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误译连篇敲响警钟:专家学者,请珍惜学术声誉——学习网

http://www.51xue.org.cn  2009/7/15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将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这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可学者闹出的学术笑话,远远不止这些。前些时候,有北京大学教授将孟子翻译成“门修斯”;有著名经济学家将“aminoacid”直接翻译成“阿米诺酸”,而这神奇的“阿米诺酸”,就是常见的“氨基酸”……学者在译著甚至用于评职称的专著中屡屡犯错,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学者应该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千万不能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急功近利,而毁了自己的声誉。

  导师就是“包工头”

  “有些学术译著、甚至学术专著,虽然署着教授的名字,但大部分工作却是由教授‘分包’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代劳’的。”记者在对部分大学研究生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时下某些研究生导师申请到课题项目后,“分包”给门下研究生“集体生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在大学的文科院系中更为常见。“某些大学的博导一看什么热门就跟风,往往是先确立一个大体框架体系,然后组织学生找来相关科目若干本教材、学术杂志与报纸,拿起‘剪刀’与‘糨糊’,‘攒’出一本书。教授到时稍稍审阅一下文稿,学生也能同时在专著上署名,还有‘工作补贴’,何乐而不为呢?”

  据某全国重点大学文科院系一名研究生透露,他就亲身经历过一次“生产过程”。“当时,导师已经立项,要出一本关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译作。由于工程量浩大,除了仅有的几个研究生师兄妹外,不少本科生也被组织起来。”此后半个学期,每个学生的课余生活就基本被“分派”的翻译任务所占据。本科学生完成分派的章节后,再由研究生代为过目……如此层层审阅,最后汇总起来交到“老板”——即研究生导师手中。不久之后,该书通过出版社顺利出版。

  某高校一名教授称,在很多情况下,导师就像“包工头”,让学生分头完成写书任务。有点责任心的学生会去翻资料,核对书里的专业术语和说法,但很多时候学生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都要靠导师事后去细心核对,谁有那么多时间呢!有些教授一年要写5、6本书,如果都这么细心,怎么可能高产!更何况有些学术问题,即使研究生也尚缺乏学养来应对,就更别提尚未系统接受严格学术训练的本科生了。由此,在一些著作中出现低级失误,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在不久前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不休时,关于转基因的各类文章和书籍便借机出版,有些书明显是由缺乏起码专业知识,又不具备相应英语水平的人胡编乱译的,比如“重组基因”一词,竟被翻译成“再复合基因”,“抗除草剂”成了“抗杂草”。

  学者珍惜学术声誉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样的话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程郁缀教授说,社会正处在急速转型过程中,学者在这样浮躁的社会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珍惜学术声誉,显得更为重要。

  在程郁缀教授看来,10年苦心孤诣写作一本书,也不一定会是一部“精品”,但是用一年时间“写作”10本书,那势必不可能是好书。在这个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万事讲求“快餐文化”的年代,知识分子更应该保留自己的学术品格,珍惜学术声誉,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学者教授,更应该抵制住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实际效果’所诱惑。毕竟,贪多求量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学术声誉。做学问必须严肃对待,来不得半点随意性。每一个知识圈内的求索者,都应该为这项精神劳作负责。”

  清华大学一位老教授对记者表示,眼下学术浮躁并非个人问题,而是社会上流行的一些风气在学术界的反映。出大部头专著,发表演讲,急于出学术成果,赚稿费,“追名逐利”之风有越演越烈之势。“这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阶段的产物,但这股风气不会长久下去;真正珍惜自身学术声誉、秉持严谨学风的学者仍是大多数,他们都会为推动学术进步,把学术引导到正确路径上来、使之不至于偏颇,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本报记者王乐姜澎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