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http://www.51xue.org.cn 2007/5/22 源自:本站原创 【字体:
】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点
以上讨论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点。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经济理论的适应范围,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等。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从利用信息量(机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从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为评估各类经济制度安排提供各种参照系创造了条件,为衡量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制定了标尺。
参照系或基准点: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参照系,它主要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性,认为它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中假设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集、不规范经济环境等) ,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
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人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无论是理论或现实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当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讨论和辩论这些宏观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优劣,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改进这些理论,给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甚至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也为衡量现实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给出的经济政策的好坏建立了一个标尺。如钱颖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或参照系。
度量标尺: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现实不符,但是它们却非常有用,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就像生活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它们是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就是给出做人的标尺,将雷锋作为学习榜样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准确无误的描述了现实,实际上也根本没有,---- 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雷锋,如果都是雷锋,就没有必要学习雷锋了。树立雷锋作为好榜样就是树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规范的一杆标尺,看每人离雷锋这个榜样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从而使人们有了一个追赶目标。因此,参照系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进一步为解释现实的理论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由于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许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经济学,都想在上面发一番议论,然而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非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用一些经济理论作为参照系,从而在分析问题时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不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使得理论不会被泛用或乱用。这样,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数学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图解给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比如,需求供给图像模型,博弈论,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钱颖一教授还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经济模型。由于钱颖一对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较具体的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当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语言和基本逻辑推理来建立和论证所给出的经济理论。
读者看到这里,读过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许会看出钱颖一教授和本文对现代经济学中分析框架的划分不太一样。按笔者的理解,钱颖一教授是将整个现代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视角、参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他所指的视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义的那五个组成部分,只是他没有展开讨论。而本文所给出来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所具有的。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但它不见得提供了参照系或应用了某种“分析工具”。这样,将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为属於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范畴,而不属於分析框架的范畴也许更合理。
3、经济理论的作用、一般性与相对性
经济理论的作用:经济理论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它能够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这是现代经济学主要讨论的内容。第二个作用是,它能够对给定的现实经济环境、经济人行为方式及经济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推断,并指导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这个作用也许更重要。只要理论模型中的前提假设条件大致满足,它就能得出科学的逻辑结论并据此作出科学、正确的预测和推断,而不一定需要用实验就能知道最终结果。例如,哈耶克关于计划经济不可行的理论就有这样的洞察力。笔者10年前在《经济研究》上曾发过一篇文章,论断中国的经济制度平稳转轨要经过三个阶段:自由化、市场化与民营(私有)化,并给出了每个阶段的大致时间长度。经过十年时间实际检验,文章中所给出的论断与中国经济转轨的方式基本一致。
一个好的理论不用实验也能推断出最终结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不能拿社会作实验的问题。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关于检验经济环境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假设是否合理(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就是从事检验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假设等理论基础性方面的研究)。例如,社会不允许为了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而乱发货币。像天文学家和进化论生物学家一样,经济学家大多时候只能利用世界碰巧向他们提供的数据来发展理论和检验理论。第三个作用是,许多理论上的不可能性结果可以用来避免实施许多现实中不可行的目标和项目。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结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只要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符合现实,这个结果在现实中也一定不可能成立。
经济理论的一般性:从以上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的讨论可以看出,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或一个模型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设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所组成的。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越一般化,理论的作用和指导意义就会越大。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太强,它就没有一般性,这样的理论也就没有什么用处。这样,成为一个好的理论的必要条件就是它要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释能力就会越强,就越有用。一般均衡理论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关系及生产技术条件下,证明了竞争均衡存在并且导致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笔者之所以在2002年所编的《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的前言介绍中批评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理论,就在于在他理论框架下所定义一般均衡模型需要施加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而不像一般均衡理论那样能在非常一般和现实的条件下成立。小凯等人在证明均衡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价定理时都用到一个假定:决策人集合是无穷不可数的。对有限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环境来讲,一般均衡解一般不存在。它只对个别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参数都要具体给定) 才能存在。换句话说,它只可能在一个勒贝格测度为零的经济环境集合上存在,这就意味着在他的模型下的均衡解对所有生产技术和偏好关系几乎处处(按概率1)都不存在。[14]
