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初始发展鼎盛和衰落

http://www.51xue.org.cn  2007/5/31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分布在陇西、兰州、临洮、永昌、武威、古浪、景泰。西至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充分证明了中国彩陶源于本土,而且具有东来西去的传播趋势。
  半山类型除了一些房址夕卜,还发现在房址附近有许多烧制陶器的窑址。
  半山类型的墓葬除传统土坑墓葬外还发现了石棺墓。随葬品以彩陶为多。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定居生活方式的使然,制陶业逐渐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越发推向历史的鼎盛时期。
  半山类型彩陶色彩鲜艳亮丽,图案繁缛,纹饰以旋纹、葫芦网纹、菱格纹、锯齿纹、圆形纹、叶形纹、海贝纹、神人纹等为主。其中锯齿纹是半人类型彩陶的母系花纹。
  半山类型彩陶展现了彩陶艺术新的繁荣时期,半山类型的分布区域逐渐西移,根据地层关系年。器形排比,半山类型可分为四期:
  一期遗址以兰州三营为代表,还有广河的地巴坪(早期),景泰的张家台(早期)和临夏的张家嘴等。器形以直口直颈壶和短领侈口罐为主。直颈壶口的两侧都有锯齿状的鸡头盲耳,腹部较圆。花纹多以粗细相等的黑锯齿带和红锯齿带相间绘成,已盛行锯齿纹。颈肩之交都以一根红线和黑锯齿带并行相镶,这是半山彩陶的特点之一。
  二期遗址以广河的地巴坪(中期)为代表,还有景泰的张家台(晚期),广河的半山、杜家坪,永靖的樱桃山等。半山期的器形单耳或高低耳的壶和罐的数量增多,而盆和钵很少见。半山二期的大型陶器采用分段泥条垒筑再行拼合的制法。由于腹部是由上下腹两个相等的半圆形陶坯拼合而成,因此腹部近于球体。二期彩陶以繁茂致密为特色,丰盛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豪华壮丽。旋纹已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花纹。由于依着旋纹结构线并行着多道间置的黑锯齿带和红线纹,更增强了旋动感,犹如波澜翻卷,颇具磅礴之势。半山二期花纹还有三角折线纹、贝纹、垂弧纹、菱格纹、斜线纹等。
  三期遗址以兰州土谷台(早期)、青岗岔牙。沙井驿为代表,还有青海隆化群科。罐和壶的腹部最宽处上提,底部渐小,器形由稳重趋向挺拔。旋纹仍显彩陶的主要花纹,但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间置的黑色锯齿带纹变宽,而红条纹相反变细。半山三期的彩陶,更加精丽繁缛。
  四期遗址以兰州土谷台(中期)为代表,还有乐都柳湾、会宁牛门洞、永靖陈井西山等。显示出了由半山类型向马厂类型演变的过程。壶和罐的底部更收小,腹部成为倒置的鸭蛋形。由于腹上部的彩绘面积大,因此。多绘二方连续的四大圈旋纹和由此发展而来的四大圈纹。四大圈纹中还饰以网纹、棋盘格纹、菱 格纹、斜锯齿纹、小圆圈寻。点纹等。圆形中丰满的花纹饰于鼓圆的上腹,非常和谐饱满。除了四圈纹夕卜,神人纹也流行起来。这时的神人纹多以红色绘主线。两边镶以黑锯齿带纹,人形举手作撒种状,手和腿的关节处长着爪指,有的头部为圆形花纹,有的头部则消失。
  (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寻。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但最终向西发展到了武威玉门一带。从出土的大量纺轮和骨针分析,纺织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也出现了大量的红陶衣和白陶衣。纹饰以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圆圈纹、回纹、菱格纹、三角纹为主。
  马厂类型的房址与其他类型相比,差异比较大,已出现单间、套间和多元套间。房址周围有存储东西的小房,并且在房址不远处有烧制陶器的窑址。
  现存甘青两省的遗址有位于兰州市黄河北的白道沟坪遗址,位于甘肃永昌市河西堡的鸳鸯池遗址,位于甘肃武威凉州区的磨嘴子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乡柳湾村的柳湾遗址。
  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马厂类型出现了用土红色作底,上面再绘黑色花纹的彩绘方法。或者以两条黑线合镶一条红线的复合线来表现。除这些共同特征外,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支以乐都柳湾、兰州白道沟坪、永登蒋家坪为代表,另一支以永昌鸳鸯池为代表。马厂类型最为典型的陶器是带盖的敛口彩陶罐。这种罐在制坯时器盖和罐体连成一体,经旋切而分成两件,盖和罐口严密合缝,所以也叫裁盖器。马厂类型彩陶和彩绘技法也出现了变化,除了黑、红两色相间使用外,还出现了在红色宽带纹上加绘相应黑色窄带纹的现象。到后期就出现了穿±工白色陶衣。马厂早期以彩陶为最多,到中期彩陶长颈壶开始增多,到了后期彩陶下腹部出现了大量的黑色符号,如“X”、”+”、“O”、“-”等。对于这些符号一些专家各持己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是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或代号,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字的前身,也有人认为是先民们对性事的记载,等等。不管专家怎样认为,这些符号已经很有规律地出现,这是事实。
  另外从出土彩陶的工艺上分析。马厂时期已开始了专业化彩陶的制作,并且有了一些明显的分工,一部分人制造日常生活所需的彩陶,一部分人专门制作用于陪葬用的彩陶冥器。日常生活用的陶器制作工艺比较精细,器表都经过打磨上光。并且所绘色彩与坯胎在同一平面上,用手摸起来感觉很平。而陪葬用的陶器则工艺比较简单粗糙,绘彩后不再进行打磨上光,所以烧制后花纹有明显的凸起感。这也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开始走向衰败的信号。
  四、彩陶衰落期——齐家及其诸文化
  齐家文化类型、四坝文化类型、辛店文化类型、卡约文化类型、诺木洪文化类型、沙井文化类型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家窑文化进入马厂a寸期后已呈衰败之势。这时齐家文化开始勃然兴起,以齐家文化为界又兴起了彩陶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以后再次走向衰退以至结束了彩陶文化。在以前出版的诸类陶器书籍中,将这几个类型的文化,大都单独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一一记述之。笔者从出土的大量陶器的连带关系、花纹图案以及《文物》1976年第1期中《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等相关研考中得出,除齐家文化距今约4400年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沙井文化都在距今约3000年左右,并且有连带关系,其实都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也符合马家窑文化向西发展的定论。
