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业反污染破坚冰
当丁曦民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秘书长王敬忠手中接过“绿色环保碱锰电池产品”的证书时,他更多感到的是沉重。
去年我国电池产量305亿只,但是碱锰电池的产量仅65亿只,占20%左右。这其中,绿色环保的无汞、低汞产品只占到60%。“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南孚公司总经理丁曦民意味深长地说。
9年等来首批“绿色”名单
昨天下午,与“南孚”一起获得“绿色环保碱锰电池”证书的,还有“555”、“双鹿”、“白象”、“火车”、“长虹”等其他10个品牌。王敬忠介绍说,首批绿色环保电池的汞含量都低于无汞电池汞含量的限量指标。
但是这距离国家9部委《关于限制电池中汞含量的规定》的发布已经过去近9个年头。1997年12月31日,原国家轻工业局等9部委发布了“限汞令”,要求从2006年1月1日起,禁止销售汞含量大于电池质量0.0001%的碱锰电池。
首批名单的公布,也仅是碱锰电池无汞化的开始。根据电池工业协会的数据,目前国内碱锰电池生产企业近80家,“这些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有更多的小企业、小作坊,如何对这些不达标的企业加大监管才是重头。”说此话时,王敬忠的神情凝重。据了解,早在1996年,美国、加拿大碱性电池市场占有率已占一次普通电池的86%以上,日本碱性电池市场份额2004年已达到61%。
80%制造商亟待“节能化”
下面这个数据更让外界吃惊:目前国内电池市场,碱锰电池与碳性电池的比例是1:4;普通碳性电池的年产量,如按照5号电池的长度来计算,足够绕地球8圈!拥有庞大使用量的碳性电池,却不具备节能优势。同样1节电池,碱锰电池可供电量是普通碳性电池的3-6倍。但碳性电池却因单价低而长期占据市场主导。比如,1节5号“南孚”碱锰电池的售价为2元,但普通碳性电池却是2节/元。即便是上述11家获得“绿色环保”证书的企业,也同时生产碳性电池。
碱锰电池生产线投入巨大是碳性电池生产商转型的另一门槛。碱锰电池生产线多数由日韩引进,一条纯进口生产线投资约3000万元。即便是“南孚”自行改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投资也要上千万。而一条普通碳性电池的生产线投资不过几十万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