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磁带中所录制的这些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外国音乐",其实是由古典名曲改编的联奏,荟萃了许多优美经典的段落,不过当时还叫不上名来,后来才逐渐认识——《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罗德里格《吉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开始部分、亨德尔《弥赛亚》中伟大的《哈里路亚大合唱》高潮部分等等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虽然演绎得并不正统,带有些轻音乐倾向,乐团规模也不算很大,但却足以让古典门外汉驻足聆听。因为其中挑选的名曲片断旋律优美无比,而且是连续演奏,曲目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流畅,乐团也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当我对古典音乐有最初了解的时候,方才明白这盘灰色磁带里众多动听旋律的渊源,更重要的是自己恍然大悟——原来古典音乐离我们这么近!
再次回味磁带中那一段段名曲联奏,虽然音色与CD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MP3都不如,但却如此倍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蕴含于古典音乐中无尽的宝藏。此时的我自然不再满足于欣赏联奏中的片断,而是急不可耐的想投入古典音乐浩瀚的海洋中,寻找一个个曾经令我着迷过的亮点。就这样,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从中获得的精神财富也越来越充实。有时候回想起来,那盘灰色的录音带真是我最好的入门导师。虽然磁带早已被封存箱底,但每当我回忆起来总是倍感欣慰。
以上谈了我自己的一些经历,目的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把古典音乐看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她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留意一下如今精美玲珑的手机铃声、听听某些电视广播节目的背景音乐,您会惊异的发现,我们被林林总总的古典音乐名段所包围着。
所以,抛开对古典音乐的心理障碍是普通听众入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跨出这一步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所谓"功到自然成",急不来也求不来。如果您看了我们的系列入门文章,依然感觉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千万不要强求自己,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在序章中我就说过,古典音乐并不适合每个人,大家的性格脾气、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各不相同,因此古典音乐对不同人的吸引力也就不尽相同。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与态度都会有千差万别。所以读者们尽可以用洒脱的态度来看待这第一步,水到渠成之时您会很自然的跨出,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
(3)——古典音乐与音响器材
如果能够跨出古典入门的第一步,以一个开明的心态来接受古典音乐,那么我的经历可以告诉大家——后面的路就相对好走了。不过大家也千万不要以为从此便是前途坦然、一帆风顺。我深知对于很多朋友而言,在他们心中关于古典入门这个话题,肯定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进一步地解释。今天我们来分析第一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听古典音乐是否一定需要发烧器材?
不可否认,古典音乐的魅力,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音响效果。不少交响乐、协奏曲所体现出的力量、震撼乃至光辉灿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不同器乐合奏所营造出的美妙音色。欣赏现场表演的时候,这种感觉无疑最为强烈,这便是很多爱乐人始终钟情于音乐会的原因。但并不是经常有高水平的音乐会上演,即便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票价也往往令普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因此,感受古典音乐,在家中欣赏唱片无疑是最为廉价、便捷的方式。谈到唱片,那就必须谈到用来播放唱片的器材。或许有些古典入门者会听到这样的忠告——想真正听好古典音乐,一定要购置一套稍微像点样的音响系统,否则你根本感受不到古典之美。我觉得,这话不算全对,也不算全错。古典音乐包括各种各样不同的类型,其中尤以交响曲、协奏曲这类有大编制乐团参与演奏的作品对器材要求为高。如果要深切体验每一种乐器的音色之美,那么对音响设备优劣更是讲究颇多。就拿古典音乐中最常见的弹奏乐器钢琴来说,要完美重现它的音色决不是很多朋友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情。
读到这里,有些朋友或许会困惑——是不是没有优秀的器材,就无法体验古典音乐之美了?当然不是这样。著名作家辛丰年老前辈就在条件非常艰苦,器材非常差劲的年代,坚持对音乐真谛的追求,数十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素材,攒下了《辛丰年音乐笔记》一书,令无数后来者受益匪浅。这正说明,欣赏古典音乐,一颗赤诚之心才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器材设备是次要的。不过像辛老前辈这样虔诚无比的爱乐人只是少数,对于目下大部分入门听众,要听好古典音乐,要培养起内心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拥有一套较为优秀的回放系统还是有一定必要的。如果说,我们前面曾经谈过的"入门第一步"是让大家从心理层面抛开对古典音乐的误解和排斥,那么建立在良好器材基础上的欣赏,则可以理解为从主观感知层面更好地接近古典音乐,从而喜欢上她。或许有朋友要问:"什么价位、或者说哪个等级的音响产品,才够得上欣赏古典音乐的要求呢?"事实上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要求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就我个人的经验简而言之,对于器材在古典音乐,尤其是交响乐领域的回放效果,由低到高分成下面几个层次——响度与厚度、细节与音场、动态与感染力。
