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农民工学校 >> 农民工学校 >> 正文
  标 题:没有签劳动合同,海口农民工子女入学遇麻烦
  日 期:2007/8/17  源 自:海南特区报 【字体: 字体颜色
 
  海南省外来人口
  
  约占海南人口总数7%
  
  海口市教育界一位人士透露,2001年海南省的外来人口数,已经由建省前4000人增加到55万人,约占海南人口总数7%。最近几年,外来人口涌入具有强大后劲,已呈逐年增加趋势。外来工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以男性居多,年龄主要集中在20-36岁,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占大多数。海口市是外来工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约有外来人口18万人,占全省外来人口总数的32.7%。其中龙华区作为海口市的中心城区是党政机关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地,该区总人口只有23万人,却有着接近10万的流动人口,其中50%是外来工。
  
  海南外来工主要从事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的行业,如建筑、种养、服务、装修、废品收购等,他们的居住主要分布在出租屋、棚户区和住宅小区,有的甚至无固定住所,子女普遍存在入读公办学校难的问题。
  
  海口市教育局一位人士表示,上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下到海口市政府海口市教育局,特别重视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今年,教育局还特别做了“各学校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筛选;按照居住地所属范围入学,作到一个不漏;不得招收择校生,学校招生不得与赞助费挂钩”等硬性的规定,专门针对外来工子女入读难问题。
  
  劳动用工合同
  
  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
  
  8月5日,海口市各中小学新生划片上学报名登记工作开始。在海口龙昆南路某工地打工的郑某为儿子报名时却遇到了“麻烦”,因为学校要求郑某出具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但郑某却无法提供。
  
  据郑某介绍,他来自四川农村,与妻子在海口建筑工地做工已经3年多了。由于年迈的母亲身体不好,儿子在老家无人照顾,今年,他将儿子接到海口读书。前不久,他带儿子到附近的学校报名,学校要求其提供劳动用工合同,以证明其在“所在地务工半年以上”。
  
  按照《海口市2006年秋季小学初中招生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符合“本人及其父母属农村户籍的;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随父、母或其他法定第一监护人进城且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市、区政府所在地务工半年以上,且按《海南省流动人口管理规定》办理暂住证或按《海南省流动人口暂住IC卡管理办法》办理暂住IC卡,不属于办证(卡)范围的,须有申报暂住登记”条件,才能接受义务教育免收借读费。
  
  尽管郑某与妻子在海口从事建筑工作已远远超过了半年时间,但建筑工地从来没有与他们签过劳动用工合同,更谈不上办理保险了。郑某找过包工头,想让开个证明,没想到包工头一句话就堵了回去,他说:“签什么合同啊?建筑工是流动的,你不想干就拉倒!”
  
  公办学校学位有限
  
  想进去就读并不是易事
  
  近日,在海口做生意的祝女士在为儿子上学的事情忙碌着。
  
  祝女士来自汕头,在海口做小生意多年。今年,她儿子小学升初中。按照新生划片上学,祝女士的儿子应该在琼山某中学上学。但在报名登记时,提供不了暂住证和房屋租赁证明。祝女士说,她来海口几年,没有办理过暂住证,房东也没有与她签订过房屋租赁合同,只是口头上约定,房租3个月一交。由于提供不出这些证明材料,学校拒绝让儿子报名登记。
  
  对于祝女士儿子的这种情况,海口一些民办学校表示欢迎。但祝女士认为公办学校是她与儿子的最佳选择。为此,她四处托人找关系,希望儿子能到公办学校上学,但是,折腾了好几天,一点结果也没有。
  
  与祝女士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家住海府路的谭先生,谭先生也来自内地。谭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女儿去年小学升初中。当时他为女儿报名时,向学校提供了暂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由于学校老师在询问谭先生相关问题时,不擅言语的他“显得有些‘结舌’”,学校老师开始怀疑谭先生提供的暂住证和房屋租赁合同有假。后来,该校老师到谭先生住处进行调查。
  
