工马莉,2004年、2006年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因家庭困难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徐顺利得知后,捐资4000元做为她们的学费,圆了一个家庭的大学梦,一家人心怀感激礼之情,表示上完大学后来这里工作,一定要报答他。

    员工张凌云,文化水平较低,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待业。当得知公司招聘员工时,她没抱任何期望,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了名。当公司管理人员了解到她的家庭境况时,破格聘用了她。

    就业是新的开始,公司就是职工的家。喀什天益节水灌溉工程公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在已成为四十五团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基地,每个下岗职工在这里都实现着自己的价值。我们祝愿他们人生的路走的更宽、更广。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