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专家的危机
http://www.51xue.org.cn 2007/5/31 源自:互联网 【字体:
】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国家文物市场逐渐复苏。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形成了相当繁荣的局面,有些场合甚至非常火爆,古代艺术品的市值迭破记录,屡创新高。但是,在繁荣火爆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危机,这种危机,再明确一点,指的就是文物鉴定专家所面临的信任危机。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便能说明一些问题。当我们刚开始涉及文物市场这一领域的时候,是谁拥有最多最好的,最现成的文物资源?当然是官方的文物系统,是国家级和各省、市、县各级博物馆、文物商店、文物管理及研究机构。广大收藏爱好者也理所当然地把这些地方有资历,有著作成就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当成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加以崇拜。他们的书,他们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有时,连一般的文物从业人员也成了不少人巴结的对象。
时光荏苒,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文物系统已有不少文物走向市场,流到了民间。同时,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一批文物遗失了,不知去向。现在社会上文物收藏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了市场买卖、互相交换、私下馈赠,还有个人家传、海外回流,以及地上拣的、水里捞的,甚至包括一大批盗墓来的。总之,现在民间社会也拥有了巨大数量的文物。特别是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后,市场上的仿品从无到有,并且越来越多。其花样层出不穷,质量上更是日新月异。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文物鉴定专家遇到越来越多的尴尬,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广大收藏爱好者则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有的东西,这位专家说不对,那位专家却说对的,标准在哪里?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拍品,中国专家说不对,外国专家说对的,结果还拍了大价钱,想想真是好奇怪。有的中、低价位常见的东西还好说,一些高档顶级少见的东西,谁都说不清楚。像这类情况的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而导致了信任危机。尽管现在,还有不少人在盲目崇拜专家,但是毫无疑问,专家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了。大家渐渐看清了他们的本事到底有多少,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不是一会事,实践当中证明这些理论不能产生正确的指导作用。由于这些鉴定专家的误导,很多听了他们的话,看了他们书的收藏爱好者陷进了泥潭,蒙受了损失,有的还茫然不知。而制假、贩假团伙却乘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那么,文物鉴定专家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因为,文物专家学者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文物市场开放以后,以往文物鉴定工作中一直存在着偏差的问题,随着新旧真假问题的日益严重,这里面的矛盾就集中体现出来了。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新的问题,我们的文物鉴定专家有没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呢?我们看没有。对于当前的文物鉴定工作,这些专家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他们也许忘了真理是相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真理。同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断反复循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原先获得的考古知识对于当前的真伪鉴定工作者来说,只是具备了一部分知识而已。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这句至理名言,人的知识是由直接经验,即自身实践和科学的,可靠的间接经验,即间接的直接经验组成。归根到底,都是实践产生的,是直接经验。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哪来解决问题的钥匙?要认识并解决新问题,首先必须投身到新的实践活动中去。这里的实践,就是指要到市场的大风大浪里去锻炼,而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市面上的仿品到处有、天天有,要分析比较,分清真伪,就必须敢于买卖,敢于吃“假”。要搞清楚吃“假”的原因,直到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些新型的实践活动是硬碰硬的,甚至是很残酷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承受挫折带来物质上、精神上的打击,并且,需要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宏观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坚持。专家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显然是一个大问号。
平时,专家最喜欢、讲的最多的是古器物纹饰、器型、工艺方面的问题。把前人书上讲过的,还有现成的参考物当作典型器、标准器来作为鉴定真伪的标准,具体应用起来,却经不起推敲,好像一只到处漏气的皮球。比如讲到纹饰,就认定古代的都是流畅的,而仿品都是呆板的——难道古代就没有呆板的线条?现代就没有流畅的画工?这不是唬人吗?还有纹饰和器型都要跟书上的东西对照,对不上的实物有的吃不准,有的成了“妖怪”。这里面,有的器物被专家上书了,就成了典型器、标准器,有的没有写上去,则成了“孤魂野鬼”。这到底是专家的主观使然,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谈到古代工艺,认定就是鬼斧神工一般,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这种说法,难道不就是笑话吗?古人在当时相对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创造了精美绝伦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艺术品,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难道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倒退了不成?