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农民工学校 >> 农民工学校 >> 正文
  标 题:湖北宜昌:农民工就业的门路越来越多了
  日 期:2007/7/26  源 自:经济日报 【字体: 字体颜色
 

  从出远门到回家门

  今年4月21日,湖北宜昌市桥边镇王河村农民李小莲在本地纺织企业粤海公司找到了新工作,而在此前,她一直在深圳打工。今年春节后,在湖北省宜昌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像李小莲一样选择了本地就业,不再出外打工。

  “家门口月薪1000元,比在远离家乡的沿海拿1200元还划算。”24岁的枝江市七星台镇马羊洲村农民高江琴与当地企业奥美公司签订就业意向书后说,“在家门口就业,既可照顾家人,又能避免亲情分离,还减少了外出往返的开销。”

  去年底,与高江琴同在东莞当制衣工的6名老乡,现在都在枝江奥美公司工作。奥美公司总经理彭习云说,公司今年新招的400多名工人中,有190多人是从南方返乡的打工妹。

  当高江琴等打工者正在进行岗前培训的时候,在村里一家企业隆华食品公司上班的白洋镇太保场村周功义夫妇,正趁着下午休班忙农活。

  周功义夫妇就业的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水果和蔬菜食品罐头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周功义的家离他上班的地方只有1公里,往返十分方便。他家种有127亩柑橘,去年柑橘销售收入56000多元,两人在隆华公司的年工资收入19300多元。

  “我们是‘犁锄不丢,工资照样有’的‘两栖农民’。”周功义笑着说。他介绍,太保场村有170人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下班干农活,忙完了车间忙田里,打工种田两不误,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很多“兼职农民”盖起了楼房,添置了电脑、摩托车等。

  前几年,枝江市为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打工潮”,全市大约有34万农民到广东、福建和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虽然月工资收入大多在800元以下,生活环境较差,但与在家种田比起来,还是觉得不错。 

  随着国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兑现,该市实施的“工业兴市,项目强市”战略成效显现,大批工业企业竣工投产,由此带动了农业振兴。全市棉花、粮食、油菜籽和柑橘等大宗农产品,在加工业的带动下,产品不仅不愁销路,价格还大幅提升,农民种田纯收入与在外地打工收入差不多,有的远远高于在外打工收入。同时,工业的兴起使劳动力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吸引工人,招工条件较优惠,薪金标准、生产生活环境等都不比沿海地区差。于是,两年来,枝江市有万名农民工返乡“亦工亦农”。 

  “企业建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向南走。”近几年,宜都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引进深圳东阳光、湖北宜化、华新水泥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宜都,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当地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这些企业在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了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在当地就业。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该市工业企业突破10000家,规模工业企业74家,规模工业总产值815亿元。这些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就地安置劳动力近41万人。

  与此同时,三峡水电站的兴建,也使宜昌成为全国最大水电能源中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重点项目落户宜昌,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该市分期实施的沪渝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南玻硅材料项目、湖北宜化大江磷酸二铵二期工程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将达148825亿元,至少为本地农民带来5万个就业岗位。

  有了技术就能“吃香”

  通过技能培训,宜昌打造出了长阳“清江家政妹”、“当阳缝纫”、“点军农家乐”等劳务品牌。农民有了一技之长,不仅可以轻松就业,还因为干的是“技术活”,劳动报酬也大大提高。

  当阳市王店镇黑土坡村农民陈伟,不再在建筑工地挑石灰、抬泥浆了,因为他学会了电焊技术。在宜昌市一家电器加工厂工作的陈伟告诉记者:“前几年外出打工,因为不懂技术,只能做苦力,月工资600元左右。”去年,他参加了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免费电焊技术培训班,“我现在月工资1600元,还有加班费。”陈伟充满感激地说。

