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以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为例
目前在中国的电视节目形态中,谈话类节目是比较受观众喜爱的一种节目形式。其平民化视角、大众化参与的特点,一度吸引了许多受众。但是随着谈话节目的增多,千篇一律的主持人+观众+嘉宾的模式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电视谈话类节目遭遇“天花板”危机之时,不妨把视线投向湖南卫视的故事性情感类谈话节目《背后的故事》,该节目2003年被《新周刊》评为“最佳谈话类节目”,对于这档以主流话语为已任的栏目,年度中国电视节目榜评选主办方《新周刊》给出的评价是:《背后的故事》的出现代表了电视品质的一种提升方向:人性化的新闻内幕、故事化的情感内幕、围炉夜话式的纪录片;它总能在纷繁表象的背后找到合适的时代主角,诉说不一样的版本,拨响意外的心灵弦歌。《背后的故事》是一档45分钟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正成为情感类谈话类节目中的一枝独秀,它的成功应该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其成功的经验,也许是当前电视谈话类节目突破操作瓶颈的一剂良药。
一、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
在对我国情感类谈话节目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对该研究对象作一界定。有学者将谈话类节目分成两大类:话题类和人物类,如《实话实说》就属于话题类谈话节目,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与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开放性的结论。而人物类呢,象《艺术人生》、《超级访问》、《鲁豫有约》等,明星是节目的主角,大众消费的是明星的个人情感故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认为,“情感类节目,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表达人与人在苦难和艰辛中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爱怜的节目,亦或说是通过对那些弱小的、边缘的、命运多舛的人物命运的展示来唤起观众同情、怜惜和感动的节目……是以人物的感情故事为资源,以’煽情’为手段,以动情为目的,试图用情感架起电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我们建造一座公共的情感家园。”因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是以电视为媒介,以“情感”为核心,以人物为主打的一种谈话节目形态。
每一期谈话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都要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考虑,具体而言,内容涉及到话题、嘉宾、现场观众的选择,而形式上的要求考虑包括节目流程如何安排,即布局上的起承转合;现场布景、灯光;节目过程中的解说、配乐等。下面笔者就以湖南卫视的《背后的故事》(下面简称《背》),从内容、形式两个层面进行文本分析。
1、选题的多元化与故事性
从2003年4月27日开播至今,我们从《背》播出的节目清单中可以发现节目在选题上的多元性,如:《三峡,无法告别》、《谁把刘晓庆送上法庭》、《非典周年祭》、《刘亦菲的少女世界》、《衡量11·3火灾大纪实》等,既关注大事件,又有小人物的出场。甚至对一些大案要案中的核心人物也给予了关注。如在《三峡,无法告别》这一期节目中,编导将视角对准了三峡大宁河上的最后一位船工,看这位三峡移民的生活是怎样发生变化的。而在《卧底黑帮的神秘人物》中采访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展现了他如何在几年时间内帮助公安机关破获了七十多起刑事案件,成为一个真正的出色的卧底的故事。同时,选题所具备的故事性因素,是节目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由此故事中的叙述人物就成了访谈中的焦点。在《澳门“4·18”抢劫杀人案惊天大揭秘》中,节目首先介绍了泰国的华人富商陈世贤被人在葡京大酒店杀害,被抢劫的财物有700多万元。那么这桩案件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自然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而被访者往往是故事的当事人,他的讲述就如同带领观众深入事件的内部去了解本来面目。
2、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实现主次嘉宾的联动
不少谈话节目在选取嘉宾时,喜欢找明星、大腕,因为这些人往往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但有人对此作出批评:“这些情感类谈话节目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模式,将明星大腕碎片式的情感、记忆进行平面化的拼贴,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窥视欲,给予了他们短暂的情感满足,而结果只不过是快餐式的情感游戏而已。”因此,《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把目光投向明星一族,而且把范围加以扩大,公众人物、普通百姓都可成为节目的主角。为纪念第22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背》作了一档有关打假的节目《将打假进行到底》,采访了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由他和他的同事一起来讲述在当地执法打假的故事。节目对于事业人生中的暂时失败者也给以人性的关照,在《走过漫漫选美路》中,一个来自四川的女孩连续四次参加了“环球小姐”中国赛区的角逐,在她第四次比赛的首轮比赛中就惨遭淘汰,一个失败者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编导对“成功”给予了不一样的阐释。