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青花瓷器起源
http://www.51xue.org.cn 2007/5/31 源自:互联网 【字体:
】
一日,偶读《明代民窑青花》一书,见其中李铧先生大作《洪武民窑青花圆器》一文,介绍他于1992年冬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以西的中山北路西侧街边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件饼足青花碗残器。
残碗胎釉发灰,内心用青花书写一“地”字,所用青料发黑,并被作者定为发现时期最早的元代中期青花碗。
从照片上观察,碗体制作规整,碗壁薄厚均匀,无手工拉坯之施痕,碗中“地”字,青料浓重,除最后一笔略带行草之意外,其它诸笔划顿笔截锋,效唐楷中柳书之法,饼足较元代后期碗足略低,应属元代中期之物,其从景德镇珠山所出,尤为可贵。
青花瓷器是如何产生的,东西方的很多学者,历来认为我国青花瓷器是受古代波斯影响从制瓷的钴青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这个观点对国内的陶瓷考古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青花瓷器产生是根据我国陶瓷发展自身规律和传统,受一定的外来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影响而产生的,但能佐以论证的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稀缺,使这一论点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随着近年来各类青花瓷器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青花瓷器起源的“唐代说”、“宋代说”、“元代后期说”与青花瓷器产生所依据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的“本土说”、“外来说”交织在一起,成为争论的焦点。
江西地区自古就有用“圹碗”入葬的习俗,而碗内所书“地”字,既无祈福,也非特殊文字之装饰纹样,可能是丧葬习俗中“天”与“地”之祭祀牌位,或类似 “买地券”功用的瓷器。它的出现,使江西省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的历史从元代后期推进到元代中期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而与“地”字纹青花饼足碗相似的又一完整青花瓷碗的出现,把中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年代上溯得更远。
右上图是一件江西地区出土的青花饼足碗,其唇口外撇,浅腹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足墙内敛,露胎处泛火石红色,沾有少量黑褐色砂粒,胎体上有明显的手工拉坯的旋痕,碗内底用青花书写一不可辨识文字。周围用锯齿状纹环绕,碗内壁用青花写有“李甲大口”(口为不可辨识文字)四个字,字之间用四个相似的简笔环状纹区分,而与其在型制、胎釉等各方面相似的“影青瓷”碗。烧制时期为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在江西等地多有出土发现。
碗中文字系釉下青花书写,青花在釉中略有晕散,伴有少量黑蓝色星状斑点。青花发色黑蓝,呈色较浅,从文字内容推测,一种可能这是墓中“圹碗”,“李甲大口”为墓中主人名字;另一种可能是生产瓷碗的陶窑商号主人名称广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碗是供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低档日用瓷,虽不能代表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但它与青花“地”字纹饼足碗承前启后地演示了中国青花瓷器在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运用国产的钴青料,国产的制瓷工艺和汉文化装饰艺术缓慢发展的历程。
如果我们把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发掘到、定烧为北宋初期的几件青花碗碎片和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县发掘到、定烧为南宋中晚期的青花碗残片联系起来,我们不难断定,在北宋时期,青花瓷器在有烧制瓷器悠久历史传统的南方已有一定规模、范围的生产。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青花瓷器经过漫长的、艰苦的由简至繁、由粗至细、由陋至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给人们一个个精美无比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江西省景德镇自五代起烧瓷,积累了大量的烧瓷技术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匠人,丰富的优质高岭瓷土的江西乐平、瑞州及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钴料矿藏,为日后元代青花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北宋灭亡后,北方各地制瓷艺人大量南迁,尤其是磁州窑中用笔着色进行瓷绘的技术对景德镇的制瓷艺术带来一定影响,使各地制瓷艺术得到交流。
元代领土不断扩张,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为青花瓷器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于西亚波斯钴青料和各种技术工匠的输入,中西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及中、西亚地区对美瓷的需求,使美伦美奂的青花瓷器在元代进入辉煌时期,翻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就开始萌动的青花瓷器的幼芽在600年后的元代开出了鲜活的花朵。
令我们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器现在大量流落在海外公私博物馆中,但这并不能成为青花瓷器“外来说”的论证。从两件青花饼形足碗和江西省陆续出土“延六年青花牡丹塔式盖瓶”、“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戌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等青花瓷器证实了元代早期和中期,青花瓷器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很有可能在“至正时期”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元代青花瓷器,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上,与其同时的元代御用、官用和外销瓷水平应是高于它。
中国的青花瓷器应产生在南宋中期,在江西和浙江这片历代名瓷辈出的土地上,汉民族的工匠们利用国产的钴青料和制瓷技艺,用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来装饰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础。“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偶存,使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之更精美、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存。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但有时能惊人的相似。两个青花饼形足碗的出现,不就是这样吗?
