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创造知名品牌的思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南巡中的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中外合资企业的生产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应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会受人欺负。”10多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的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提起的“要创中国人自己名牌”的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与企业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01年,全国第一批中国名牌57个,2002产生了123个,2003年153个,三年来中国共评出高水准的中国名牌333个。
制造大国的骄傲与缺少知名品牌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划归二轻系统一个不被人关注的小门类,全国范围内生产企业不足百家,从经济效益上比不上系统内文化类的文房四宝,甚至比不上扑克牌的产值效益,属于无行无市,勉为生计。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谈不上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国际体系认证,“出口创汇”更是一种奢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打破了行业界限,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成功的接受世界性产业调整中转移,积极引进境外资金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外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现有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按2001年中国贸易年鉴公布的数字,全国体育用品加工企业达304万家,是30年前的几万倍,我国已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名副其实的体育用品制造大国。
然而另一个现实也时时鞭策和提醒着我们: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远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在国际市场上占65%以上份额的“中国制造”却很少看到中国人自己的名牌产品。我国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争,大量贴牌加工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一方面我们生产的完全符合国际竞赛规则和世界上各种市场所需的体育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优秀运动队所使用的器材和设备,有很多需要进口,令我们尴尬的是,我们用外汇购进的体育用品,有时却是我们自己生产的。这种无奈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但起码有一点却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我们缺少在世界上叫得响的民族品牌。
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和来自市场的激烈挑战——中国需要造就强大的名牌集群
由于体制问题,从2001年开始,我国实施名牌战略推广至今4年来,体育用品业成效甚微。第一年全国评出的57个名牌中没有一个体育品牌,第二年123个名牌中与体育略有关系的是“旅游鞋”,当时双星、安踏、特步、李宁、爱乐、亚礼德榜上有名,2003年153个名牌中又与体育品牌失之交臂,2004年上报中只有“乒乓器材”,仅占应创名牌产品的百分之几。体育用品行业名牌产品推广的战略,与该行业的发展速度、与“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与2008年奥运会赛场上国人对国产器材使用的期望值都相差甚远。
今天竞争激烈的世界体坛一方面是运动员技术水平和意志的较量,更主要还体现在器材、设备的换代速度和科技含量。事实告诉人们:一种新式的“武器”和一项重大发明能推动一个运动项目成绩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其背后凝聚了人类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国外品牌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分割世界资源,形成垄断格局后又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我国体育用品业半个多世纪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深受体育界和消费者青睐的优秀的品牌,这些优质品牌产品曾伴随众多运动员从少年体校到省市专业队到国家队,有的直至国际赛场,为祖国争金夺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体育用品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的挑战,面对境外品牌大举抢滩的严峻局面,中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需要有自己强大的名牌集群,实践证明,要想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更多的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产品。
进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意味着——吹响了创造中国名牌的号角
为确保中国名牌的质量和公众形象,创名牌工作,有着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是需要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认真对待的,这些评价标准一是市场评价、二是质量评价、三是效益评价、四是发展评价。市场评价包括市场占有率、出口创汇水平、用户满意程度等;质量评价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是否处领先地位,其次还要看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效益评价主要考察企业的利润水平、成本利润水平和总资产贡献率;发展评价主要看企业的发展后劲,看企业是否在新产品研发有无足够的投入,是否拥有核心技术等等。四项综合评价标准实行累计打分,它像一把钢性的尺子,使诸多量化指标准确地反映出了企业的总体水平,更像一个路标,给企业未来发展指出了方向。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每年一次,一次有效期为3年,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不但不向企业收取一分钱,还要让企业享受相关减负政策,如:有效期内的名牌产品免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对符合出口免检有关规定的依法优先予以免检等等。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绝大多数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有的品牌社会效益很好,知名度也高,但市场需求不大,造成主要经济指标较难达到申报条件;有的强势产品虽达到申报条件,却未能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茅;有一些强势产品则未能入选中国名牌产品目录;全国体育用品企业约有90%以上的企业未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创名牌道路上差距和不足。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作为行业的组织者,已于今年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参与该会组织的重大事务的研究和决策。结合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实际和现状,我们预计用10到15年的时间,在国家名牌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在各级质量部门的配合下,本着对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用品企业负责的精神,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努力把我国体育用品业内的名牌战略推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