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和生产工具要远远优于过去,即使是非常体现远古工艺水平的良渚、红山这类的纹饰、器型,怎么会仿不出呢?而这样荒缪的理论,居然蒙住了很多人的头脑。在这里,主观唯心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不是客观的,不符合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没有抓住鉴定真伪的本质,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的专家只知道馆藏的瓷器是真的,而不知为什么真,所以,一旦碰到来源无序的,便不知真假。只好形而上学,以馆藏东西为标准,来“忽悠”人们。殊不知,古瓷器是手工艺品,同样的器型和题材,仔细看是有差异的。并且,古瓷器经历的环境不一样,其中的物质不一样,作用于器物上的情况都不一样。假设同样的釉面、彩料和胎骨上百年过来,釉面、彩料和胎骨也是有差异的,哪来一模一样?事实上只有参考物,没有标准器。还有的专家只会看明清的瓷器,有的专家只看明以前的瓷器,而对于文物“老”的共性,根本没有做到融汇贯通。从鉴定文物新旧真假的角度讲,他们甚至没有脱离感性认识的阶段。但由于客观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唯书、唯权威的种种陋习,这正好为专家撑起了一把带着形而上学的保护伞。
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专家对一些价值高,难以定论的器物,就很喜欢追究是否“来源有序”,好用来证明眼前这件东西是不是真的。但我们只要稍微想一想,文物的真伪是由他自身的本质特征来决定的,来源有序无序的问题能证明一切吗?对于文物鉴定来说,来源问题是间接的,是表面现象,仅能作为参考,而器物本身的真伪问题是直接的,是本质问题,搞乱了,就会本末倒置,造成危害性。有的人说器物本身的问题讲不清楚,那只是他的观念和研究水平成问题而已,但绝不应该用来源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挡箭牌。
有不少专家又很寄望于仪器鉴定来解决问题。从理论上讲,无论人的目测,还是仪器测定,谁只要抓住了鉴定真伪的本质问题,都可以说是科学的。但如果真旧的东西和新的看上去都已经没有了什么区别,那老东西还有什么魅力可言?我们不禁要自问,我干吗还要搞收藏呢?
我们觉得专家要想成为一名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真正能够解决文物鉴定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问题,他就应该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从宏观上指导鉴定工作。选择好正确的方向,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把文物鉴定事业推向新的高峰。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专家还不服气,因为他们每年也按排了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到景德镇等实地去看仿品制造,也了解到一部分的制假过程和当地情况,也有过一定范围的实践活动。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从实践到理论,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需要实践者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判断,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因此,必须要充分地实践,加上科学地论证,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从现在到将来,人们迫切期望的是经得起复杂的市场经济考验,并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指导思想的名副其实的专家。对此,作为文物鉴定专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20多年的发展过程,便能说明一些问题。当我们刚开始涉及文物市场这一领域的时候,是谁拥有最多最好的,最现成的文物资源?当然是官方的文物系统,是国家级和各省、市、县各级博物馆、文物商店、文物管理及研究机构。广大收藏爱好者也理所当然地把这些地方有资历,有著作成就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当成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加以崇拜。他们的书,他们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有时,连一般的文物从业人员也成了不少人巴结的对象。
时光荏苒,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文物系统已有不少文物走向市场,流到了民间。同时,也因为各种原因,有一批文物遗失了,不知去向。现在社会上文物收藏的构成比较复杂,除了市场买卖、互相交换、私下馈赠,还有个人家传、海外回流,以及地上拣的、水里捞的,甚至包括一大批盗墓来的。总之,现在民间社会也拥有了巨大数量的文物。特别是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后,市场上的仿品从无到有,并且越来越多。其花样层出不穷,质量上更是日新月异。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文物鉴定专家遇到越来越多的尴尬,越来越力不从心。而广大收藏爱好者则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有的东西,这位专家说不对,那位专家却说对的,标准在哪里?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拍品,中国专家说不对,外国专家说对的,结果还拍了大价钱,想想真是好奇怪。有的中、低价位常见的东西还好说,一些高档顶级少见的东西,谁都说不清楚。像这类情况的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而导致了信任危机。尽管现在,还有不少人在盲目崇拜专家,但是毫无疑问,专家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了。大家渐渐看清了他们的本事到底有多少,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不是一会事,实践当中证明这些理论不能产生正确的指导作用。由于这些鉴定专家的误导,很多听了他们的话,看了他们书的收藏爱好者陷进了泥潭,蒙受了损失,有的还茫然不知。而制假、贩假团伙却乘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那么,文物鉴定专家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因为,文物专家学者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文物市场开放以后,以往文物鉴定工作中一直存在着偏差的问题,随着新旧真假问题的日益严重,这里面的矛盾就集中体现出来了。