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考制度改革:自主招考到国家统一考试
世纪之初的俄罗斯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最后10年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之后,已逐渐走出困境,并正在着手统一高考制度改革的试验。因此,研究俄罗斯的高考制度改革对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自主招考弊端丛生
俄罗斯的高考制度,几经改革,几经演变。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前,高校很少,只有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对高考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当时限制工农入学的大学入学考试,实行推荐制。由此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无产阶级化,但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进入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了培养“具有世界技术水平的专家”的目标,要求“一切考生都必须具有高深和牢固的知识”,实行以知识考试为主、社会推荐为辅的制度。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各高校根据高考大纲,自行命题,自行主持考试,自行评分、录取,实行自主招考制。
苏联解体以后的十余年,俄罗斯联邦仍沿袭前苏联的大学自主招考制度。这种制度给高等院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标准招收学生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各学校按自己的特色发展。但在政局不稳定、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少的问题。一是腐败丛生。由于大学升学考试是由各高校自主命题,缺乏有效监督,因此为腐败提供了温床。二是考试成本过高。中学生毕业后要想深造,必须亲自到各高校参加入学考试,这就导致一些因经济困难且居住地区比较偏远的优秀学子,无法到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大学参加考试,只好放弃进入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三是考试成绩不够真实。俄罗斯高中毕业生想上大学,必须先通过本校命题的考试、拿到毕业文凭,然后还必须通过各高校命题的考试。这种考试的考分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四是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由于俄罗斯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评价标准,导致俄罗斯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文凭在国际上得不到认可。
统一考试渐成趋势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在《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基础上,俄罗斯总理于2001年2月16日签署了《关于试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决定》,拉开了统一考试的序幕。
从参加统一考试的地区和学生来看,其数量与年俱增。2001年6月,首先在马里埃尔共和国、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楚瓦什共和国等4个俄联邦地区开始试行,并逐步扩大试行地区。2003年俄罗斯联邦89个主体中有47个参加了国家统一考试,考生人数63万人,是当年中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一半。2004年俄罗斯有64个联邦主体加入这一行列,90多万考生参加国家统一高考。2005年已经有72个联邦主体120万考生参加。另外,参与的高校也由最初的16所增加到464所,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也由最初的79所增加到928所。2006年,俄罗斯有80个联邦主体参加了国家统一考试。预计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考试制度。据《消息报》报道,俄罗斯将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对中学毕业生知识水平进行评估的新体系,这个体系也将成为大学的入学考试形式。
从统一考试的科目来看,多少不一。在楚瓦什共和国,进行了8个科目的统一考试:即数学、俄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俄罗斯历史、社会常识,是统考科目最多的地区。统考科目最少的是马里埃尔共和国,所有毕业生的必考科目只有数学,2002年增加了英语科目的考试,2003年进行了13个科目的统一国家考试(增加三门外语和文学科目的考试)。考试通过的学生可同时获得普通教育毕业证书和统一国家考试(高考)成绩证明。
从考试形式来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了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国家杜马通过一项议案,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对高考试题进行改革。根据改革计划,现行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部分将被客观选择题取代,由电脑判卷打分,其他人无法随意更改分数,考官也就不能再通过操控分数索要贿赂。口试也将被取消。
面对当今世界呈现的新的竞争态势,中、俄两国都不约而同地将改革的矛头指向扼守基础教育质量出口的高考制度。俄罗斯由“放”到“收”的高考改革历程,对我国的高考改革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其一,立足本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高考改革的一条重要思想路线。高考改革,既要立足本国,基于本国国情,力图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又要借鉴国外高考改革的长处,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综合、灵活运用别国经验,才能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高考制度和体系。其二,加强国家考试的统一性,扩大高校招考的自主性,增加学生报考的选择性,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向。其三,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完善考试方法与试题形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是高考改革的一个共同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