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蔡宝昌教授谈现代中药发展道路中的若干问题

http://www.51xue.org.cn  2007/6/19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蔡宝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津贴。蔡教授曾在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留学并获得药学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生物代谢实验室进行过博士后研究。蔡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药炮制机理和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近年来,蔡教授对现代中药的产业化发展和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开发应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近日,笔者就中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代中药的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采访了蔡宝昌教授。

  笔者: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药研究开发的热潮,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甚至非制药企业,纷纷投资研发中药新药。作为一名中药学术界的资深教授,并在国外相关实验室工作了多年,您认为这是一时的潮流还是一种发展趋势?

  蔡教授:我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欧洲孕妇因为服用了镇吐药物反应停(thalidomide)而产下畸形婴儿(具海豚样上肢)的“反应停事件”;去年发生在美国的病人因为服用了含PPA的抗感冒药而引起中风的事件;今年报道的美国发生的数起军官因为服用抗疟疾药而导致抑郁、杀妻事件等等,都表明了现代化学合成药物在具有显著疗效的同时,其毒副作用再也不能被忽视了。“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是WTO对药品的基本要求,其中“安全”被放在首位。用药安全性,或者说药源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化学合成的新药,有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缺少长期的临床使用经验。西药中最经典古老的药物阿司匹林,诞生也才刚过100年。而积累于人类幼年时代的关于植物药的有关知识,则有着几千年的临床

使用历史。有鉴于此,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的浪潮,希望从天然的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用来防治疾病。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具有独特疗效优势同时又相对较为安全的中草药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至于国内中药研究开发热潮的兴起,我想不外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受到国外方兴未艾的草药市场的影响;其二是受我国加入WTO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95%以上的化学合成药、抗生素及生物制剂等都是仿制药品,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过了WTO规定的3年保护期以后,要想继续生产势必要花巨资购买知识产权,这样导致了众多中小型西药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药。而原有的一些中药制药企业,则存在着品种老化、单调,制剂粗糙及疗效欠佳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热潮。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大学,都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中药这块热土上。它们凭借着技术、资金和人才的优势,对我们这些老牌中医药大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笔者:我国虽然是植物药资源和中成药生产的大国,但在国际草药市场300多亿美元的市场份额中,仅占3%~5%,而且“洋中药”正不断地蚕食着国内市场,您对此有何看法?

  蔡教授:首先,应该说形势确实比较严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药尚未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范围内的“中药热”,主要是“热”在东南亚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华人社区里。这些地方与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对中药的认同不存在障碍。第二,我国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水平不高。卫生学标准、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毒性成分等常不能达到国外标准,从而影响了我国中药的市场及价格。当然,中药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业内人士都强调中药的质量要从源头抓起,建立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GAP基地,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同时执行严格的中药材野生资源采集规范(GFCP,Good Field Collecting Practice),经过科学、规范的炮制加工(GPP,Good Processing Practice),进行中药新药规范的临床前研究(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及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GCP,Good Clinic Practice),并按照GMP规范,才能生产出优质高效的中药新药。这样的药物尚需要遵守科学的贮藏规范(Good Storage Practice)和流通规范(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才能确保药物的疗效。近来,人们常提到“绿色中药”的概念。我把“绿色中药”归结为“4个F”,即Free of Pesticide Remnants (低限度农药残留)、Free of Microbialand Insects Contamination (无微生物和昆虫污染)、Free of Heavy Mentallic Ions (低限度重金属离子)以及Friendly to Environment (对环境友善)。第三,目前中药制剂尚未完全摆脱粗、大、黑的形象。现代中药剂型的发展方向是“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服用剂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贮存、携带及服用方便)。那些“洋中药”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并开始蚕食国内市场,就是因为它们有较高的质量、较好的疗效、合适的剂型及美观大方的包装。日本仅“救心丹”一个品种的出口额,就相当于我国中成药出口贸易额的总和。第四,国内中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生产导致无序竞争的恶果。例如,银杏叶提取物国际市场价格的一再下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第五,中药基础研究和品牌宣传的不足。韩国的高丽参,一个品种的销售额相当于中药成药出口额的总和。这除了它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和较好的品质外,统一的销售渠道和成功的品牌战略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中药要想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外树形象,内修真功。