  (一)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祁甲坪而命名。199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分布范围由武威以东至陕西甘肃交界地带,南至青海西北部和四川以北,北达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陶器器形以单、双大耳杯,喇叭口罐或瓮,敞口盘或盆,夹砂大口深腹罐(绳纹较多),高领高档单双耳鬲为特色。陶器多为素陶,也有少量彩陶和彩绘陶。彩陶多以浓厚的红色绘成,有的彩陶表面还施米黄色陶衣。彩陶花纹很简单。有网线纹、三角折线纹、大三角纹、宽带纹、斜行篮纹、连贝纹等。但图案在腹下部处都不作整齐的收结。齐家文化常山下层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4480年±180年,接近于马家窑文化。1957年有关专家在临洮马家窑和瓦家坪,天水西山坪。渭源寺儿坪等遗址发掘中都发现马家窑文化叠压在齐家文化之下的地层关系,证明齐家文化的年代要晚于马家窑文化,它是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和继续。也证实了有些专家“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另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的提法。
  (二)四坝文化
  四坝文化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四坝滩而命名。四坝文化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等地。1976年在玉门火烧沟发掘了三百多座墓葬,对其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所以也称为火烧沟文化类型。彩陶器形以双肩耳短领小罐为主,常在腹部四侧各附一小娶突。器表多施深红色陶衣,在红色衬底上绘有未经研细的凸起的灰黑色花纹。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牙。马厂文化类型、齐家类型比较接近,说明曾受到了它们的一些影响。只是由于彩陶所埋的地理环境是沙漠地带,所以出土的彩陶花纹都被沙土所吸掉,图案浅淡不清。蜥蜴、犬、鹿等动物是代表花纹,另外火烧沟的纹饰多以均匀的直线构成。具有匀称整齐的美。许多陶器都比较小而且设有四耳或单宽耳,是为了便于驮运携带,这都反映出当时这些地区远古先民定居放牧的生活,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的内涵。火烧沟上层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900—3400年。四坝文化将内地文化与新疆文化连结,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辛店文化(辛甸文化)
  辛店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辛甸镇而命名。同时因与马家窑文十匕同发现于甘肃临洮而出名。主要分布在兰州以北的黄河流域,以南的大夏河、洮河流域。据专家研究发现,辛店文化早期遗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同时,辛店文化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的文化因素。后来辛店文化的某些特征也被沙井文化所吸收。辛店文化类型的主要器形有双腹耳壶、双肩耳罐及鬲、尖底汲水瓶等。陶器以夹砂红褐色陶为主,掺有石英砂、碎陶片、蚌壳末和云母等掺丰。料。彩陶的陶质比较粗糙,底部多为圆底或凹底,底部或腹下部有很细的绳纹。辛店文化彩陶上的动物、鸟和太阳纹是当时发达畜牧业的充分反映。另外辛店文化彩陶中羊、鹿、犬、马、太阳鸟、驼鸟等花纹图案也反映出当时西部地区气候温热,湖泊密布,水肥草嫩,畜牧业发达。辛店文化类型的碳14测定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距今为3400—2800年左右。
  (四)卡约文化
  卡约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黄河上游、湟水河、大通河流域和青海湖一带。卡约文化类型中彩陶比例非常小,陶质粗糙,打磨不精细,内含碎陶屑,器表领部和颈部大多涂成土红色,形成所谓的“红脖子”,这是卡约文化类型的一大特征。彩绘以前也有施暗红色陶衣的,有陶衣的上绘颗粒较粗的黑色彩。陶器底部内凹。与辛店文化有相像之处,这是卡约文化的又一特征。彩陶的主要器形有双肩耳低领小罐,肩耳较小,浅腹,四侧有小娶突。还有双腹耳壶,壶颈较粗短,而口沿微侈。图案多绘在上腹,纹样简单并发现有鸟和动物纹。卡约文化与四坝文化、辛店文{匕有i良多相似之处,所以综上分析,卡约文化的年代与辛店文化才目当。
  (五)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文化因发现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一带。诺木洪文化彩陶陶质较粗,多为夹砂陶,大部分绘有红色的篮纹,这与齐家文化的影响有关,而器形又与卡约文化相似。诺木洪晚期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3000年左右,接近于卡约文化和辛店文化的年代。
  (六)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分布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东北部,因发现于甘肃民勤县沙井子而命名。沙井文化的陶器单肩耳较多,单肩耳宽大,耳上也绘彩纹,这是沙井文化的特点之一。主要器形有单耳罐、筒状杯牙。双肩耳圆底壶。为了便于携带,器形都比较小,反映了当时处于游牧生活方式。沙井文化的陶质粗糙,内含夹砂,腹部大多有绳纹。多用红色绘制成三角形纹、菱形纹、网纹、鸟纹等。鸟纹与辛店文化彩陶上的相似,将颈或领部绘成红色,和卡约文化彩陶的“红脖子”相像,所以这几种文化类型相互影响比较多。艺术风格也多有相似之处,属于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类型。距今为3000—2500年,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1][2]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