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节目中接受采访的嘉宾不是一个孤立单一的个体,节目进行中安排了许多与节目或是与嘉宾密切相关的人物出场,一方面加大了节目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给现场增添了意外与神秘。笔者试将这两种嘉宾类型分为:主嘉宾与次嘉宾。一般的谈话节目把次嘉宾只是当成一种“佐证”的工具,但《背》却把同样的笔墨留给了次嘉宾,有时一档节目中就没有主次嘉宾之分,属于并列形的。如在《三峡,无法告别》中,嘉宾是重庆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的制片人徐蓓以及移民李支统,但在访谈中,作为次嘉宾出现的有著名学者,电视人王鲁湘、电视风光片《三峡的传说》当中唱《乡恋》的李谷一等。因此,主次嘉宾是有关联性的,这种关联性推进了节目的发生发展。最后,与嘉宾的交谈中,节目还注重突出地域性因素,或者说在访谈中故意让观众留意嘉宾的地域身份特征,从而以“接近性”特征来获得湖南观众的认同。如主持人在采访洪晃时,特别提到了她的外公章士钊,因为章是湖南人;在采访相声演员大兵时,开场就让大兵用湖南话给观众打招呼;而另一位相声演员奇志由于在长沙待了20年,因此谈及其在湖南的经历更能打动观众。
3、深入开掘情感空间,拨动心灵的弦歌
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关键是如何让嘉宾的故事来打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不是说嘉宾流泪了,就算成功了。情感交流的关键是在双方沟通基础上的感情的共鸣。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没有矫情与做作。因此,节目在营造情感共鸣的空间,形成一种“场效应”时,需要的是感情的逐步累积,循序渐进的层层推进,直至产生感情的高潮。在实际操作中就需要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在《那些感动中国的日子——非典周年祭》这一期节目中,编导邀请了因感染非典而牺牲的护士王晶的丈夫佟险峰,让他来谈二人的情感故事。在访谈中,佟先说起妻子对自己十分的体贴,家里所有的事都有妻子来操劳。加班时妻子还常常送来牛奶,而她自己却非常节省,工作再忙再累都舍不得打车回家。于是,在妻子生日那天,丈夫特地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就是一部手机。由此开始,情感的大门慢慢开启,接下来,妻子在隔离病房发给丈夫的短信,那每一个字都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在此基础上,主持人把佟的女儿请上场,讲述妈妈去世后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当父亲说到孩子为想念母亲,亲自作了幻灯片并在上面写道:“我们都很想念你,天堂四季花开,我知道你是为救别人牺牲的,我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时,情感的累积达到了最高点,在场的观众都为之落泪就不难理解了。当然,节目的解说与配乐同样起到渲染气氛,累积情感的作用,应该说“背”无论从文笔到配音都是无可挑剔的。
4、实现空间的转换,人生故事的具象演绎
目前,国内的谈话节目大多是在演播室内拍摄的,因此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就是集中在一块演播区域内,极大地限制了节目的发挥。不少谈话节目注意适当增加外景的拍摄,如采访与嘉宾相关的人,来改变节目的可视性。从《背》的节目编排来看,外景的拍摄内容占了整个节目的1/3左右。通过类似纪录片的手法来展现嘉宾的故事。在《刘亦菲的少女世界》这一期中,关于刘亦菲的童年就是通过剪接了刘所演的剧情镜头上加上其他小演员演的镜头,以黑白片的效果演绎了刘亦菲从童年到少年的生活。在外景采访中还有大量的镜头是对相关人物的采访,起到了佐证与背景讲述的作用。如在采访刘亦菲时,为了说明刘的小学生活,节目特别采访了刘的小学班主任、邻居等;在《超级女生(上)》中,外景镜头反而成了主角,从海选报名到评委黑楠、柯以敏的场外评述都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超女这一期,单独采访嘉宾的分量很少,更多的是把整个中国超女比赛的进程中精彩的镜头进行了集纳式的汇总。
在访谈的地点上,《背》不局限于演播室,《从陪练到世界冠军教练》那一期,就是在郴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拍摄的,郴州对中国女排来说是一块福地,从这里出发,中国女排获得了五连冠,也是从这里出发,2003年中国女排夺得了世界杯冠军。因此,编导选取郴州作为采访地点是别有用意的。
5、营造场效应,重视场内观众的作用。
有人以为观众在演播现场只是起到调节气氛的目的,甚至认为可有可无。其实,现场观众的作用非常大,因为现场观众不仅能激发嘉宾的谈话兴趣,还能让“场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背》不仅让熟悉嘉宾的观众参与进来,有时直接让观众来引出谈话内容,起到了一种穿针引线的作用。《从陪练到世界冠军教练》那一期就是让现场的两位球迷先赠送礼物作为节目的开始,同样在采访歌星费翔时,也是由两位歌迷对费翔的评价来开始节目的。采访李湘的那一期,由于现场观众中有一位残疾人,她作为“湘迷”的肺腑之言不禁让李湘感动不已。现场观众的参与对节目的发展以及营造气氛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结语
目前,中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呈蓬勃发展之势,但在操作过程中远没有步入成熟期,从节目的内容到外在的表现形式,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节目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因为世界上每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有待挖掘的宝藏。能够拨动观众心灵琴弦的节目,是中国情感类谈话节目孜孜追求的目标。演绎情感故事,聆听精彩人生,应该说此类节目的实质所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