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刺绣之花

http://www.51xue.org.cn  2007/6/29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在历史的迁延与变革中,中国刺绣艺术逐渐演绎为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艺术流派。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刺绣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和雍容华贵、形神兼备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西方艺术界为之动容。
  □江南水乡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太湖的水使这里充满了女性的柔媚,而这里的妇女历来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被当地人称为“绣娘”。
  苏州气候温和,自古盛产丝绸,绚丽多姿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刺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里的妇女历来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宋代的文献上就有“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的记载。苏州人给这些专门从事刺绣的女性起了一个很有诗意很有意味的名字:绣娘。
  苏州女子的纤纤素手,充分演绎了苏绣艺术的精细。一根头发丝一般细的丝线,她们可以劈成数十份。绣鱼的尾巴,用的就是一根丝线的六十四分之一,而苏州的刺绣,就要把这六十四分之一的根根丝线,一针一针密密地穿梭在薄如蝉翼的轻纱之上。刺绣讲的是心到、眼到、手到。精细之处眼不能眨、手不能抖,绣女们长年重复着一种动作,保持一种姿势,一般到了中年以后,视力都会衰退。
  苏州自古就有很多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到那些大家闺秀,于是闺阁中的女子竞相仿绣名画,把绣品变成了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的观赏品。
  任慧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代苏绣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刺绣作品有的被中外博物馆、艺术馆所珍藏,有的被作为馈赠外国政府或首脑的国礼。她的作品代表了当今苏绣的最高水平。
  任慧娴曾经师从著名国画大师,对绘画艺术也有很深的造诣,这对她创造虚实乱针绣,有着重要影响,也使她产生了给画家绣像的念头。
  79岁那年,刺绣技艺日甄炉火纯青的任慧娴,开始创作惊世珍品《齐白石》。任慧娴在创作这幅绣像前,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白石老人的那种神态,她反复揣摩、研究齐白石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照片。任慧娴用绿、蓝、灰三种颜色绣白石老人的眼睛,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的针法,很好地体现了老人特有的眼光。
  至今珍藏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这幅肖像,使我们领略到了90高龄的白石老人的风采,虚实之间,老人面部淡淡的寿斑在松弛的肌肉上若隐若现,飘逸的胡须增加了老人神采飞扬的气韵,尤其是老人的一双眼睛。
  □成都自古盛产丝绸,西汉文献中就有蜀锦、川绣的记载,古人称成都为“锦官城”。成都的刺绣被称为蜀绣。明清以来,刺绣在四川民间广为盛行。女孩子四五岁就开始拿针,十七八岁便能绣出惹人喜爱的成套嫁妆。
  蜀绣历史十分悠久,西晋文献中把蜀绣称作“蜀中之宝”。蜀绣起源于民间,后来逐渐形成行业,最初的绣品主要是官服、花衣、被面、边花、嫁妆等,很早就行销于西南西北各省。
  蜀绣用针工整,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其中二三针是蜀绣的代表针法。蜀绣传统题材中最有名的《鲤鱼》和《熊猫》,用的就是这种二三针,鱼鳞一片片层层叠叠,针脚平齐而不显呆板,绣出的鱼儿十分鲜活,熊猫的毛色逼真,自然而不显繁琐。
  郝淑萍从13岁考入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蜀绣班算起,已经和刺绣打了46年交道,是刺绣行业中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昭君出塞》图,是郝淑萍用4年时间绣制的,其中融会了她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的新针法。她以针代笔,用自己独创的针法衣锦纹,为我们再现了2000多年前一位美丽勇敢的女子,虽然那段遥远的历史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但是想象中的王昭君身着五彩绣衣、栩栩如生而鲜活生动的形象,似乎把我们带入了那一段传奇故事。
  □1972年,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了中外,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了一大批极具艺术水平、技艺精湛的帛画和刺绣品,绮丽的花样、浪漫的色彩,令人赞叹不绝。
  过去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南长沙、具有独特风格的湘绣,创始于清代末年,在我国四大名绣中出现得最晚,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刺绣品,把湘绣的起源至少提前了2000多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曾经是长沙农村一个普通的绣女,半个多世纪的刺绣生涯,使一个农村绣女终于成为一代刺绣大师。
  刘爱云开始学习刺绣的时候,湘绣艺术已经有了相当深厚的积累。前辈们创造了许多新的针法,仅掺针就演变出数种不同的分类,掺针是湘绣最重要的针法,是在传统的套针的基础上出现的,它使两种不同颜色的丝线过渡更加自然。
  湘绣在心灵手巧的湘女子手里,演化出了一门绝技,叫双面全异绣,同一底料的正反面,刺绣的画面、色彩、针法都迥然不同。设计的巧妙和针法的变化二者结合得惟妙惟肖,这是刺绣工艺的一次重大突破。
  1986年入选工艺美术国家珍品的《望月》,是根据李白的诗《玉阶怨》诗意构思的。绣屏的一面,佳人侧立,透过轻帘仰望中天明月;绣屏的另一面,可以依稀见到帘子后面佳人的容貌与身形。直接在绣面上用横丝牵钉的门帘,编织轻巧,加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蓝绿丝线反射出的冷丝光,产生了任何绘画颜料和工艺材料所无法企及的效果,透明而虚薄的绣面,笼罩着一层空灵朦胧的韵味,人物身着轻纱薄罗,身姿与肌肤隐约可见,令人联想到秋夜的寒意,也烘托着画中人望月怀人的幽怨之情。
  狮虎一直是湘绣的传统题材。刘爱云在传统掺针的基础上,尝试改变施针方法,按照动物毛发的生长规律,毛发根部的针脚用丝线隐藏起来,线条疏松,粗而不密,毛尖部分则用针细密,这样使人感觉到这种线像真毛一样,一头似乎长进了肉里,另一头却蓬了起来。
  □历史上精美的粤绣也许只是老一代人心中一些片断回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已经有近300年历史的粤绣也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秦汉时这里就是繁荣的都会。粤绣也叫广绣,历史上粤绣大体上分为两大行,一个是潮州盘金刺绣,另一个是广州丝绒刺绣,这两大行各有不同特点,但同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潮州刺绣是按照民间风俗习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强调富丽喜庆,欢快热闹。而广州绣则以场面热烈、用色华丽、大红大绿而著称,多用浓郁的七彩原色表现光影变化,具有西方绘画的韵味。
  粤绣风格的形成,也是艺术家参与的结果,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陈少芳,就对这种绮丽的地方特色情有独钟。她对刺绣艺术的迷恋,使她干脆放下画笔,拿起绣花针,从设计绣稿,改为自己直接创作绣品了。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陈少芳创作完成了一大批珍贵作品,由画家成为广东省工艺美术的一级大师。“留水路”,是粤绣中最独特的表现方法,陈少芳用很短的针脚,绣出荔枝表面的疙疙瘩瘩,并按荔枝的纹路留出一定的绣底,造成鲜嫩、逼真的效果。
  陈少芳的作品达到了粤绣中的极高的艺术水平。《我爱小鸡群》已经成为粤绣人物的代表作,这幅作品既体现了她人物画创作的功力,又保留了粤绣色彩对比强烈的特点,大红大绿的彩色丝线,用绘画的色彩关系统一起来。作者在构图上采用了人物居中的大胆布局,背后以梅花加以衬托,并用独创的针法绒毛针绣出的小鸡,个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