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大的武器家族中,地雷可以说是最为“其貌不扬”的。然而,作为一种极具威力、胜任广泛而又经济实用的武器,地雷自问世以来,可以说是战功卓著,被称为战场上的“矮将军”。
《修订的地雷议定书》对地雷的定义是:布设在地面或其他表面之下、之上或附近并设计成在人员或车辆出现、接近或接触时爆炸的一种弹药。地雷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有的地雷没有雷壳。地雷主要用于构成地雷场,以阻滞敌人的行动,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
中国是最早使用地雷的国家。在明代中期就有了触发的应用地雷。明朝末期成书的《武备志》中,对各种地雷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但地雷家族的扩大,则是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分不开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地雷得到了广泛应用,盟军损失的坦克有21%是遭地雷杀伤造成的。
现代地雷按用途不同,可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其中,防步兵地雷用于杀伤人员等有生力量,分爆破型和破片型两种;防坦克地雷用于炸毁敌人的坦克、装甲车、汽车等,使其丧失运动或战斗能力;特种地雷包括信号雷、照明雷、陆军水雷、诡雷、化学地雷、核地雷等。按引信的不同,地雷可分为触发地雷、非触发地雷和能够按照操纵者指令而动作的操纵地雷。按制作方式不同,地雷可分为制式地雷和使用就便器材制造的应用地雷。按抗爆炸冲击波能力不同,地雷可分为耐爆地雷和非耐爆地雷。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重点发展耐爆地雷,大大提高了雷场的生存能力和稳定性。
20世纪40年代以前,地雷都是靠人工挖坑埋设的。随着地雷在战场上使用范围的扩大,新的高效率的布雷手段也不断问世。首先出现的是汽车布雷,作业手站在汽车上通过滑槽将地雷撒到地面上,形成地雷场。之后,人们又研制出能将地雷埋设于土中,并能自动控制雷距的拖式布雷车和自动布雷车等机械布雷设备,使布雷速度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两国军队在非洲作战时,使用飞机空投防步兵地雷,开创了使用可撒布地雷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