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里宁事件始末:他真的是个精神病
文/李佳本刊记者/王刚
王广宇这些年一直在寻找一个沉默的疯子。
这个疯子曾经大名鼎鼎,却在后来的岁月里被湮没。
人们最初知道这个疯子,是在1967年天津人民话剧院排演的话剧《新时代狂人》里。当时,“文革”中造反派声势日隆,话剧团把路线斗争搬上舞台。话剧在北京友谊宾馆剧场连演数日,反响热烈。
话剧讲述了一个受“政治迫害”的人,被关在精神病院,他的名字叫陈里宁。要不是他自始至终反对一个人,也不会一夜成名,并在此后遭受“过山车”般的命运。
“文革”初期,随着刘少奇被全面批斗,造反派急需一把来自群众的投枪。受到斯大林曾把不同政见者投入精神病院的启发,红卫兵们开始翻查来自精神病院的以往病例。
于是,他们发现了陈里宁,因为这个疯子反对刘少奇。
之后,陈里宁被冠以反刘少奇的英雄而迅速蹿红,没人在乎他是不是真疯。
新生和逆转
1933年,陈里宁出生于南京。父亲是国民党宪兵,建国后,全家被遣返回湖南湘潭老家。
20岁的时候,陈里宁的命运出现逆转。
当时,他还是个初三的学生。一天,班主任找他单独谈话,说湘潭市委要从学生里调工作干部,学校认为他去比较合适。他那时已经是共青团员,去市委工作对他们一家来说,是个无上的光荣。
在那个年代,每个人都试图获得崭新的身份认同。而出身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标签。
带着对新生的感恩,陈里宁在市委埋头苦干,工作能力和文字水平提升很快。当时中共湘潭市委常委开会,他负责记录、整理,工作完成得又快又好。组织上特别信任他,有时市委一把手的报告都由他来起草。
1954年,陈里宁入党。一切似乎都在光明和平稳中上升。
直到有一天,陈里宁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内部文件——《关于清理要害部门的指示》。指示说,要害部门的工作人员,凡是亲属中有国民党军统、宪兵、特务的,统统清理。
这个文件,宛如当头棒喝,让陈里宁对于新社会的所有激情和干劲都烟消云散。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宪兵,历史反革命加现行罪犯,被判了15年徒刑;祖母在土改中跳水自杀;姨夫是国民党警察局长,开国之初就被枪毙。
这个指示简直就像是为陈里宁量身定制的。他的身份背景怎么看都不适合在要害部门工作,属于被清理的典型。这成了陈里宁心里自此挥之不去的阴霾。
其实当时党组织对他未必有什么看法,但敏感的陈里宁却忍不住疑神疑鬼,老觉得组织在监视自己。
在沉重的心理阴影下,陈里宁渐渐变得不思茶饭,夜不成眠,常常做噩梦惊醒,最终成了精神病。
<--page_info=4_1_175026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