  笔者:加入WTO以后,中国通向世界市场之门已经敞开,这对中药的国际化是否为一利好因素?中药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蔡教授:应该说“喜忧参半”。加入WTO以后,我们通向世界贸易市场的大门确实已被打开,但道路并不平坦。发达国家会凭借其经济和科学技术优势,在贸易中设置对中药出口不利的“技术门槛”以及所谓的“绿色贸易门槛”。中药要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我曾经与美国Abor公司的董事长交谈过。他本人是内科医生,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将中国的中成药进口到美国市场销售。他告诉我,在美国其实有很多白人对中成药感兴趣。他们公司就是把国内某厂生产的外用药进口到美国市场,一年能赚很多钱,公司因此发展很快。交谈中他还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国外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们会拒绝含有动物制品的药物,包括硬胶囊、软胶囊囊材中所用到的明胶。对此,国内企业当引起重视。

  笔者:西药的毒、副作用是尽人皆知的了,其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令人触目惊心。人们常说中药没有副作用,而近年来有许多报道似乎打破了这一神话。例如,关木通能致肾衰、黄连致人死亡等等,您怎么看待有关中药的毒副作用问题?

  蔡教授:这个问题应该客观公正地来看待。关于中药的毒性,许多中医药典籍中早就有明确的记载,从不讳言中药的毒性。诸如“凡药皆毒”、“人参甘草皆为毒物”,药物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是“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等,无一不在告诫我们“药乃毒物,当慎用之”。但经过适当炮制、合理组方、剂量恰当、适宜制剂的中药,其安全性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毕竟中药已有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其中,炮制就是一门古老的减毒增效的制药技术。炮制机理的研究将为中药的安全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国外有人是以关木通作减肥药,单味药长期、大量的服用而导致肾衰并死亡的。至于小檗碱致人死亡也许是个例外。同时,我想中药在疗效和毒性方面是否有人种之间的差异?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总而言之,忽视中药的毒性是不科学的,而夸大中药的毒性是不公正的。

  笔者:现代科学可谓日新月异,而中药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您认为现代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如何?或者说相关领域的发展对中药领域的影响如何?

  蔡教授:中药行业虽然古老,但一直与时俱进。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作为生命科学分支之一的中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新材料、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被认为是拉动现代科技向前发展的三架马车。这些领域的突破和在中药领域的成功应用必将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新材料的运用将使中药剂型改革如虎添翼,使得中药缓释、速释、长效、靶向给药等不再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中药文献和实验研究中得到的海量信息处理变得易如反掌。若将其与组合化学等学科进行结合,则可以将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作为基本模块,进行计算机辅助新药设计,此领域或许会成为新药发现的温床。分子生物学在中药领域中的成功运用,特别在中药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新药的发现、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以及药效评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所有这些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都需要长期的、踏实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何急功近利、概念炒作的行为,都是有害无益的。

  笔者:近年来,针对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效应物质的不明确,提出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请您谈一下“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蔡教授:“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针对中药的特殊复杂性,用来进行质量控制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实际上可包括“DNA指纹图谱”技术、“光谱指纹图谱”技术及“色谱指纹图谱”技术。我们常说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指的后者。这项技术本身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我还在日本留学时,就得知日本的汉方药厂已经普遍使用色谱的方法来监控其产品的质量。现在,欧洲草药典及美国FDA有关草药的法规,都要求进入该地市场的植物药制剂提供色谱指纹图谱,以作为监控其内在质量的依据。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应用到中药材、中药饮片、制剂中间体及成品等全过程的质量评价。为了能得到具有良好重现性的中药材指纹图谱,常强调需要“五定”,即定品种、定产地、定药用部位、定采收季节和时间、定产地加工。当然在图谱制定时,还要定仪器设备和分析条件。这一技术特别适合用于中药企业内部进行原料购入时的把关和中间体及成品的质量监控,并可作为其产品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笔者:您认为在现代中药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要着重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蔡教授: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一些中药产业共性新技术的熟化问题。近年来,有许多的新技术被嫁接到中药领域中来。诸如超临界萃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等等。但这些技术在中药制药大生产中的应用尚不十分成熟,应该静下心来,做些踏实的工作,避免概念的炒作,否则,这些新技术是不会在中药领域里开花结果的。第二,以市场为导向的中药新药的研究要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中药在几千年的临床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新药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我们应该看到,国内外许多成功的植物药的开发,并不受传统理论的束缚,如银杏叶制剂、天花粉蛋白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不能将这一领域拱手让人。第三,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中药领域是我国有可能形成密集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在知识就是财富的今天,尤其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巨大财富,不仅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同时也属于国家。为此,要增加对世界知识产权法规的了解。

  笔者:蔡教授,最后能否请您谈一下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蔡教授:当前,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那些专门的高级人才一如既往的受欢迎外,而一专多能的人才将会有更多、更大的用武之地。计算机和外语的熟练使用是对将来每个高级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懂外贸、熟悉国外相关法律的人士将会炙手可热。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