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校对要有新闻敏感性

http://www.51xue.org.cn  2007/5/30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新闻校对作为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把关工作,对于报面文字的准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尤其是党报,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鼓与呼的责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首先,报面文字要准确,否则就要严重影响严肃性。作为校对岗位的工作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做到政治上严格把关,政策上认真把关,文字上仔细把关。

  一篇稿件从采写、发排到见诸报面,要经过好多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发排稿件中疏漏之处是难免的。多数时候文字差错占的比例较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文字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个字、词,一个词组,寓意深刻,奥妙无穷。一个字、一个词用错了,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会闹出一些笑话。有些人重视文字,却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的规范。其实,标点符号也是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标点对一句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但顺畅,而且增色。所以说,规范使用汉字对所有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一条重要的准则。

  要纠正发排稿件中的错别字,就必须要认很多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方面无捷径可走,只能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中去讨教。即使是专业文字工作者,对有些字、词也难免有不同程度的似是而非。要纠正这些不规范用字,就必须对自己的文字运用有一个细致的、长期的梳理过程,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凡是拿不准的,随时向工具书讨教,要不怕麻烦。知识在于积累。天长日久,认的字就多了,熟悉的词也多了,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能真正做到呼之即来。

  我从多年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优秀校对要做到三个字:快、准、灵。快就是速度快;准就是看得准确,一眼就能看出错别字;灵就是反应灵敏。锻炼眼力是专业校对的基本功。所有这些,源自熟练。只有熟练了,才能得心应手。再一点就是知识面要宽,要成为一个“杂家”。党报是综合性报纸,涉及方方面面。知识面太单一,工作起来难度可能就大了。要养成广泛的兴趣,多学多看。这不单单是个人兴趣,而是本职工作的要求。如果能自觉地兴趣盎然地去学习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尽量地记住,这在工作中是有裨益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别人没挡住的差错,自己挡住了,知识没有白学,觉得挺欣慰。书到用时方恨少,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受,多学一点儿是有好处的。

  校检人员每天上班审读校样,总是和各种稿件打交道,发现差错,纠正差错,人们常常称之谓“挑刺”。有人问这个工作有没有规律?有规律,也没规律。差错很难说有什么规律,那么对付差错有规律吗?我觉得应该遵循一个规则,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一条就是认真细致。当然认真细致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但光凭这一点是不够的。要自己探索一些方法,针对不同的差错,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错别字如果见了报,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校对员不细致,造成疏漏;另外是校对员自己也分辨不清,造成贻误。弥补的办法是向工具书请教。另外一种差错属于常识性的,工具书上找不到。这就要从另外的渠道加强学习,延伸开去,提高素质。比如说,稿件中的一些数字差错不好鉴别,如果细心琢磨,是会发现的。在这方面,我总结了两点:一是用推算法,二是类比法。比如有一篇稿件是通讯员写一个乡镇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是一条简讯,说一个冬天治理面积达4.8万平方公里。一般地对数字都是按原稿,不太思索,两道工序都无人怀疑。我看小样时发现这是一个天文数字。4.8万平方公里就是200公里长,240公里宽,这相当几个县的面积了。一分解开来,大家顿时醒悟了。还有一篇稿件,写一个药厂一年生产药10万吨,前面几道关都无人怀疑,我最后看小样发现是错的。因为药厂的生产是按产值计算的,不能按重量算,按重量计算岂不和煤矿一样了。这10万吨用50吨的车皮拉,要用多少车皮,这是荒唐数字。有时候也发现特别小的数字。有一篇稿件写一个小水库日流量18吨,当我指出来这是个问题数字时,有些同志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我就用类比法来说明问题:家庭的自来水龙头如果不关,一天也流出10多吨水了。一天流量10多吨的水库简直是袖珍水库了,现实中没有这么小的水库。所以,有时候越不起眼的地方,越容易被忽视,越容易出错。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干任何工作都是这样。小心无大错,对校对人员来说,尤其需要严谨的作风。

上一篇文章: 如何调动校对人员的积极性
下一篇文章: 做校对要树立权威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