  “哪敢造假啊,我提供的证明材料全都是真的!”谭先生说,“那个来调查的老师在我家附近只是问了问,刚好又问到与我有点矛盾的人。”谭先生便与学校理论,但是学校还是拒绝了他。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谭先生把女儿送到一所民办学校就读,“我女儿现在的成绩很好,在班上都是前三名”。
  
  据了解,海口公办学校已经对农民工子女开放,符合条件的不再收取借读费。但是,由于公办学校学位有限,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就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房没有房产权
  
  成为子女入学的障碍
  
  湖南湘潭的刘女士来海口4年了,目前与丈夫跑出租车生意。两年前,刘女士在府城购买了一套二手房。由于购买的是一个亲戚的房子,刘女士并没有进行房屋产权过户手续。
  
  今年,刘女士的儿子要升初中。8月6日,刘女士带着儿子到府城某中学进行报名登记,因为她提供不了房产证明,也提供不了暂住证明,结果被学校果断地拒绝了。刘女士想不通,自己有房子,儿子怎么就上不了学呢?如果自己进行房屋产权过户,也要等一段时间,那么儿子上学的事情不是被耽搁了吗?
  
  刘女士说,在她跑出租车的朋友里,有许多人购买的房子根本就没有房产证,其子女就学就更困难了。
  
  据了解,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在海口买了房,也有房产证,但是由于银行抵押贷款等诸多原因,一时拿不出房产证,这类人群在子女上学时存在许多障碍。由于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对相关政策又不是太了解,学校老师在家长为子女报名时,又不做过多解释,帮助家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在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诸多误解和矛盾。
  
  15名农民工子女圆了入学梦
  
  “感谢老师们,孩子入学的事情解决了,我心里的石头落地了!”8月15日上午10时,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大园路的一家木地板销售店里,从汕头来海口做生意的王立三,拉着海口市琼山第二小学冯烈军副校长的手,久久不肯放下。
  
  证件不齐全儿子报名难
  
  2001年3月,年刚30的汕头人王立三在朋友的点拨下,带着多年积攒的家产,携妻带子从汕头老家来海口发展。从事建筑的王立三看中了人流集中的府城镇大园路,后在此处租赁门面,开起木地板商店。6年时间很快一晃而过,到今年9月份,王立三的儿子到了入学年龄。8月5日一大早,王立三前往琼山二小给儿子报名。暂住证,房屋租赁合同,这些可以证明王立三外来工“身份”的有效证据,王立三一个也拿不出来。
  
  学校调查摸底后特殊处理
  
  “实在报不上名,就把儿子送回去,让我爸妈照顾在老家读书。”王立三的妻子建议。想到儿子的未来,8月5日到8月14日,王立三放下了手头所有的生意,全身心扑在儿子入学报名的事上,但一切努力还是没有结果。
  
  8月15日上午一大早,王立三府城大园路的店铺,迎来了4名特殊的顾客。之所以特殊,原因在于这群人并非奔生意而来,他们是琼山二小的老师,专门前来王家“调查摸底”王家的情况。
  
  琼山二小副校长冯烈军拿出了《海口市2007年秋季中小学招生计划和方案》,然后耐心细致地给王立三讲解了适龄儿童入学报名办法,家长需要提供的材料。了解到王家的特殊情况之下,冯烈军说:“王忠的情况很特殊,特殊的事情应该特殊办理,欢迎王忠到琼山二小读书。”
  
  15名农民工子女顺利报名
  
  琼山二小副校长冯烈军告诉记者,琼山府城镇属于海口的老城区地带,社会结构较为复杂。因历史原因,许多房产未办理正规的房产证,此举造成了租赁房屋的外来工,在办理房屋租赁合同上的不便,符合入读条件的外来工适龄子女,无法顺利登记报名及入读。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琼山二小于8月1日召开专门会议,派出了学校一名中层领导带队,深入社区调查摸底的工作小组,因历史等各种原因没有办理暂住证或者房屋租赁合同,但确实符合入读条件的外来工适龄子女,经调查小组摸底情况属实的,学校要无条件地接收。就这样,类似王忠的其他14名农民工子女,也在琼山二小顺利地登记报名。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