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街道整洁、人文环境和谐
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持久深入,陆川县街道更整洁,环境更优美,人文环境更和谐。
环境转向宜居化
当夜幕降临,陆川城区群众三五成群地出来结伴散步,东西滨路、新洲路、温泉北路、温汤广场、疗养院等地方是群众散步的好去处,整洁的街道给群众带来了好心情,也使群众更乐意出来散步、健身,增添生活的乐趣。据了解,“城乡清洁工程”的深入开展,改善了该县的人居环境,甚至使一些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位年轻女子说,她以前在街上走一会,会觉得身上有很多尘埃,有时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想出来,现在则每晚都出来散步,仿佛空气也好了许多。据专业人士介绍,整洁的街道能有效减少城市空气中的尘埃含量,对人们的健康有好处。而人们多出外面活动,加强了人际交往,会使社会更加和谐。
为使河水更清、空气更好,该县加大了九洲江县城段的整治力度,对桥底等卫生死角、河水漂浮物进行了清理,并发动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搞好城区绿化美化,使县城区环境更适宜群众居住。一位坐在江边休息的老太太告诉笔者,以前江面上污水多,漂浮物多,空气难闻,经过治理后,江边干净了,空气也清新了,她们走累了都乐意坐在这里看看夜景,享受生活。
管理转向制度化
在该县城区,一个个着黄色工作服的清洁工从早到晚拉着清洁车活跃在大街上,看见垃圾立即清扫。城建管理车在大街上巡逻,看见有车辆乱放等“五乱”现象立即纠正,保持了城区的整洁有序。
该县在推进“城乡清洁工程”的同时,着力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建立了一整套管理长效机制,把“城乡清洁工程”向制度化、日常化、责任化推进,如建立了清洁卫生行政问责、清洁工岗位责任、生活垃圾限时处理、责任区“四位一体”、“门前三包”、街道保洁等制度。县建设局一位干部告诉笔者,以前清洁工只在凌晨到天亮这段时间集中清扫大街,现在建立了保洁制度,落实了保洁责任,清洁工要确保责任区全天候清洁。对于以前经常存在的车辆乱放等“五乱”现象,这位干部说,以前他们也集中整治过,但活动一结束,“五乱”现象又死灰复燃了,现在建立了经常性管理制度,有效遏制了“五乱”现象的发生。
素质转向文明化
在“城乡清洁工程”开展初期,该县有部分干部不理解,认为“扫地”是清洁工的事情,干部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还存在着“这个活动能持续多久”的疑问。有的群众把“城乡清洁工程”当作“形象工程”来看待,认为这是官员在“作秀”。随着“城乡清洁工程”的不断深入和延伸,干部群众感受到了清洁卫生的成果,思想观念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县政府大院一位干部告诉笔者,开始时他认为业务那么忙,“扫地”会影响工作,而现在他已没有这种想法。他说:“花点时间到责任区看看、搞搞卫生,根本不会影响工作,反而能改变群众对我们的看法。”一位摆水果摊的吕阿姨在摊子旁设立了垃圾桶,要求顾客把水果皮丢进桶里。她说:“干部都能扫大街,我们为什么不能尽一点力?”而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家长自觉教育小朋友把吃剩的东西拿到垃圾桶去丢,不要弄脏整洁的街道。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