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回归本位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二)自由与秩序的对话
自由是一种建立在超越内在需要之间的冲突或者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之间的冲突基础之上的一种自我“创生”的高峰体验。虽然在新秩序创建初期,各种需要冲突往往暂时会让人感到不自由,但人一旦理解这种不自由产生的根源,并找到合理改造自我或环境的途径,在超越内部冲突和内外部冲突的努力初见成效之后,“获得新自由”的那种愉悦感也会同时产生。
秩序是作为自由的一种条件保障被人认识和主动追求的。认识秩序和追求秩序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为合理的秩序在最低层次上可以保障人的安全,在较高层次上可以保障人的舒适,在更高层次上可以保障人的愉悦。
下面,我们尝试从自由与秩序的角度来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低级的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被关注和被保护)需要一些基本的“外在秩序”来保障;比较高级的生理舒适和心理舒适(被尊重和被爱)需要一些比较高级的“外在秩序”来保障;更高级的生理愉悦(健康、运动、游戏)和心理愉悦(认知、审美、自我实现)除了需要一些更高级的“外在秩序”来保障以外,更需要不断建设、不断完善起来的“内在秩序”来保障。
在前述的“故事一”中,最初是因为教师没有提供合理的外在教学程序保障而导致幼儿内在认知秩序的混乱,进而导致部分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失控;随后由于部分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失控,导致班级学习环境的混乱,进而导致更多幼儿的情绪和行为失控……经过教师调整,幼儿发现,那种自我超越的自由感受是一种能使他们更加愉悦和激动的感受。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眼睛里才会放射出喜悦和满足的光芒。
在前述的“故事二”中,经过教师提醒,幼儿回忆起电视节目中讨论的不文明出国游问题,其中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准则是他们能理解并认可的,因此他们自觉自愿地调整了自己对自由交谈的理解,随后那种愉快而舒适的交谈秩序的建立,也可以看作是幼儿的一次集体自我超越。当时我们甚至可以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那种由于认定自己能“自我管理”而产生的自豪感。
在前述的“故事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最初孩子们由于长时间低水平重复奔跑、蹦跳、尖叫而造成的疲劳,和由于缺乏明确新挑战而造成的茫然和麻木:不断有幼儿停下大声喘气,或大声叫喊“累死了”;而有的幼儿则“神游”在活动以外。在经过调整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在较合理有序的教学环节中,幼儿的眼睛都是闪闪发光的,有时是为新的知识,有时是为新的挑战,有时是为自己的创作或自我超越。
当自由最终成为幼儿自己不断发现新秩序、创造新秩序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时,自由和秩序也会变得和谐起来。
(三)生活与艺术的对话
生活是艺术热情生生不息的源泉,艺术也是生活热情生生不息的源泉;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和精彩,艺术因生活而亲切和灵动。在这里,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对话的、和谐的。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以及城镇地区,最真实最朴素的艺术生活是在并非以艺术为职业的人群中发生的自我享用或共享活动。艺术活动中的重复行为,原本应该是欣赏或玩味。虽然有时人们也会因自我挑战和自我追求的需要反复练习——这种主动练习可以称为锻炼,但是锻炼的内在目的还是为了自我欣赏或玩味。也就是说,艺术应增进人们生活的愉悦性。然而,在当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和 社会艺术教育情境中,艺术常常不再是为了愉快地生活。
我听一位曾经在山西工作过的幼儿园男教师讲过:一位全托班的幼儿家长问他是否在班上教孩子学唱晋剧,并说孩子回家唱得“摇头晃脑”的。后经了解,他才得知夜班保育员是个晋剧迷。
在这次深圳会议上,我最受感动的活动是小班歌唱活动“洗白白”和“月光光”。两位教师用非常朴素的教态,自然地向小班幼儿介绍了两首来自生活的传统广东童谣。
如果我们希望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和谐,不再相互冲突,我们就应该明白:音乐艺术首先是朴素的参与、自我享用和共享——娱乐自己,其次才是表演——娱乐别人。
(四)模仿与创造的对话
模仿常常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必然是对模仿的超越。在这里,模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原本也是对话的、和谐的。
模仿是幼小儿童的天性。持这种观点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不在少数。其实,幼儿喜欢模仿是因为幼儿通过模仿超越了旧的自己,创造了新的自己。
中国著名美学家、艺术教育家滕守尧先生说:创造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只可能“有中生有”。在第五届全国音乐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来自广西的男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广西花山壁画(照片)中古代人对图腾舞蹈的刻画形象,帮助幼儿创编出自己的“蚂拐(青蛙)舞”。同样也是来自广西的两位男教师,一位让幼儿观察并严格地模仿学习了录像片中白裤瑶族鼓王的猴鼓舞动作;另一位让幼儿观察并自由模仿教师自己提供的现代舞表现方式。这种模仿是可贵的,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所必需的营养,它必然会成为孩子们日后创作的基础。
有一位年轻教师说得好:当没有机会面对“创造性地表现一棵树”这样的挑战时,你也就不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那些树是多么千姿百态。
其实,在孩子们那里,模仿和创造原本就不是对立的。只有当教师最终明白根本没有必要将模仿和创造对立起来,同时又知道怎样才能使模仿和创造的关系变得和谐时,孩子们的模仿和创造才会自然保持对话的、相互支持的、和谐的状态。
结语:前行与回归的对话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老海王临死前告诉儿子,自己给他留下了无价之宝。可在老海王死后,他的儿子一直没有找到这件珍宝。于是他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提示他说宝贝很可能在他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最后老海王的儿子在他父亲的头盖骨里找到了那颗“定海神珠”。
我特别珍爱这个故事的理由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行,不能盲目地自信,以为越是前行就一定会越接近真理。其实,我们仍需要一种对回归的虔诚的信仰。这种对前人智慧的敬仰之情,常常会带领我们找到前行的道路。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新的问题,认识这些问题的思路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而仅仅 是像老海王的儿子所做的那样,到我们曾经不再以为有价值的地方去重新认真地搜索一番而已。因此,在今后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地评价和对待传统,同时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从内心深处问一问自己:什么样的价值和谐状态是自己真正应该追求和可以追求到的。
[1] |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