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大棚结出“金”西葫--学习网

http://www.51xue.org.cn  2009/5/26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大棚结出“金”西葫

  6月9日一大早,临邑县理合乡党委书记吴清泉的办公室就来了几位“上访”群众,要求乡党委、政府抓住麦收倒茬的机遇,调整土地,建大棚种蔬菜。这是该乡群众积极要求发展蔬菜生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理合乡以建设“山东大棚西葫特色乡”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全乡蔬菜大棚达到了2300个,蔬菜面积达到了1.65万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5,其中43.7来自蔬菜产业,跨入了全市“十强”行列。

  一

  理合乡在将蔬菜生产确定为主导产业之初,该乡群众普遍存在认识不高、畏难发愁等思想问题。乡党委、政府认识到,群众是结构调整的主角,发展蔬菜生产的主体,只有从根上破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才能形成发展共识。

  群众是最讲求实际,最看重结果的。该乡采取外出参观学习、召开会议、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引导。仅去年就先后组织1200多名干部群众到寿光、临淄参观学习;召开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大会10余次,并在理合街、沙于等大棚蔬菜生产基础好的村举办现场会,请蔬菜专家讲市场前景,为群众算粮菜对比账;实施典型带动,让群众身边的大棚种植户现身说法。牛家村青年牛吉祥原先打过工,跑过运输,没挣到多少钱,前年搞了一个大棚,当年净收入1.8万元,去年他又新上了一个大棚,年纯收入4.2万元。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例子,实实在在的蔬菜效益,打消了群众的思想顾虑,激发了农民的种菜热情。去年,全乡新增大棚1200多个。

  二

  群众有了发展大棚蔬菜的热情,保证大棚用地就成为关键。新建一个大棚往往需要十几户群众一起调地。大棚用地调整难成了影响发展大棚蔬菜最大的障碍。

  调整土地,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至关重要。该乡要求所有乡干部进村入户,针对各村的实际情况,对调地工作中容易出问题的方面,列出单子,重点研究解决。同时,逐户征求意见,制定行之有效的土地调整方案。理合街老支书贺英安对此深有感触:原先请村民到家喝酒,也没有人愿搞大棚,而如今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搞大棚蔬菜。目前该村大棚已发展到了370多个,仅去年就新增130个。

  三

  种植模式的优劣、蔬菜品种的好坏、大棚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棚蔬菜的效益。该乡采取“四统一”的运作模式:一是统一种植模式,二是统一品种,三是统一建棚标准,四是统一订单销售,减少风险。为此,该乡专门出台了大棚建设指导标准,全乡的蔬菜大棚都建成了第五代大棚,并做到了水电沟渠配套。林寨村村民林来元去年搞了一个大棚,一年挣了2.4万元,今年又新上了一个新式大棚。

  科学的种植模式、优良的蔬菜品种,使大棚蔬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全乡大棚蔬菜实现产值4600万元,棚均纯收入1.5万元,仅此一项,全乡农民人均增收680元。

  四

  理合乡在发展大棚蔬菜过程中,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蔬菜生产的风险。为解决群众建棚初期资金投入大的难题,该乡通过“五户联保”的形式,按每标准棚5000元的标准为大棚种植户协调贷款。同时,为增强大棚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为蔬菜大棚统一入了“保险”。

  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性要求很高,为此该乡多次邀请技术人员前来授课,讲解大棚种植、管理技术,并从临淄等地高薪聘请3名技术员常驻,巡回对大棚户进行技术指导。此外,该乡还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技术员,形成了乡村两级科技服务网络,解决了农民缺技术的难题。此外,该乡成立了西葫协会,派专人常驻济南蔬菜市场,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供求信息,并注册了“理合”牌蔬菜商标,提高了知名度。目前,该乡生产的蔬菜远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