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教授、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 7月31日早上9点,在厦门艺术剧院举行的“回到孔子、回到莎士比亚”演讲现场上,王财贵教授这样介绍自己:“如果你还未结婚、或者结婚了还未怀孕、或者正在怀孕,那么你遇到贵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财贵。” 随着儿童读经运动的推广,作为这项活动的首倡者,王财贵的演讲足迹遍布全球华人主要聚集地区。但在厦门见过他的人尚不多。所以当这位衣着朴素,有着一双睿智的眼睛和一张平易近人面孔的教授出现在厦门艺术剧院,以如此幽默的开场白与读者见面时,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会后接受记者们采访,王财贵教授的敏思与博学一样令人倾倒。 有人说,读哲学的人大多孤独。王教授却不以为然。他说,他从未孤独过,“10年前我就知道,读经能够被全世界所接受”,坚定的语气之中透露出一种自信。 学过哲学又学过教育,将哲学与教育融会贯通,王财贵在研究实践中发现,要将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永不间断地传承下去,“读经”是一条最可行的途径,而其中,让儿童读经又是其中的根本、教育的大计。“有远见的父母应该教孩子读经,那都是经过时间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经典之作。小时候如果过于注重技能学习,就可能培养出小气的孩子”。而关于人格、胸怀、性情的培养,王财贵相当看重,“人不要以竞争求生存,要以胸怀求生存。”他认为要培养孩子使其具备高度文化素养,就得从“经典”中汲取。13岁之前的儿童记忆力是最好的,此时让孩子读经,将培养理性的头脑,开发智能,并奠定其一生成功的基础。王财贵最欣赏的人是孔子,最推崇的一句话是《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经常性的、反复的,推及读经,他认为最佳方法就是背诵,大量的背诵。 有人认为,王财贵倡导的其实就是“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无甚可取。网络上也有不少争议的言论。对此,王教授解释说:诵读经典是一种科学、经济的文化遗传方式。由于遗传包含或者推动着创新,诵读经典同时也就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儿童诵读经典就是如此。面对反对的声音、怀疑的目光,但王财贵坚持“走自己的路”,他笑着说:“做不合时宜的事,总会有一些反对者。这是我在倡导读经运动之时就预感到的,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感受到经典的力量,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我们的观点。”事实上,这些年来,读经的队伍一直在壮大。但王教授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他还欲将这套理论传播到美洲的印第安族群,乃至全世界。 据“绍南文化”的工作代表介绍,王教授此次到祖国大陆巡回演讲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对此,王教授的解释归于一句话--“知识分子的良心”,他认为,现代的教育西化得厉害,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人身上出现了断层,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倡导儿童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但他不标榜肩负沉重的使命感,他笑着说:“我从未给自己压力,以平常心来推广,因为读经是永恒的。” 听到旁听的家长眉飞色舞地描述自己“早慧”的孩子的读经成果时,王教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甚至可以形容为纯真的笑,就像小学生赢得了校级表彰一样。 何为“读经”? “读经”,又称“经典诵读”。1994年,台中师范大学语教系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13岁以前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响应。后经南怀瑾、杨振宁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祖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乃至北美、东南亚华人社会均开展了儿童读经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