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农民工学校 >> 农民工学校 >> 正文
  标 题:让农民工更放心地走出家门
  日 期:2007/7/26  源 自:新华日报 【字体: 字体颜色
 

  昨天,我省召开专门会议,对在苏北五市组织实施关爱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儿童、老人和妇女工程(简称“农村关爱工程”)进行全面部署。会后,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委农工办、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八个部门将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关爱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儿童、老人和妇女工程的意见》。如此大规模地集中开展“农村关爱工程”,在全国还是首家。这是我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江苏的重要举措。  

  农村劳动力快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近十年来发生在我省特别是苏北大地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它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5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截至去年底,我省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609万人,约60%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他们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也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大军,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对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不断增多,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家庭的儿童、老人和妇女,在学习和生产生活上都存在着实际困难,有些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情感上缺少呵护;有些妇女劳动强度大,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婚姻不够稳定;有些老人既要干农活,又要照看孙辈,生活上缺少照顾,等等。

  农民工外出务工,最牵挂的就是他们的妻子、儿女和老人,没有稳定的“后方”,农民工走出家门就会犹豫,在外务工就可能放心不下。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农民工功不可没,农民工的“后方”,也是经济建设的大后方,“后方”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工的家庭问题,绝不是个人私事、小事,而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关爱工程”的重要意义,组织实施好各项工作。

  关爱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儿童、老人和妇女,必须从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当前,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农户,全面掌握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家庭情况,建立健全信息档案。省有关部门和苏北五市要根据各自职责和当地实际,针对这些农村人群面临的问题,集中开展关爱活动,探索“农村关爱工程”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构建长效机制,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农民工家庭分忧解难。

  实施“农村关爱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这些年,全社会掀起了善待农民工、关爱农民工的热潮,各地在关爱农民工方面做了不少好事,办了不少实事,如清欠、维权、给农民工以市民待遇等等,很受农民工欢迎。我们要像关爱农民工一样,关爱帮助他们的家庭。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着力发展地方劳务经济的同时,要切实关心解决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家庭的实际困难,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劳动力的输出地和输入地要共同承担责任,要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关爱工程”,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农民工家庭的浓厚氛围,使农民工更放心地走出家门、在新的环境中安心工作、干事创业,让农民工家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假如能做到这些,农民工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加坚定,农村将更加祥和,和谐社会的基础将更加牢固。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