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质疑:让人物访谈节目更有张力

http://www.51xue.org.cn  2007/5/30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是以情节和故事为核心,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一对一的直接对话来讲述嘉宾的人生故事,挖掘他对某些问题(如:人生,世界,情感等等)的体会和看法的一种节目形态。它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谈话节目”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在选题时更着眼于话题性,在节目中通过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共振和思辨,节目凸显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而访谈类节目的中心则始终是“人”,由于它通过电视媒介直接展现一对一的谈话现场,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染力。
  
  应该说,形态单一的访谈节目相比现场新闻、直播类报道,并不彰显电视的长处,那么,如何让访谈节目变得好看呢?近年来,国内的许多人物访谈节目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半边天”以及山东电视台“新闻人物”,这些栏目通过对访谈对象所陈述的事实、观点的多角度质疑,让访谈的过程充满着机锋,谈话场中处处弥漫着矛盾和冲突,节目一下子有了张力。访谈节目在不经意间又找回了优势。

  一、质疑:新闻真实的“还原剂”
  
  “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这是“新闻调查”对记者现场采访的基本要求。在访谈类节目中,质疑不是一个吸引他人注意的噱头,更不是用来哗众取宠的“作秀”工具,而是为了让主持人“零距离”地接近新闻事实、深度触摸新闻人物的灵魂。
  
  在访谈类节目中,由于是一对一的采访,只有对访谈对象所陈述的事实站在对立的角度上进行质疑,才能避免信息的单边化,使节目的内容更公正、更客观,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传达出真相。比如“面对面”中采访刘殊威的那一期节目,节目里没有出现蓝田的人、证监会的人,只是她,如果主持人再站在她一边发问就显得十分不对等,这样得出的结论也会显得不公正。而在以对立面姿态进行质疑中,在“你说呢?”这样的步步反问中,既制造了矛盾,也激发了新闻人物的个性,还得到了客观的信息。山东电视台“新闻人物”栏目制作的《朱绪平;细说“车改”》一片中,面对这位在全国率先领导市级机关全面推行公车改革的威海市委副书记,主持人田红年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通过环环相扣的不断质疑,层层剥笋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使访谈越来越接近新闻的真实性。
  
  问题中的问题,难点中的难点,一个个从百姓角度设计的问题,仿佛要把被采访者逼问到绝境,然后在被采访者的自辩、反驳中逐步树立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二、质疑;触撞人物灵魂的“锐器”
  
  “采访中一团和气是不行的,有很多东西必须像挤牙膏一样用力去挤才行,记者得去撞他,刺激他,采访对象才能有话说。”这是王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在“面对面”中,他会经常性的询问“接下来呢?”或者“是这样吗?”,问题接得非常紧,互动式的提问比较多。在山东电视台的“新闻人物”节目中,也经常会有背景式的提问、细节的提问、假设性的提问、反面的提问,用了很多方法去探究对方的心灵和精神。比如,在《宋令义:尝鲜“公推竞选”》一片中,主持人对山东首位通过“公推竞选”产生的乡镇长的访谈,就相当精彩到位。

  田:跟其他几位竞争对手比,你觉得你最大的劣势是什么?

  宋:农村实践经验,实际工作经验欠缺。

  田:如果让你去做乡镇工作,有点象把军权交给了赵括,你所能做得仅只是纸上谈兵,你觉得投票人会不介意吗?
  
  宋:在办公室工作这几年,经常对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搞一些调研,大家或许是对我有一种期盼吧,感觉到我可能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面懂一些。

  田:打个比方说,领导让你修一个形象工程,当地的老百姓认为不需要这个。
  
  宋:如果真正有这样的决策的话,那肯定要征求群众的意见,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意见,群众的承受程度。如果群众不同意,那可能这个决策就执行不了。

  田:那你的上级会不会认为你很不负责?

  宋:群众的意志,群众的意愿和组织上党委的决策是一致的。
  
  质疑其实就是一种和访谈对象交流、沟通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和以往“献媚”式的采访完全相左,容易形成一个适合交流的谈话场,在这个“场”中,主持人和采访对象可以进行深度沟通,主持人也容易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在采访钟南山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问完了,最后,王志又这样问了一句:

  王:其实对于你个人来说我觉得荣誉不是问题,学术地位也不是问题,那你这样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钟:我想是不是就想追求一个未知数,就是这个目的。这个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病原,怎么治,这就是我这个领域的,所以我希望搞清楚,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这一段近乎内心独白式的回答,朴实无华,真切动人,让人一下子对这位老院士肃然起敬。王志在谈到自己的质疑风格的时候,他说到了一个“平视”的概念,他的解释是“平视不应该是记者的眼光,应该是观众的眼光。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同样是央视金牌主持人的白岩松,2001年6月3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作过一次演讲,谈的是“电视文化”,其中详细谈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如何建立“平视”理念的情况。他说:“过去记者似乎是一个墙头草,顺风倒,见着高官就仰视,见到百姓就俯视。从‘东方时空’开始,大家慢慢学会了平视。”质疑的采访风格当然是在“平视”的前提下。我们不是审判长,态度更不该冷、横,尤其是面对那些普通人。但记者更应当牢记的是,自己是为保障公众知情权而工作的,在面对官员、强势人物、热点人物时,不该首先想到他们的脸面,而应当坚持问出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不论这些问题是否令他高兴、苦恼、烦躁甚至恼怒,因为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最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坚持把质疑作为栏目坚守的风格时,看似平常、形态单一的访谈节目有了深度,也就好看了。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