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型:
频 道:
关键字: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农民工学校 >> 农民工学校 >> 正文
  标 题:农民工:身在异乡最盼有人问冷暖
  日 期:2007/8/21  源 自:河北日报网-河北日报 【字体: 字体颜色
 

  “东西都涨价了,伙食肯定差点,可我们的活儿该怎么干还得怎么干。”近日,笔者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乡说起他和他的农民工兄弟现在的状况时,并没有太多的抱怨。而在走访了一些农民工后,笔者也深切地感受到,面对消费涨价带来的直接冲击,这些勤劳朴实的农民工没有抱怨,只是坚韧地承受;他们怀揣着对城市的些许期冀,依然安心地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力量。
 
  “怎么着都得把活儿给干好了”

  “现在不就冬瓜、茄子便宜嘛,我已经吃了三天的茄子卤面条了。肉价涨了,饭菜里能见点腥就很不错了。”在邯郸市某工地遇到农民工小李时,他刚吃完午饭。眼前的他一米八八的个头,皮肤黝黑,身材瘦削。今年22岁的他是一名装线工,已干了四五年,因为活儿干得不赖,已走过大大小小十来个工地。

  平时他每天的伙食费在四元多,消费涨价后每天比以前多花了一元钱。“别说在外面了,就是在自家吃饭也得多花点钱啊。”憨憨的小李对此表示理解。

  不过一直以来,他对工地上的伙食并不太满意,感觉吃不惯,也吃不好。这段时间消费涨价,伙食标准更是“缩水”,但是他从未想到过“抗争”。因为工地食堂每月把所花费的伙食费分摊在每个人的头上,月底从工资里扣除。吃多吃少,吃好吃坏,都得自掏腰包———在这些顾家的农民工的潜意识里,都不希望吃得太好了,能将就点就将就点,每月少扣点伙食费,过年给家里多带点钱回去,这才是让他们最高兴的事情。

  “天气这么热,饭菜油水少,又没有肉吃,干活能有劲吗?”笔者禁不住问小李。

  “尽量多吃点馒头吧!你不知道,这段时间工地上明显馒头量见涨。吃的能凑合就凑合吧,可怎么着我们都得把活儿给干好了啊。”小李一边说着,手里又闲不住地干起活来。他告诉笔者,这回工地离老家近,实在“熬”不住了,就回一趟老家改善一下伙食。

  当问及小李现在有什么愿望时,每月只挣八百元钱的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吃的涨价了,就盼着工资也跟着涨涨。”刚结婚不久的他已开始感觉到这点工资养家糊口的艰难。

  “人与人的感情比挣钱更重要”

  认识农民工郑芳,是因为她曾在笔者住的小区摆过肉夹馍摊点。前两天,当笔者找到她的肉夹馍摊点时,很意外地发现她卖的肉夹馍还是一元钱,多夹一个鸡蛋的是一元五角———而这时省会很多肉夹馍摊点都已相应地上调了五角钱。

  老家在陕西农村的她和爱人于1999年带着地道的肉夹馍手艺,怀揣着梦想,来到石家庄。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呆就是8年。

  “肉比去年涨了快一倍,鸡蛋、面粉也都涨了价。”郑芳向笔者坦言,虽然有些肉夹馍的价格没变,但肉比以前肯定是少放了。说没赚钱也不可能,但跟以前相比,一个月少挣了四五十元钱。

  “干嘛不涨价呢?”笔者问。

  “我跟这个小区的人太熟了。”一边说着,郑芳还不时地和路过的老人打招呼。除了“非典”时期,他们从没离开过这个小区,小区里谁是谁家的孩子,顾客需要什么样的口味,她都了如指掌。

  因为相熟,在这个小区里设摊点的费用比别的地方低;

  因为相熟,总有一些热情的居民给她出主意:“把饼做小做薄点,也能省点面钱。”还有的很“善解人意”地给她找理由:“早上肉吃多了也不好,少放点吧。”

  朴实的郑芳知道,做人得讲点真情,不能光钻到钱眼里。

  她说,少挣点,自己就多节约点吧。正好这几个月因为老家盖房子,爱人回家多,一个人的生活就尽量凑合点。少吃点油,少吃点肉,对于习惯节俭度日的她并不是件难事。

  这几天,爱人从老家回来了,本想找地儿再支个摊儿,想想各种可能要预支的费用,他们商量着等降价了再开张;18岁的儿子也跟着来到石家庄打工,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宽裕,但总比呆在老家强很多。更重要的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谅,也让一家人对这个城市充满了感情……

  得知我省城市低保户因消费涨价提高补助标准的同时,一个疑问也涌上记者心头:谁给在城市里干着脏活儿、累活儿的农民工的饭碗里也加点“肉”———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补贴政策?

  近几年,和消费涨价的趋势相比,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却相对缓慢。微薄的工资让这些农民工们已习惯了从牙缝里省钱,消费涨价了,他们更是舍不得吃。虽然我们总是说农民工也是城市的主人,但有时在具体的关怀上还缺乏细节落实,就如面临消费涨价,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问题却无人问及。

  作为用工方,像建筑公司等企业能否在伙食上多下点功夫,多用点心思,让农民工在少花钱的前提下吃饱饭、吃好饭,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伙食补贴。毕竟只有让农民工吃好喝好了,身体强壮了,才可能提高劳动效率。

  关怀,不只在口头上。我们希望农民工为之奉献汗水的城市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能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好让他们感觉到始终有人牵挂。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