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和琴式
古琴的制作
古琴的制作非常讲究,要经过选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艺程序。古琴最重要的是选材,面板应选用纹理顺直、年轮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无虫蛀等于燥的梧桐木,杉木都是制琴良材。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提出: “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雷威制琴精于选材,传说他常趁着大风雪天进入深山老林物色良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 “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并提出“琴材欲轻、松、脆、滑”。在赵希鹄的《洞天清录》中,更记有应选“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不邪曲者”,并“以掐之不入者为奇”。古人在面板的选材上要求极严,有“击之如铜钟……或至虚中别有温润含和”之说,就是要求木材无疵瑕,且质地较松软。底板应选梓木、楸木、色木等较硬的木材。汉代就已用梓木,经过历代实践,琴家“以桐之虚合梓之实”,达到“刚柔相配”。赵希鹄更指出:“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用现代的解释就是底板要重一些,这样才会有好的琴音。
古琴的琴式
南宋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宋人摹本),是我国最早载有古琴式样的琴论专著,上面绘有三十八种琴式。在唐代以来的传世古琴中,就有伏羲、灵机、神农、响泉、凤势、连珠、仲尼、列于、伶官、师旷、亚额、落霞、蕉叶和鹤鸣秋月等琴式,最常见的为仲尼、连珠、伏羲等琴式。琴式的取名多来自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自然界的物象,每种名称都是一种象征。通过一些变异的琴式,可以看出古代琴家并非追求统一的形制,而是尽量发挥自己的艺术特色。古琴琴式虽多,但主要是在项部和腰部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而已。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孔子创制,在项腰处各呈方形凹入,声音清雅纯正。
连珠式为隋逸士李疑所制,项腰各作三个连续半月形弯入,造型精巧玲珑,音色清亮。
伏羲式造型宽裕古朴,项腰各有一半月形弯人,琴音宽洪。
落霞式在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形曲线,声音洪亮;师旷式又称月形式,相传为师旷所制,琴体在项腰间作圆月形,与众式有别,音韵如磐;蕉叶式形似蕉叶,是明代闽人刘伯温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面中央有一长条浅沟,琴底中央有一相应凸棱,乃仿蕉叶之茎,琴两侧边缘略有起伏,造型玲珑精巧,别有趣味,琴音圆润雅致。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