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知识产权让连云港农产品披上亮丽嫁衣--学习网

http://www.51xue.org.cn  2009/5/26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知识产权让连云港农产品披上亮丽嫁衣

  4月26日是第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绿色创新”。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连云港市农产品为例,曾几何时,诸多农副产品虽然品质优良并形成规模之势,但因缺少品牌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太大的名气,也无法更好地拓展市场。近年来,赣榆县“谢湖牌”大樱桃和海州区“新坝牌”毛豆则一改同类产品竞争劣势,让这些养在“深闺”的农产品芳名远扬,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品牌兴农出成果

  “新坝牌”商标是我市第一个集体商标,在工商和农业部门帮助下,海州区新坝镇瓜菜协会从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申请注册“新坝牌”集体商标,历经3年时间获准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包括了该镇特色农副产品。集体商标注册后,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该镇400公顷青毛豆经过品牌“包装”后成了热销产品,上海、南京等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到新坝镇田间地头抢购新鲜毛豆。品牌青毛豆热销,其价格自然一路上扬,农民每亩净收入增加120元。

  近年来,市工商部门狠抓“品牌兴农”、“品牌强企”等工程,稳步实施商标战略,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中加大商标注册和使用的帮扶指导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农副产品商标的培育力度,着力提高注册商标总量,实现了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稳步增长。去年共培育新商标951件,其中,新培育农副产品商标287件,农副产品商标总数达541件,这让更多的农副产品有了知识产权的光环,农民朋友从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如以前知名度较大的灌南县张店镇的西瓜每公斤仅1元钱,“锣鼓牌”商标的成功注册让张店西瓜的身价倍增,如今其价格最高已攀长到每公斤7元。

  “一标一特”思路新

  连云港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名气较大的产业集群,如东海大米、赣榆水产品等,开展“一县一标一特”工程建设,就是针对各地农业生产特点,开发和利用地方产业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不断拓展商标发展的领域和空间,积极推动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工作,使产业优势形成集团优势,努力构建农产品与市场的快速通道,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历经培育,目前连云港市已拥有“新坝”、“苏北情缘”、“四季田园”3件农副产品集体商标获准注册。如今“东海大米”、“季圩”、“大伊山”等4件商标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了集体商标注册申请。

  为了推广品牌兴农工作经验,进一步找准商标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节点,推动三项工程建设,工商部门于不久前在赣榆县召开了实施品牌兴农战略成果推介现场会,商标富农成效显著。据统计,目前,连云港市农民已注册商标50件,并初步形成了食品、大米、蔬菜、手工艺制品、民俗旅游等8大品牌系列,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更多农产品待披“嫁衣”

  连云港市农副产品商标注册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不足之处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目前广大农民商标保护意识还不够强,还存在农副产品商标总量不足、各县区发展不够平衡等问题,这些都是连云港市农副产品商标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连云港市拥有的农副产品商标总量还不够大,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的更是屈指可数。为了增强广大农民的商标意识,连云港市各级工商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普及商标及法律知识,并将宣传培训工作向农村、社区延伸,以提高企业、农民的商标意识,争取年内实现各县最少拥有一件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目标,让更多的农副产品披上精美的“嫁衣”走向市场。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