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新的问题,我们的文物鉴定专家有没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呢?我们看没有。对于当前的文物鉴定工作,这些专家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他们也许忘了真理是相对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才是绝对真理。同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不断反复循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原先获得的考古知识对于当前的真伪鉴定工作者来说,只是具备了一部分知识而已。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这句至理名言,人的知识是由直接经验,即自身实践和科学的,可靠的间接经验,即间接的直接经验组成。归根到底,都是实践产生的,是直接经验。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哪来解决问题的钥匙?要认识并解决新问题,首先必须投身到新的实践活动中去。这里的实践,就是指要到市场的大风大浪里去锻炼,而不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市面上的仿品到处有、天天有,要分析比较,分清真伪,就必须敢于买卖,敢于吃“假”。要搞清楚吃“假”的原因,直到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些新型的实践活动是硬碰硬的,甚至是很残酷的,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承受挫折带来物质上、精神上的打击,并且,需要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宏观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坚持。专家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显然是一个大问号。
平时,专家最喜欢、讲的最多的是古器物纹饰、器型、工艺方面的问题。把前人书上讲过的,还有现成的参考物当作典型器、标准器来作为鉴定真伪的标准,具体应用起来,却经不起推敲,好像一只到处漏气的皮球。比如讲到纹饰,就认定古代的都是流畅的,而仿品都是呆板的——难道古代就没有呆板的线条?现代就没有流畅的画工?这不是唬人吗?还有纹饰和器型都要跟书上的东西对照,对不上的实物有的吃不准,有的成了“妖怪”。这里面,有的器物被专家上书了,就成了典型器、标准器,有的没有写上去,则成了“孤魂野鬼”。这到底是专家的主观使然,还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谈到古代工艺,认定就是鬼斧神工一般,是现代人无法仿制的。这种说法,难道不就是笑话吗?古人在当时相对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创造了精美绝伦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艺术品,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难道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倒退了不成?我们现代人的智慧和生产工具要远远优于过去,即使是非常体现远古工艺水平的良渚、红山这类的纹饰、器型,怎么会仿不出呢?而这样荒缪的理论,居然蒙住了很多人的头脑。在这里,主观唯心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他不是客观的,不符合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没有抓住鉴定真伪的本质,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有的专家只知道馆藏的瓷器是真的,而不知为什么真,所以,一旦碰到来源无序的,便不知真假。只好形而上学,以馆藏东西为标准,来“忽悠”人们。殊不知,古瓷器是手工艺品,同样的器型和题材,仔细看是有差异的。并且,古瓷器经历的环境不一样,其中的物质不一样,作用于器物上的情况都不一样。假设同样的釉面、彩料和胎骨上百年过来,釉面、彩料和胎骨也是有差异的,哪来一模一样?事实上只有参考物,没有标准器。还有的专家只会看明清的瓷器,有的专家只看明以前的瓷器,而对于文物“老”的共性,根本没有做到融汇贯通。从鉴定文物新旧真假的角度讲,他们甚至没有脱离感性认识的阶段。但由于客观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唯书、唯权威的种种陋习,这正好为专家撑起了一把带着形而上学的保护伞。
当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专家对一些价值高,难以定论的器物,就很喜欢追究是否“来源有序”,好用来证明眼前这件东西是不是真的。但我们只要稍微想一想,文物的真伪是由他自身的本质特征来决定的,来源有序无序的问题能证明一切吗?对于文物鉴定来说,来源问题是间接的,是表面现象,仅能作为参考,而器物本身的真伪问题是直接的,是本质问题,搞乱了,就会本末倒置,造成危害性。有的人说器物本身的问题讲不清楚,那只是他的观念和研究水平成问题而已,但绝不应该用来源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挡箭牌。
有不少专家又很寄望于仪器鉴定来解决问题。从理论上讲,无论人的目测,还是仪器测定,谁只要抓住了鉴定真伪的本质问题,都可以说是科学的。但如果真旧的东西和新的看上去都已经没有了什么区别,那老东西还有什么魅力可言?我们不禁要自问,我干吗还要搞收藏呢?
我们觉得专家要想成为一名理论联系实际的专家,真正能够解决文物鉴定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问题,他就应该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要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从宏观上指导鉴定工作。选择好正确的方向,才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把文物鉴定事业推向新的高峰。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专家还不服气,因为他们每年也按排了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到景德镇等实地去看仿品制造,也了解到一部分的制假过程和当地情况,也有过一定范围的实践活动。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从实践到理论,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需要实践者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判断,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因此,必须要充分地实践,加上科学地论证,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从现在到将来,人们迫切期望的是经得起复杂的市场经济考验,并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指导思想的名副其实的专家。对此,作为文物鉴定专家要有清醒的认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