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模式是依据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它使教育实现了三大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本本”向“人本”转变,从“人人失败”向“人人成功”转变。通过分层,使各层次学生在适应自己的空间学习,差等生走出低谷,看到希望,中等生不满足及格,积极进取,优等生勇于竞争,尽展才华,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就前者而言,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不一样,智力水平不一样,所以对教学的理解也不一样;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小学和学前阶段,显然也有差异;数理逻辑、音乐表现等特殊能力倾向也不一样;学习习惯差异更明显,许多学生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掉队。就情感而言,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态度、自信心等集中表现为学习的持久力,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强弱都会影响这种持久力的长短。
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分层教学就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教学的理念之上。分层教学改变了过去的“齐步走”模式,分层实施,因人施教,允许学生上下流动,鼓励学生勇攀“高枝”。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吃适合自己的、吃得了、吃得好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分层教学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它克服了饱受指责的“快慢班”教学弊病,为程度差的学生开拓了一个积极的世界。与“快慢班”里程度差的学生备受打击受人冷落的情形截然不同,分层教学让这群学生备受鼓舞、重建自信,激励他们张扬个性、超越自我。对他们来说,情感的交流、自信心的获取,以及自主性的增强、创造品格的培养等等,远比考试成绩的提高更重要,也更可贵。后者让他们眼前高兴,前者却让他们受益终生。
变味的“分层教育”误人子弟
?? 近日,江苏省镇江中学专门为尖子生开辟学习特区,给他们“开小灶”,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享受豪华待遇,这一“分层教育”在当地引起强烈争议。(4月10日光明日报)卜“尖子生”
?? 镇江中学的所谓“分层教育”,就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尖子生不但可以像“博士生”一样,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学习、生活、活动,而且还在生活上高人一等。比如镇江中学拿出套房,辟为尖子生“特区”,一个尖子生一套,免费供其学习生活。套房内淋浴器、空调、洗衣机、微波炉、手提电脑等一应俱全。 “尖子生”享受特殊待遇,不是新闻。比如把教室内的座位划出“头等区”,“优生”能在“头等区”有一席之地。而现在镇江中学制造的特殊,则是登峰造极,创了纪录。
??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其合理之处。然而因材施教决不是镇江中学这样的“分层教育”。这样的“分层教育”变味了,已异化为将学生分类划等,制造尊卑鸿沟。镇江中学为尖子生开辟“特区”,“优生优住”,说穿了不过是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了弄几个“高考状元”出来。但问题的要害是,变味的“分层教育”之中,不论尖子生还是所谓的差生,其实都是受害者。在充满歧视的环境中,直接受到伤害的当然是“差生”。但即使是“优生”又何尚不是受害者?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是否成“人”,首先要看其有无公民意识。而特殊化正是公民意识的大敌。如果说在“特等房”的养尊处优中长大的孩子今后能否成“才”还是一个问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成“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恰已先天不足了。这与误人子弟又有什么两样?
?? 去年中国科技大学曾发生过一位“天才少女”成了“才”却没成“人”的故事,媒体披露后引发了舆论热议。中科大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也在校园BBS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沉痛地写道:“作为管理者,我深感平时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品质的教育及引导,对出现此类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缺少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缺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前车之辙不远,镇江中学何以熟视无睹?为了“育分”,不但不重“育人”,而且与“育人”之道南辕北辙,应试教育的歧途确实越走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