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河南省焦作市15万农民工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农民工节。焦作市建委与焦作市总工会等部门为迎接农民工节,组织了评选先进农民工,帮扶贫困农民工,举办农民工歌手大赛、农民工技能大赛、农民工电影周等一系列关爱农民工活动。 2006年6月29日,焦作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7月20日设立为农民工节。焦作市成为全国最早设立农民工节的城市。 1年来,焦作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以办好农民工节为契机,把关注农民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农民工改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及解决住房看病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在焦作,无论是工厂矿山,还是建筑工地,到处都可以看到“全社会都要关心农民工、农民工同样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这样的标语,到处都能感受到全市上下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和帮助农民工的浓厚氛围。 办实事,完善农民工服务机制 建立并完善农民工服务与管理机制,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前提。为此,焦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的意见》,积极发展优秀农民工加入党组织,广泛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市委组织部和市总工会组成联合督察组,深入基层进行督察,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工入会。同时,市总工会还加大建会力度,重点推动农民工集中建筑、房地产开发、装饰、出租汽车、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工会组建工作,并与市建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焦作市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装饰业和出租汽车业工会组建工作的意见》,分别在4个行业协会建立了工会工作委员会,覆盖企业50多家。1年来,全市共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820个,加入工会组织的农民工超过6万人。 农民工就业形式多样、流动性大、缺乏组织管理,遇事往往投诉无门。针对这种情况,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2006年7月,焦作市成立了农民工维权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由一名副市长牵头,成员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建委、工会、公安、安监等29家部门和单位,研究解决农民工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以及农民工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部门和单位还负责全市农民工维权工作的组织与协调。1年来,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组织开展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大型咨询服务、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周、农民工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情况检查等多项活动,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农民工维权手册3万本,为农民工提供了6500多个就业岗位,培训农民工1700余人,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2起。 解难事,保障农民工切身权益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企业用工和管理不规范、工资偏低和拖欠现象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到位;子女入学难、居住和医疗条件差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焦作市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规划,协调联动,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1年来,焦作市清欠农民工工资1260余万元,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322人,帮助1.3万名农民工进行了合法维权。 焦作市总工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维权工作细化、量化,还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组成4个督察组,对农民工权益维护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博爱县开展了为农民工讨薪活动,去年农民工节前后为35名农民工追回欠薪2.25万元。修武县开展了“关爱农民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特别行动”,工会、劳动、建委、安监、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动,重点对安全生产、企业事故隐患整改及职业危害预防等情况进行检查,共检查出安全隐患20余起,及时整改18起。 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焦作市统筹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在全市开展了“金秋助学”活动,把资助困难农民工子女上大学作为重点,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困难农民工子女及时予以资助,确保不让1人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去年以来,全市资助农民工子女上大学96人,资助金额达28.8万元。 做好事,关爱农民工生产与生活 焦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逢大型节日、高温和严寒天气,就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建筑工地慰问农民工,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焦作市建委就农民工维权、改善建设领域农民工待遇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他们在全市推行了文化娱乐进工地、法制教育进工地、劳动保障进工地、双清工作进工地、医疗保健进工地、廉政建设进工地和职业培训进工地等10件实事。 如今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有着更高的要求。焦作市在关注农民工物质生活的同时,还注重为他们送知识、送文化、送健康,为他们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乐园。 1年以来,焦作市以农民工节为载体,努力打造最善待农民工的城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改善农民工的生产条件,激发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使农民工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焦作全市上下对农民工的关爱,使他们备受鼓舞。为了回报社会的关爱,广大农民工正积极投身经济建设,自觉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多做贡献,真正把自己融入到了焦作这个农民工的“娘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