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早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关于人类早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论点:一种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另一种认为,万物皆由某些最基本的物质要素所组成。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五行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在古希腊时代,也曾流行过类似的学说。如亚里士多德就曾认为,土、气、火和水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它们分别代表干、冷、热和湿四种不同的物质属性。
然而,在所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要算由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的“原子说”,他的老师留基伯也是这个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们都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被称为原子(希腊文“不可分割”之意)。
于此同时,德谟克利特还认为“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这就是说,在大自然中能够同时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子。有些原子很轻,能自由地向各处渗透,而彼此间相距又很远,空气和其它各种气体就是由这类轻原子所组成的。相比之下,液体中的原子要重一些,它们虽然相互粘连在一起,但仍能流动,故液体具有体积不变而形状可任意改变的特性。至于固体中的原子,一定是更大、更重的。它们相互结合得更紧密,同圆润而又光滑的液体原子相比,固体原子表面想必是粗糙不平的,因此团体原子间能互相钩牢而不能自由转动,结果形状和体积都可保持不变。
由此可知,早期的原子说虽粗浅,但仍能像现在一样,可用来解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某些物理现象。
到了十七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发明和发现纷至沓来,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开始不仅限于用头脑思考提出各种概念,而是力求用实验来验证对自然现象所作的种种假说。
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指出:“组成复杂物体的最简单物质,或在分解复杂物体时所能得到的最简单物质,就是元素”。在这里,被波义耳所采用的“元素”这个词的含义和我们今天的理解是相同的,即物质可由各种元素组成,它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行分解的最简单的物质。一定的化学元素,就有一定的性质。自然界中各种物体,不论是动物、植物和矿物,还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由各种元素所构成的,例如金和银,氧和氢就都是元素。
当时波义耳虽认为元素可有很多种,但确切的数字还是不知道的。后来,化学家们又找到了许多种新的元素,至今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存在90种天然元素;到1976年8月止,在实验室中由人工制造的不稳定元素已达17种;这样,总共就有了107种元素。
1808年后,另一位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不但进一步发展了波义耳的元素概念,而且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概念也更加具体化了。在研究总结了化学变化的许多重要规律的基础上,他与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
道尔顿曾构思了各种原子符号,当时他认为各种元素、单质都是由原子微粒所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都是相同的,反之则不同。另外,他又设想,在物质起变化时,一种原子可和其它原子结合。例如,木材燃烧时,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当时把这种不同原子的结合称为“复合原子”。
而阿伏加德罗又把这种“复合原子”称作“分子”。他认为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而每个单元又能严格地保持和物质大量存在时所具有的相同性质。根据这个概念,人们就能方便地区分什么是原子?什么是分子?此外,他也确认原子是组成元素的最小颗粒,当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成化合物时就形成了分子。例如,氧气和氢气是由许多氧分子和氢分子所组成,而氧分子氢分子又分别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水,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所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原子分子学说”。
总之,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已经知道了五十五种元素。有关原子、元素和分子的概念和学说也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这就为核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