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王俊华,是东坡区尚义镇人民村的农民,2005年和2006年,她先后到深圳和浙江打工,今年才回到家乡。日前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专门为农民工提供的培训教室里,在一台缝纫机前专心地学习服装的裁减和加工。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们才能免费坐在这里学技术。”说这话时,王俊华的感激和激动溢于言表。2005年她在深圳打工的时候,在一家饭馆当墩子,每天从早忙到晚,一个月只能赚500块钱,后来她又到浙江一家医院帮人洗衣服,境况也好不到哪去。王俊华深感,没有技术,出去打工也只能下苦力,辛苦不说,钱也赚不了多少。家里16岁的儿子又考上了高中,“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王俊华感到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由市劳动局农劳办组织和管理的农民工免费培训给了王俊华希望。为了做好全市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我市劳动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点和择业取向对农民工采取相对应的免费培训,由劳动部门提供场地,选择师资力量强,硬件设施完备的职业学校以及其他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劳动部门负责日常的督促检查与最终的验收。 据悉,“美发师”、“保健按摩师”、“电子设备装接工”、“服装制作工”、“砌筑工”都成为了我市的劳务品牌培训项目。同时,为了解除广大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学到技术以后能够尽快地找到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劳动部门还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转移输出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坚持“培训基地+企业”的组织输出模式,发挥培训基地联结用工需求与劳务供给的优势,提高劳务开发的有序化程度。 据王俊华所在的服装学校的老师介绍,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工都非常抢手,深圳、广州、成都等地的服装厂往往提前很早就向她联系用人事宜了。这位老师说,培训合格的农民工,可以独立地制作被套、枕套、窗帘、羽绒服、西服、时装等,因此,工资待遇也不错,一般在深圳一进厂就能拿1600元左右,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还会增加到两三千。 记者从劳动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工培训70739人,完成全年目标7.8万人的90.69%;品牌培训25258人,完成全年目标3.9万人的64.76%;获证人数50085人,完成全年目标5.1万人的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