首先,回放大编制的作品,需要有足够的响度方才能够体现出音乐中所蕴含的力量。很难想象,在又轻又柔的音量下能够表现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以保证音响器材拥有足够的功率,能够提供比较响亮又不至于失真的回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声音的厚实度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器材嗓门"傻大",但出来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总是漂浮、玄虚而缺乏底气。这样单纯的"响亮",依旧无法表现出交响乐厚重、沉稳的气质。因此保证声音还原的厚度,才能让交响乐回放效果更上一个台阶。选择采用大口径、高品质扬声器单元的音箱以及大功率、高保真的功率放大器乃至专业的Hi-Fi CD唱机、更换材质设计优秀的信号线和音响线,都是提高声音厚度的途径。当然每个人对"厚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必刻意穷追,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您的系统能够在一定的大音量条件下保证不出现明显失真的情况,同时声音播放又具有一定的厚度与底蕴,那么它基本就可以胜任交响乐以及绝大多数古典音乐的播放。然而这仅仅是胜任而已,古典作品的音色之美还体现在许多细节处理和宽阔精准的音场上。所以进一步提高声音的细节表现能力,注重系统的音场定位效果便是第二个层次。这中间除了需要在器材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之外,对您听音室房间的声学环境、器材的摆位方法等都会提出各种各样更高的要求。如果您的音响系统能够表现出唱片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譬如:演奏过程中乐器、旋律、音色、音准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演奏者呼呼的喘气声、提琴乐器的擦弦声甚至指挥翻动曲目总谱的声音,那么显然您的设备具有很好的细节表现力。如果您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闭上双眼,能够准确、生动地体味出乐团不同乐器、乐手所在的位置以及他们的变化,完美还原出近乎真实的声场宽度和纵深度,那么您的系统用来播放古典音乐将会非常不错,因为他能够让音乐表现力更趋于真实、准确。第三个层次则是动态与感染力。拥有一套动态出色的器材是很多音乐爱好者兼发烧友所期待的,因为这样能够带来最强烈的听觉刺激,从而触发心灵,而让音乐更富感染力。兼顾声音的厚度与细节,加上良好的声场定位还原,超大的动态无疑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音色应该是音乐之美中最为直截了当的吸引力、最容易被普通听众体味到的魅力。许多入门的朋友需要通过体验来自音色的美妙,通过听觉层第一个环节的刺激,来进一步体验古典音乐作品美妙的旋律,进而从音乐中提炼其精髓,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典音乐入门听众确实需要一套较为优秀的音响器材。但我们必须了解,古典音乐之美是多方面的。说得片面一点,高档器材所能体现出的仅仅是音色之美(当然这里所指的"音色"概念是很宽泛的),仅仅是音乐的"外表美"。古典音乐更多的精髓蕴含于其内在的"心灵美"。"心灵美"由浅入深体现在优美的旋律、强烈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等方面。显然,旋律、节奏、调性等对于器材的依赖性就不像音色表现那么强了。假设播放同一张唱片,对比普通器材与高档器材之间的差异,可能在音色的饱满度、音场的开阔度和纵深度方面优秀器材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是曲目的旋律、节奏、调性是不会随着器材改变有明显变化的(当然,除了个别十分劣质的器材)。因此即使在最普通的收音机上欣赏广播电台的古典节目,只要信号接收平稳,听众同样可以感受到来自音乐的曼妙美感。而我觉得大多数音乐作品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编织、抑扬顿挫的节奏与调性变化体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起到的是次要作用(当然不是说不重要)。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领悟出一些道理来。在家中欣赏古典音乐,并不一定强求听众要有很高档的音响器材。普通的低档音响,同样能够体现出古典音乐的魅力,只是在音效贫乏的条件下,入门听众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将会打一些"折扣","折扣"的大小视不同听众的主客观条件的具体情况而会有所不同。在经济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主张用优秀的音响器材来播放古典音乐,尤其是交响乐题材的作品,这样可以把作品的魅力以及作曲家的意志、甚至指挥家、演奏家们的二度创作意图最完美的体现出来。一般而言,拥有足够大的不失真功率以及一定声音厚度的器材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古典音乐的播放要求。
对于器材的追求千万不要走火入魔,应适可而止,我们应该记住一点——再好的器材最终也是服务于音乐的。笔者周围有很多朋友,在拥有了一套入门级的音响设备之后,却没有把心思用到音乐欣赏中,而是反复在器材的音色表现力方面寻不足、找缺点。试问这样如何能体验到音乐中的美妙与乐趣?如何从音乐中获取力量和慰藉?我坚信,在很普通的低档器材上仔细聆听音乐,会比在高档器材上反复对比音色效果得到更多的东西。因为前者是在追求音乐的"心灵美",而后者只是在追求音乐的"外表美"。目前正在使用或者准备使用随身听、多媒体音箱或者家用台式组合系统等低档设备聆听古典音乐的听众,也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只要能够从音乐中有所得,那么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有条件的时候,升级更好的器材,再来欣赏您所钟爱的作品,您会感受到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