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农民工学校 >> 农民工学校 >> 正文
  标 题:法律援助农民工感受到的温暖之手
  日 期:2007/8/8  源 自:云南日报 【字体: 字体颜色
 

  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伸向弱势群体、给予他们依法扶助的“温暖之手”。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由于家境贫寒,无法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等原因,诉讼权得不到及时实现,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西畴县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法律援助措施,让农民工平等地站到了法律的面前,为他们撑起了公平与正义的天空。今年以来,全县共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61件,减免法律服务费用4余万元,避免经济损失75万余元。

  法律援助帮他讨回血汗工钱

  今年34岁的李正亮,家住鸡街乡牛场坝村,经老乡介绍在砚山县啊舍乡啊舍街打工,一做就是3年。到去年7月25日结算时,雇主却一分钱未付,只写了一张尚欠14659元的欠条,然后支付24元路费让李正亮回家了事。年复一年,他多次找到雇主讨要工钱,每次都是冰冷的眼神和无情的拒绝。

  不久前的一个赶集日,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在集市开展法制宣传,李正亮听到宣传后鼓起勇气,来到现场向法律援助工作站请求提供法律援助,并详细咨询了讨回工钱的有关法律问题。在了解到李正亮的不幸遭遇后,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立即对此事进行认真分析,并报请县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李正亮提供法律援助。县法律援助中心随即指派鸡街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前往啊舍乡。在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后,工作人员找到了雇主,向他宣传《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耐心细致的调解,事情终于得到有效的解决。经过双方协商,雇主当场给付李正亮8000元,余下6659元钱定于今年年底前付清,并写下欠条为依据。当李正亮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已是热泪盈眶。

  法律援助鼓起他生活的勇气

  今年28岁的小方,家住董马乡,经劳动中介机构介绍在个旧市一家矿山从事野外作业。一天下午,已经连续加班8天的小方与往常一样站在机器旁开始工作。几分钟后,在一阵机器的轰鸣声中,无情的矿石砸在了他的腰上,昏迷后便失去了知觉,5天后才苏醒过来。

  由于身处异乡,远离亲朋,加之小方维权意识较弱,这一意外变故使小马一下子陷入绝望之中。就在这时,获悉他情况的董马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出现了。在了解到方某家庭十分贫困的情况后,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找到了小方的父亲,表示愿为小方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到个旧市人民医院了解得知,小方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矿山老板不但拒绝支付医疗费用,还以种种理由推卸责任。在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后,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找到了矿山老板,向他宣传了《安全生产法》、《民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进行了教育工作,矿老板终于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愿意接受调解。经过双方调商达成协议:由矿山老板一次性付给小方医疗费3.2万元,当场兑现。小方父亲回家的费用1560元由矿老板支付。得知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为自己讨回公道后,小方激动地说道:“法律援助让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翻开西畴县法律援助中心的卷宗,这样的案例已是数不胜数。

  “绿色通道”为维权提供便利

  “为给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援助,我们还着力建起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西畴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开通了“12348”法律服务农民工维权热线,专题解答农民工讨工资问题;优先接待、快速办理农民工的求助,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立即指派法律服务人员予以办理;依托乡(镇)司法所,与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联合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有针对性地设立农民工接待室,保证农民工就近快捷地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加强与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合作,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为经济贫困的农民工提供帮助。

  法律援助工作中,西畴县还制定了司法行政工作为农民工问题服务的措施:结合农民工生产生活需要,定期举办村级普法骨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印制《农民法律知识读本》6万册,将法律知识送到每家每户;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大力为农民维权提供服务。律师事务所定点联系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每月至少上一次法制课、参与一次纠纷调解活动。公证处开展“公证进乡村”活动,为农民工赡养、婚姻、土地承包、房屋拆迁等提供服务,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乡镇法律援助站每年组织两次法律宣传咨询活动,每名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为农民工办理1至2件法律援助案件。

  通过深入细致、扎实有效的工作,法律援助在当地老百姓中已是深入人心:“法律援助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