残碗胎釉发灰,内心用青花书写一“地”字,所用青料发黑,并被作者定为发现时期最早的元代中期青花碗。
从照片上观察,碗体制作规整,碗壁薄厚均匀,无手工拉坯之施痕,碗中“地”字,青料浓重,除最后一笔略带行草之意外,其它诸笔划顿笔截锋,效唐楷中柳书之法,饼足较元代后期碗足略低,应属元代中期之物,其从景德镇珠山所出,尤为可贵。
青花瓷器是如何产生的,东西方的很多学者,历来认为我国青花瓷器是受古代波斯影响从制瓷的钴青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这个观点对国内的陶瓷考古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青花瓷器产生是根据我国陶瓷发展自身规律和传统,受一定的外来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影响而产生的,但能佐以论证的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稀缺,使这一论点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随着近年来各类青花瓷器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青花瓷器起源的“唐代说”、“宋代说”、“元代后期说”与青花瓷器产生所依据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的“本土说”、“外来说”交织在一起,成为争论的焦点。
江西地区自古就有用“圹碗”入葬的习俗,而碗内所书“地”字,既无祈福,也非特殊文字之装饰纹样,可能是丧葬习俗中“天”与“地”之祭祀牌位,或类似 “买地券”功用的瓷器。它的出现,使江西省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的历史从元代后期推进到元代中期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而与“地”字纹青花饼足碗相似的又一完整青花瓷碗的出现,把中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年代上溯得更远。
右上图是一件江西地区出土的青花饼足碗,其唇口外撇,浅腹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足墙内敛,露胎处泛火石红色,沾有少量黑褐色砂粒,胎体上有明显的手工拉坯的旋痕,碗内底用青花书写一不可辨识文字。周围用锯齿状纹环绕,碗内壁用青花写有“李甲大口”(口为不可辨识文字)四个字,字之间用四个相似的简笔环状纹区分,而与其在型制、胎釉等各方面相似的“影青瓷”碗。烧制时期为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在江西等地多有出土发现。
碗中文字系釉下青花书写,青花在釉中略有晕散,伴有少量黑蓝色星状斑点。青花发色黑蓝,呈色较浅,从文字内容推测,一种可能这是墓中“圹碗”,“李甲大口”为墓中主人名字;另一种可能是生产瓷碗的陶窑商号主人名称广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碗是供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低档日用瓷,虽不能代表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但它与青花“地”字纹饼足碗承前启后地演示了中国青花瓷器在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运用国产的钴青料,国产的制瓷工艺和汉文化装饰艺术缓慢发展的历程。
如果我们把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发掘到、定烧为北宋初期的几件青花碗碎片和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县发掘到、定烧为南宋中晚期的青花碗残片联系起来,我们不难断定,在北宋时期,青花瓷器在有烧制瓷器悠久历史传统的南方已有一定规模、范围的生产。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青花瓷器经过漫长的、艰苦的由简至繁、由粗至细、由陋至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给人们一个个精美无比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江西省景德镇自五代起烧瓷,积累了大量的烧瓷技术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匠人,丰富的优质高岭瓷土的江西乐平、瑞州及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钴料矿藏,为日后元代青花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北宋灭亡后,北方各地制瓷艺人大量南迁,尤其是磁州窑中用笔着色进行瓷绘的技术对景德镇的制瓷艺术带来一定影响,使各地制瓷艺术得到交流。
元代领土不断扩张,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为青花瓷器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于西亚波斯钴青料和各种技术工匠的输入,中西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及中、西亚地区对美瓷的需求,使美伦美奂的青花瓷器在元代进入辉煌时期,翻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就开始萌动的青花瓷器的幼芽在600年后的元代开出了鲜活的花朵。
令我们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器现在大量流落在海外公私博物馆中,但这并不能成为青花瓷器“外来说”的论证。从两件青花饼形足碗和江西省陆续出土“延六年青花牡丹塔式盖瓶”、“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戌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等青花瓷器证实了元代早期和中期,青花瓷器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很有可能在“至正时期”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元代青花瓷器,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上,与其同时的元代御用、官用和外销瓷水平应是高于它。
中国的青花瓷器应产生在南宋中期,在江西和浙江这片历代名瓷辈出的土地上,汉民族的工匠们利用国产的钴青料和制瓷技艺,用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来装饰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础。“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偶存,使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之更精美、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存。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但有时能惊人的相似。两个青花饼形足碗的出现,不就是这样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