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钟表维修旧事

http://www.51xue.org.cn  2007/6/11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上世纪五六十年前,有一句省、港、澳地区出现频率甚高的口头语,“有食无食都要揾番个(找回一个)滴滴滴”(“滴滴滴”是手表走动的声音)。到广州人追求家中配备“四转一响”时,手表当然是其中之一。
  
  广州和珠三角地区,讲究时间观念已是传统。稍富足的家庭,大都有一个可报时的旧式鱼尾
  
  挂钟或“555”牌上海挂钟,谓其打点报时声,既可驱邪又可报喜,可见不仅计时,更是体面和身份的象征。“上海”、“宝石花”、“钻石”牌手表,以及“555”挂钟须凭票供应,而天津的“东风”和“海鸥”,也颇受欢迎,往往月底才销售,为保证当月营业额,业内谓之“放东风”。至于各大店陈列的“浪琴”、“司马”、“英纳格”、“梅花”、“山度士”等进口货,多为华侨或香港同胞购买赠送亲友。
  
  上世纪70年代初,长堤大马路的林源丰钟表店有一块“瑞士天文台100周年纪念”的劳力士日历自动白金字表,售价仅为918元。在多数人月薪仅四五十元时,绝对是天文数字。所以,至1984年才售出。当顾客问及表面为何白中透黄时,老售货员告知,这属“油面”,因摆放时间长而变色。
  
  钟表店里设专职负责“修钟”或“修表”的师傅。修理老式机械钟,又脏又费时又伤神的活儿。单是盘发条,就须巧劲顺势而为,一不小心发条脱手,爆发力可把手指骨打断;一般一天只能修好一两台,故很多技工都不愿修理大钟。传统的钟表修理技术主要有“粘、补、焊、驳、种”五种,其中手工“种手表”摆轴轴尖、锉制巴心和镶补齿轮,则是考试评级的保留项目。摆轴尖即业内所称“种车心”,是摆轴尖折断无配件时,先用优质钢丝磨制出比头发直径还幼小的钻头,在摆轴上打孔,然后镶入更小的钢丝后研磨出合规格的摆尖。很多修理工不但熟习这叹为观止的技术,还能把乱成一团直径只有四分之一头发粗细的手表游丝,盘整得又圆又平;把缺损了五六个齿的小齿轮镶补修复。
  
  修理工以市内和四乡人士送修的旧钟表为主,而修本店售出的钟表为辅。一般品牌的进口表和国产表,抹油才1.8元,带日历的2.4元,日历自动的3.6元。如进口表机型纷繁复杂,欠缺配件时只能手工修复,多由中老年技工操作。林源丰钟表店有一位姓梁的老师傅,业内称为“状元”,对修理各类古董钟和精密的航海船钟,造诣很深,曾用手工锉制出精密度甚高的手表“擒纵*”和“擒纵轮”。另一位师傅擅长维修每15分钟报时奏乐的五音钟,曾应邀上门为一位老学者修理祖传的德国产“星唛五音钟”,在调校打点音色时,老先生在客厅的四角,或站或蹲专注聆听,直至认为是“原装音”才满意。当时,微薄的工资难以购买新钟表,大众希望通过托熟悉的“钟表佬”,尽量把旧钟表修好延长使用期。因此,技术高超的师傅,都能结交当时的“广东三件宝”———医生、司机、猪肉佬,这算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了。
  
  老一辈的钟表修理师傅,多为南海、肇庆、中山等地人士,当学徒做起,解放后保留原工资,月薪一般100元左右,当时也算是“高薪阶层”了。“文革”十年,各店基本没招收学徒,老的部分已接近退休年龄。为培养青年,市百货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举办“钟表维修培训班”,抽资深技师授课。90年代初,广州钟表公司在册的技工仍有162人,其中李占记、林源丰、亨得利和大陆四大国营钟表店的就占了近半数。
  
  马克思称钟表制造和维修是“复杂的劳动”,但吃大锅饭的年代,老技工的工资二十余年一贯制,年轻的只有三四十元,严重挫伤积极性,结果,待修钟表大量积压,有的要30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取回。70年代末,实行多劳多得,林源丰钟表店还研制出电子超声波洗表仪,逐渐由“吃不了”转变为“吃不饱”。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市的维修业从以旧钟表修理向新表名表保养维修转型,恰好印证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