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补给总量 105 亿立方米 / 年,可采资源量 58 亿立方米/ 年
历经6年多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首次探明,全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总量为 105 亿立方米/ 年,可采资源量为 58 亿立方米/ 年,为能源基地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基础地质信息。这是记者今天从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今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未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重要接替地区之一。但该盆地处于我国干旱— 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能源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缺水。
如今,已经系统查明了全盆地地下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取得了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等一系列最新成果:
首次探明全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总量为105 亿立方米/ 年,可采资源量为58亿立方米/ 年,目前开采量为11 亿立方米/ 年,开采潜力为 47 亿立方米 / 年。已经查明开采潜力较大的地区并圈定出161处地下水水源地,基本能满足能源基地近期和中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
全面研究了全盆地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诠释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科学技术难题:首次建立了全盆地三维地质结构数字模型和白垩系砂体模型,可直观反映盆地地质结构及含水层空间分布;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定深分层测量与取样新技术,进一步查明了盆地周边岩溶区地下水的形成机理与循环模式,定量揭示了白垩系大厚度含水层不同深度地下水的形成年龄和更新速率;利用先进的地下水模拟软件建立了白垩系三维地下水流数字模拟模型,可以对不同条件下的地下水进行评价和趋势预测 :
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数据库与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地理信息、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和遥感信息等数据的有效管理,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数字平台。
首次系统地取得了全盆地基础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海量实测数据,对评价盆地的地下水资源、研究地下水形成演化规律提供了可*的科学依据。项目成果已经被陕、甘、宁、内蒙古、晋5 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所采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为当地成井 100 多眼,累计出水量每日达 33 万立方米,解决陕、甘、宁、内蒙古、晋 5省(区)严重缺水地区的 20 多个城镇、上百个乡村及部分厂矿近 57 万人的饮用水困难。( 于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