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富了西小杨
董立军仅靠种菜,一年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在该村,像他一样
靠种菜致富的农户,达到了三分之二———
提起“金盆底”,齐河县祝阿镇西小杨村的群众无人不知。位于村南的这块160亩蔬菜地,每年为村民们带来滚滚财源。
“从1992年开始,我们村就致力于培养蔬菜这个主导产业,不断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引进高产高效的新品种,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使蔬菜种植成为村民高收入的主要来源。”说起种菜致富,村支书董玉金毫不保留地说出了“秘诀”。
去寿光取经、向菜农赠阅农村科技报,第二年蔬菜生产规模翻番
1992年刚发展蔬菜产业时,西小杨村当年只达到56亩、40个大棚的规模。由于是探索阶段,效益一般,村民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
“怎么才能让群众增强信心呢?”村干部犯了愁。
去“蔬菜之乡”参观学习!村里先后组织村民两次去寿光,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见识了蔬菜生产的“样板”。蔬菜生产的前沿技术,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让西小杨村民大开眼界。
“人家能行,咱们一定也能行!”回来后,大家信心十足。第二年,蔬菜生产规模翻了一倍。
为适应蔬菜种植技术不断更新的现实,村里为每户菜农订阅了农村科技报。经常看报学习的菜农董庆春对记者说:“种菜不靠科技,效益肯定好不了。”
取经回来的西小杨菜农尝到了甜头,户均年收入达到了三四万元。
与省农科院建立联系,引进新品种,产品由大路菜向名优特发展
发展蔬菜产业之初,西小杨村就意识到蔬菜品种的重要性。他们严把种子关,直接从省农科院购进良种。
长期的合作与联系,使西小杨村与省农科院关系日益加深。省农科院经常把一些新品种放到西小杨村试种,把这里作为了试验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菜农在试种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试种成功的新品种也往往先在西小杨村普及。
今年春天,菜农董立民大胆尝试,引种了一个莴苣新品种。结果,不到1地的大棚,3个月的时间就收入1万余元。在西小杨村,靠引种新品种而收入不菲的菜农还有很多。
西小杨村还先后引进了韩国辣椒、韩国黄瓜等10余个蔬菜新品种,做大做强反季节蔬菜产业,村里的蔬菜产品逐步由大路菜向名优特蔬菜发展。1994年,这个村曾被评为“德州地区蔬菜百强村”。
打井、通电、修路,为菜农创造优越、便捷的生产环境
“菜农每户有一口深井,在其它地方恐怕没这么好的条件。”村支书董玉金自豪地对记者说。
从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年起,村里就全力支持菜农的生产。每上一个春棚,村里就帮着协调贷款3000元。村干部多次到济南等地帮菜农开拓市场、寻觅信息。有一次,菜农需要一批蔬菜苗子,村集体拿出1.8万元购进后,免费分发给菜农。
近几年,为了改善蔬菜生产条件,村里先后投资近30万元,为每户菜农打了一眼三四十米的深井,硬化路面1800多平方米,电线也通到了田间地头。
蔬菜种植户从当初的19户,到如今的近50户,只有64户人家的西小杨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蔬菜专业村”。依靠蔬菜种植,西小杨村的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董立军仅靠种菜,一年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在该村,像他一样
靠种菜致富的农户,达到了三分之二———
提起“金盆底”,齐河县祝阿镇西小杨村的群众无人不知。位于村南的这块160亩蔬菜地,每年为村民们带来滚滚财源。
“从1992年开始,我们村就致力于培养蔬菜这个主导产业,不断学习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引进高产高效的新品种,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使蔬菜种植成为村民高收入的主要来源。”说起种菜致富,村支书董玉金毫不保留地说出了“秘诀”。
去寿光取经、向菜农赠阅农村科技报,第二年蔬菜生产规模翻番
1992年刚发展蔬菜产业时,西小杨村当年只达到56亩、40个大棚的规模。由于是探索阶段,效益一般,村民的积极性没调动起来。
“怎么才能让群众增强信心呢?”村干部犯了愁。
去“蔬菜之乡”参观学习!村里先后组织村民两次去寿光,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见识了蔬菜生产的“样板”。蔬菜生产的前沿技术,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让西小杨村民大开眼界。
“人家能行,咱们一定也能行!”回来后,大家信心十足。第二年,蔬菜生产规模翻了一倍。
为适应蔬菜种植技术不断更新的现实,村里为每户菜农订阅了农村科技报。经常看报学习的菜农董庆春对记者说:“种菜不靠科技,效益肯定好不了。”
取经回来的西小杨菜农尝到了甜头,户均年收入达到了三四万元。
与省农科院建立联系,引进新品种,产品由大路菜向名优特发展
发展蔬菜产业之初,西小杨村就意识到蔬菜品种的重要性。他们严把种子关,直接从省农科院购进良种。
长期的合作与联系,使西小杨村与省农科院关系日益加深。省农科院经常把一些新品种放到西小杨村试种,把这里作为了试验基地。近水楼台先得月,菜农在试种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试种成功的新品种也往往先在西小杨村普及。
今年春天,菜农董立民大胆尝试,引种了一个莴苣新品种。结果,不到1地的大棚,3个月的时间就收入1万余元。在西小杨村,靠引种新品种而收入不菲的菜农还有很多。
西小杨村还先后引进了韩国辣椒、韩国黄瓜等10余个蔬菜新品种,做大做强反季节蔬菜产业,村里的蔬菜产品逐步由大路菜向名优特蔬菜发展。1994年,这个村曾被评为“德州地区蔬菜百强村”。
打井、通电、修路,为菜农创造优越、便捷的生产环境
“菜农每户有一口深井,在其它地方恐怕没这么好的条件。”村支书董玉金自豪地对记者说。
从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年起,村里就全力支持菜农的生产。每上一个春棚,村里就帮着协调贷款3000元。村干部多次到济南等地帮菜农开拓市场、寻觅信息。有一次,菜农需要一批蔬菜苗子,村集体拿出1.8万元购进后,免费分发给菜农。
近几年,为了改善蔬菜生产条件,村里先后投资近30万元,为每户菜农打了一眼三四十米的深井,硬化路面1800多平方米,电线也通到了田间地头。
蔬菜种植户从当初的19户,到如今的近50户,只有64户人家的西小杨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蔬菜专业村”。依靠蔬菜种植,西小杨村的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