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农民工学校 >> 农民工学校 >> 正文
  标 题:黄海浪涌赞英雄
  日 期:2007/8/6  源 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一位年仅19岁的小伙子,在滔天巨浪中两进两出,勇救父子二人……
  《风大浪急中小伙子救起父子俩》、《救人小伙来自莒县》、《日照农民工的骄傲》……连日来,青岛、日照两地部分新闻媒体分别对孙靖杰救人壮举进行报道。
  伴随黄海阵阵涛声,两地人民被这位英雄小伙子深深感动着,他的事迹在两座城市间广为传诵。
  8月2日至3日,日照日报、日照电视台组成新闻采访团专赴青岛,与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青岛新闻网、青岛人民广播电台、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一起,共同追访孙靖杰英勇事迹。
  日照的骄傲 青岛的光荣
  孙靖杰是莒县人,在青岛务工2年。他的英勇事迹经过两地媒体报道后,引起青岛市委、市政府,日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日照市委书记李兆前批示:“读了《日照农民工的骄傲》的报道,深为孙靖杰的救人壮举所感动。一个普通农民,能够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在滔天巨浪中两进两出,英勇救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孙靖杰是日照人民的骄傲。他的事迹,为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好典型……要引导广大市民学习孙靖杰的精神,倡树和谐新风,以此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随着日照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日照市委、市政府断然提出并强力实施“接轨青岛”发展战略,“接轨青岛”,文明先行。由此,日照各级把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市民素质作为“又好又快”、“和谐发展”、打造“水上运动之都”的内在要素和思想支持来统筹运作,市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孙靖杰是日照市民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日照市市长杨军给最早报道孙靖杰事迹的《青岛早报》致电表示感谢。他说,当年曾有来自河南的青岛“新市民”魏青刚下海救人,成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同样作为青岛的“新市民”,来自日照的孙靖杰再一次上演斗海风、战恶浪英勇救人的壮举。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教育、培养和关怀“新市民”的成功实践,折射出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海涛在看望慰问孙靖杰时谈道:“孙靖杰的救人事迹,弘扬了当今社会可贵的见义勇为精神。他的事迹引起青岛、日照两市市民如此关注,反映了两市人民的共同心理诉求,这是时代的主流思想所体现。孙靖杰来自日照,打工在青岛,他的事迹,是日照市的骄傲,更是青岛市的光荣。感谢日照市培养造就了这样的好青年。青岛与日照,人缘相亲,地缘相近,产业相连,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密切。通过孙靖杰这座‘人文’桥梁,更加深化了两市间的友谊,使两地人民的情更深、意更浓。”
  “我拍到了孙靖杰海中救人的照片。”在栈桥从事摄影服务的王家明看到记者前来采访,主动提供当时资料。他说,“我是本地人,深知这里风浪的厉害。看到孙靖杰跳到海中搭救那父子两人,我立即举起相机抓拍,但因距离较远,照片拍得不很清楚,但仍依稀可见孙靖杰不顾个人安危救人的场景。”
  说起孙靖杰,他的邻居、70岁的牛桂兰不禁竖起大拇指。她说:“在我们这里租房的外地青年特别多,这个小伙子特别厚道、最乐于助人。”
  孙靖杰事迹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青岛新闻网上,“好害虫”说:“孙靖杰,好样的!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homenice”说:“好人要表扬,好人要有善报。一定要把这个帖子顶起来。”“轻清风”说:“老乡,俺为你自豪!俺为你骄傲!
  在青岛、东营等地打工的孙靖杰的同学、朋友通过网络了解到他的事迹后,纷纷发信息、打电话对他表示祝贺。孙靖杰的家人也在电话中,鼓励他好好做人、做事。
  面对各级救助,孙靖杰窘迫羞涩
  连日来,各界的好评、媒体的关注,使孙靖杰一下成了“名人”。“我干了一件应该干的事儿,没想到惊动了这么多人,得到了这么多的赞美。”孙靖杰面对记者镜头,显得有些窘迫和羞涩。纯朴率真的性格、清澈的眼睛,映照出这个年轻人的心,这不由让人想起当代著名文学家季羡林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时代,也照出了自己。
  孙靖杰家境艰难,在青岛生活也很艰苦。初中肄业的他很难找到一份技术工作。夜市上赚的钱,除去摊位租赁费、租房费和生活费外,几乎无所剩余。
  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街道“社会救助中心”是专门帮助辖区内困难群体的机构,靖杰也在救助范围。当记者问及是否会申请救助时,孙靖杰腼腆的低下头说:“不。自己很年轻,身体也非常健康,能劳动。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养活,以后还怎么成家立业!”
  青岛市委宣传部,市南区区委、区政府,中山路街道分别向孙靖杰赠送了慰问金。
  2600元钱。这是孙靖杰在青岛打工后“挣”来的最大一笔钱。靖杰说,“很久没回家了,最近我要回家看看,把这些钱给父母,给我父亲治病。”
  “百年老街”情系“新市民”
  青岛市南区中山路街道是“百年老街”,容纳了4000多名来青岛打工的“新市民”。
  孙靖杰正是“新市民”中的一员。“在青岛打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接触了许多青岛人,他们没因我是一名外来打工者而歧视我、欺负我。”孙靖杰说,他一直住在河南路上,附近的青岛大妈、大爷和哥哥、姐姐们经常帮助他,给了他一种家的温暖、家的感觉。
  孙靖杰的话,道出了青岛许多“新市民”的心声。近年来,青岛市推出多项措施,注意解决外来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劳动工资、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注意培养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使外来务工人员很快融入青岛主流思想体系中。以“新市民”这一亲切称谓的使用,更让外来农民工感受到这座城市为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所付出的热情与努力。
  对孙靖杰的将来,中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钟昆特别关心。他与孙靖杰仔细商量,希望孙靖杰能够去职业技术学校读书,或者参加劳动部门的培训,将来能有一技之长。如果靖杰同意,街道将与学校联系,免去他的学杂费。
  孙靖杰没有立即表态。但他向青岛和家乡的父老乡亲郑重承诺:无论以后从事什么职业,都一定会好好工作,为家乡人增光,为所在城市做出应做的贡献。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