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街道幼儿园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一、街道幼儿园的兴办发展及其特点
(一)街道幼儿园的由来和发展
街道幼儿园从产生至现在,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
最初的街道幼儿园是1958年我国经济“大跃进”的产物。当时,为了解放妇女,使其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孩子急需有专职人员照管,由此在城市发展起一批街道幼儿园。本调查的果子市幼儿园、红旗幼儿园都是1958年建立的,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
196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号召,搞好街道服务,街道办事处纷纷办起“三站两代一所”,即红医站、校外活动站、服务站、代销店、代营食堂和托儿所,一批小型集体所有制的“五七”幼儿园应运而生,这些幼儿园后来也成为街道幼儿园的一部分。文化大革命时期,托幼事业受到严重损失,北京全市650处街道幼儿园被撤销合并了300处。1980年,北京市成立了托幼领导小组,颁发了[135]号文件,从城镇到乡村又办起了一批集体性质的托幼机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生育高峰时期。为解决城市“入托难”问题,北京市政府共计投资2.5亿元,对全市109所市立园和街道幼儿园进行彻底的扩建,扩大了收托规模。另外,80年代以来,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新建住宅小区建起了配套幼儿园,成为街道幼儿园的新生力量。本次调查的翠微幼儿园、蓟门里幼儿园都是小区配套幼儿园。
(二)街道幼儿园的发展特点
1.适应社会需求,服务意识强
街道幼儿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够便利家长,收托形式多样化,如全托、日托、半日托、假日托等;服务意识强、服务项目多,如早送晚接、照顾生病孩子、提供理发服务、招收聋哑孩子等。
另外,从收托对象和范围来看,街道园从兴办之日起,就是面向社会特别是附近社区居民,提供就近便利的保教服务的。同时,由于街道园价位比较低,是低收人的工薪阶层、下岗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送托孩子的主要选择。据调查,目前街道园收托孩子中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来自低收入家庭。
2.经营运转自负盈亏
街道幼儿园从开办之日起.就一直实行“独立核算、以收抵支、差额补助、结余冒用”的财务管理体制。园所的主要收入是向儿童家长收取的保育费及赞助费,支出项目包括幼儿园办公费用、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幼儿园增添必要的设备等等:街道园为了能够自我运转,一般实行勤俭办园。如果子市幼儿园为解决幼儿“入托难”的问题,教师自发组织成“建筑队”,请来老师的家属当大工,为幼儿团节省了大笔的建筑费用。蓟门里幼儿园的教职工换班时间去厨房帮忙,或者拆洗孩子的被褥等,也为幼儿园节省了大笔开支。
3.师资水平逐年提高
以往街道园师资水平相对不高:70年代街道幼儿园的老师基本上是初中文化水平.还有一些街道工厂的老弱病残职工调入幼儿园,因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80年代,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开始从学校招收幼教专业毕业生,同时也招收高中、初中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后再进行在职培训,以确保幼儿园的保教质量。90年代以来,街道幼儿园师资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基本上只招收学前专业的毕业生。一些街道幼儿园近年来还想办法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
4.办园日渐规范,教育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街道园开办之初,往往以解放妇女劳动力、服务家长、托管照顾儿童为要务,后由托管转变为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保育和教育。随着办园年限和经验的积累,幼儿园日渐规范,教育和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师资力量的增强,也为提高保教质量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北京市实施分级分类验收以来,街道园大多上了级类,相当一部分被评为二级二类或二级一类,有的甚至成为软硬件俱佳的双一园。
二、街道幼儿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出路
(一)街道幼儿因数目逐年减少,学前教育资源流失严重
最近的十余年来,街道幼儿茵数目逐年减少。从区域分布情况看,老城区街道幼儿园缩减最多,如西城区从1987年的50所降到1998年的25所,2002年减少到17所,目前还在下滑;东城区由1998年的20所减少到2002年的12所,据了解现在仅存3所;宣武区由1998年的13所减少到2002年的9所。应当承认,近年来街道幼儿园撤并、关闭或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此中有因城市出生率下降和城市改造而导致的生源减少,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新街口办事处共有街道幼儿园5所。分别是果子市幼儿园、羊坊幼儿园、高井幼儿园、东明幼儿园和后章幼儿园。由于政府对街道幼儿园的投入少、加上街道园的设备不足,更重要的是街道办事处不愿意背负幼儿园退休职工的庞大医疗费用,东明幼儿园和后章幼儿园先后被迫关闭。几年前,为了甩包袱,街道办又将羊坊幼儿园关闭,如今只剩下两所幼儿园。幼儿园的关闭,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还带来包括教职工转业或下岗、幼儿不能就近入托、家长送托不便等问题。幼儿园的撤并则使得现存园所教师队伍老化,不能及时更换血液,阻碍了幼儿园的良性发展。
(二)竞争中幼儿园之间差距拉开
街道幼儿园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从建园起就非常简单,加上是集体所有制的民办园所,先天各方面条件欠缺、投入不足,近年又由于生源不充分,导致园所收入少,资金缺乏,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有限,处于低水平运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街道幼儿园和市立园差距日渐加大。
街道幼儿园内部也随着市政建设而拉开距离。老城区的街道幼儿园和新城区的街道幼儿园(主要是小区配套园)在硬件上无法相比,前者历史悠久,古老破旧,各项指标很难符合标准;同时由于办园时间长,老教师多,存在退休职工问题,幼儿园包袱较重。可见,街道幼儿同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老园的竞争压力更大些,加上旧城改造,很多老同面临被拆迁的危机,对自己的未来无法把握。
(三)街道园应在体制改革中寻求出路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0年以来发布了《关于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北京市幼儿园特别是街道园走出困境,探索新的办园体制,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街道幼儿园名义上是自主办园的事业单位,可实质上街道办事处大权在握,使得幼儿园很难发挥应有的办园积极性。如今,一些街道园依据政策积极主动地和办事处签署协议,实行园长承办制。办事处每年象征性的收取幼儿园1t%的管理费,不再管理幼儿园的各项事务,园所一切事情归法人代表——园长所管,即园长对幼儿园负有法律责任,幼儿园的人事任免、教师工资、管理与教学等都由园长管理。这种改革使这些街道园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街道园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仅仅是实行名义上的承办制,幼儿园没有独立办园的实权,很多事务依然受上级主管,幼儿园只有有限的一点财权(如西城区某街道幼儿园和朝阳区某街道园,园所经费使用权限于2000元以下,超过2000元要报批)、物权,因而缺乏竞争的活力,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最保守的街道幼儿园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则依然维持计划经济下的行政隶属关系,街道办事处全面直接管理幼儿园,幼儿园的人事、经费管理、发展规划等全部由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调查中,有三所幼儿园是1989年新建小区的配套园,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的事业单位,园长无任何人事任免权、资金调动权,这些权力完全由办事处控制。幼儿园要购置消耗性的玩教具,也要打报告。办事处批了以后,才把钱拨给幼儿园。可见,街道幼儿园在办园体制改革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