  陈伟是当阳市“阳光工程”的众多受益者之一。2004年以来,该市把提高农民工“技术含量”作为“阳光工程”突破口,选定了五所技能培训学校加以扶持,对农民包教包会;入学即与学员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对参加培训并结业的学员实行推荐就业,并提供三次就业机会,确保就业率达98%以上;对学员发放跟踪服务卡,免费跟踪服务,并实行“职业介绍赔偿制”。对在输送学员过程中达不到输送合同要求的,由培训学校做出相应的赔偿。高素质的技工使当阳农民成了“香饽饽”,宜昌10余家企业把当阳农民培训学校作为了招工基地,一些农民刚培训完就被聘用。

  宜昌市始终坚持把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一项长期性工作。目前,全市的培训网络已经形成。2006年,全市各级各类103个农村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了机械、电子、建筑、餐饮等多个项目的技能培训。不仅培训了农民工9.3万人次,还在专业培训过程中举办“求职策略”、“面试技巧”、“劳动法律知识”等专题讲座,促使大批外出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截至目前,宜昌市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29.96万人,转移就业约56.6万人,其中本地就业者就达15万人,在本地就业人群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占37%,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占22%,建筑业占21%,交通运输业占19%,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占1%。而在前几年,本地提供的岗位,体力劳动占90%以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据统计,经过培训的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比未参加培训的务工农民收入高出近一半。

  在宜昌采访期间,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宜昌农村的新楼房,八成以上是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建成的。如今,农民工思想观念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他们打工不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更加重视学习,重视发展。

  宜都市陆城办事处十里铺村农民廖全礼,12年前用外出打工所赚的全部积蓄盖了一幢楼房。但他并不满足,去年又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一家工具厂。如今,这个企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生意红红火火。

  你打工我服务

  无论是“打工路线图”、“农民工公寓”、“市民待遇”,还是通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不断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宜昌用事实证明,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财富。

  “说了不怕你笑话,我去年刚进宜昌,什么都不知道,又没有亲戚朋友,连路怎么走都不知道,找工作到处碰壁,最后找到劳动部门,劳动部门给了我一本‘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通过这本‘线路图’,我在宜昌找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从秭归县水田坝来宜昌的农民工胡兆福高兴地说。

  在宜昌,近10万农民工都有这样一本“线路图”,它解答了农民工最关心的24个问题,列出了宜昌市39个合法职业中介、就业培训、劳动监察等机构的地址、电话、联系人,公布了包括市长热线电话在内的27个便民电话号码。值得提及的是,宜昌市劳动保障部门精心绘制了“线路图”后,不是天女散花般地一发了之,而是以“线路图”为契机,将“线路图”作为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农民工的责任状和承诺书,制定专门的值班制度,定人、定责、定时限、定规范,为农民工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你打工,我服务”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

  “地上铺地板,洗澡用淋浴,冬夏有空调,没想到我们打工也能住得和宾馆一样。”在宜昌船厂打工的秭归县农民工张建很开心。从2005年起,宜昌市西陵区整合辖区企业、单位、社区资源,为农民工整修公寓3栋、提供廉租房45栋,建设了一批农民工公寓,农民工集中居住,对农民工实行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同时,西陵区还向农民工推出了进城务工生活线路图、农民工生活服务卡、农民工援助站、农民工工会、农民工夜校、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减免等系列服务“套餐”,使辖区内的每一个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而这些仅仅是西陵区“春风行动”的一部分。两年来,西陵区772个基层工会吸纳8895名农民入会,15300多名进城务工的农民按居住地段编班陆续进入夜校免费学习,每年约有2600人入住农民工公寓,全区共为2862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免收借读费154.5万元。

  从2006年11月起,宜都市落实农民工在户籍、社保、子女教育、住房等多个方面可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从五峰农村来宜都达5年之久的车工李强感到很“幸福”,他的幸福感源于他最为棘手的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一是宜都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弟开放后,他7岁的女儿终于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到宽敞的教室里学习;二是他的爱人在他们居住的社区当上了保洁员,每月能有700元的收入。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出现了用工紧缺现象。但处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的宜都市却无此担忧。“尊重打工者,保护打工者”。一年来,当地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使7600多名打工者参加养老保险,1.4万人参加工伤、生育、医疗保险。同时还要求大企业对技术人员实行年薪制,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工人、特殊岗位发放津贴。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