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在希望一个理论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它的适应范围、边界以及局限性。这样在应用一个经济理论时便可避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高估理论的作用。经济学中的所有假设与结论基本上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无论一个理论多么一般化,它只是相对正确的,并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的范围。在讨论问题和运用某些经济学原理时,要注意这些原理后面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它的适应范围,不能泛用,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记住了定理的边界条件,你就不会轻易地下结论,否则就会误用某个定理,像误用科斯定理,弄不好会带来重大政策失误,如俄罗斯激进的私有化产权改革。
许多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忘掉了这一点,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结果或某个原理的作用无限扩大,结果使本来是有新意或正确的东西成为错误结论或误用。张五常教授经常将现代经济学的一两个经济学原理的作用绝对化,将其无限扩大,而不太考虑理论后面的基本假设;不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就随意否定一门学科(如博弈论) 的作用;更误导学生的是,他最所得意的地方是向学生宣称自己30年不读书,还要学生少读书,所有的学生都能像他那样是天才吗?又有几个人能像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理论?即便如此,科斯的原定理还有那么多含糊和争议的地方。一个人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学点现代经济学,然后再去给出一些让人信服的批评。在海外学习,从事研究与教学二十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许多大师级的学者们(如赫维兹)在论述他们的学术观点时(即使是口头发言),往往会非常注重于强调结论成立的前提假设及具体约束条件。这样,在讨论经济问题和给出经济结论时,非常重要的是注意理论的边界、局限性,及这个理论的应用范围。
另外一个错误是低估理论的作用。不少人经常以现代经济学中某些假设或原理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为理由而否定现代经济学。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的所有假设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现实(像上面提到的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等物理概念)。我们不应根据这一点来否定一门学科的有用性。对现代经济学也是如此。我们学习现代经济学,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学习它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经济理论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发展更新的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参照系。借鉴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对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得到启发。此外,如上节所述,由于环境的不同,一个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见得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创新原有理论,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理论。
经常听到有人宣称他们推翻了某个理论或经济结论。由于理论中的某些条件不符合现实,他们就认为这个理论错了,然后认为他们将这个理论推翻了。一般说来,这种说法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没有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完全地符合现实或覆盖了所有的情况,一个理论可能符合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不符合另外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是,只要没有内在的逻辑错误,我们就不能说这个理论是错的,要被推翻。人们当然可以批评一个理论太具有局限性,或非常不现实,但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宽或修改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修改模型,从而改进或推广原有的理论;而不能说新的理论推翻了原有理论。其实更恰当的说法应当是新的理论改进或推广了旧的理论,它可以运用到更一般的经济环境,或不同的经济环境。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就企图得出一个普遍性理论结论,这是犯了方法论方面的错误。比如,最近郎咸平教授对海尔等几个企业的数据作了一番考证,就得出了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流失的结论,以此就得出了要“国进民退”的一般性结论,更进一步又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实行中央集权的结论。笔者认为,郎咸平教授的三个结论中至少后面两个结论是得不出的。即使所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流失,怎么就可以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呢?是否“国进民退” 根本不取决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从效率的角度讲,在同等的条件下,谁的效率高谁就应该进,而另一个就应退。这样,除非他能证明国营企业一般比民营企业的效率要高,否则就不能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从理论到实践,整体上讲,至今得不出国有经济能比民营经济更好的结论,从而得出“国进民退” 的结论,结论可能恰恰相反。因而,国有资产流失既不是“国进民退”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是一个与“国进民退” 不相干的条件。另外,即使需要“国进民退” ,怎么有可能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实行中央集权的结论呢?有什么理论和什么实践用来检验在经济上实行中央集权,能让国家富强的根据呢?
4、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要性
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人们很清楚地思考问题和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必要条件是一个命题成立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条件是能保证命题一定成立的条件。例如,经常听到有人,比如陈平教授,用印度的例子来否认市场经济,认为印度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但还是很贫穷,所以中国不应该走市场经济之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没有区分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差别。市场经济是导致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国家富强,一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但走市场经济之路,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也必须承认市场机制不一定导致繁荣昌盛。其原因是,尽管(根据目前观察到的事实)市场机制是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但还有许多因素也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比如, 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结构等,使得市场机制有好的市场机制和坏的市场机制之分。
5、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数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数学、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一点致使许多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没有较强数学基础的人望而却步、见而生叹。他们往往抱怨学习现代经济学更多的是学习数学。为什么现代经济学用到如此多的数学,甚至超过了物理科学所使用的数学知识呢?如何看待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呢?
首先,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只是用数学来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炼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理论,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经济学的度量化、将各种前提假设条件精确化,它已成为了一门体系严谨的社会科学。这是与前面谈到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立分不开的。由于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和给出分析工具都需要数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数理分析的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果经济学没有采用数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可以说,学好数学几乎是学好现代经济学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性在于,许多经济学概念是需要用数学来定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
因此,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理解概念是学习一门学科,分析某一问题的前提。因而你如果想学好现代经济学,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想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然而,光懂数学还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还要深刻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现实经济环境、经济问题有很好的直觉和洞察力,学经济学时不仅要从数学(包括几何)的角度去了解一些术语、概念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即使它们是用数学的语言或几何的图型给出的,也要尽可能弄清它们的经济学含义。因而在学习经济学时不要被文中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等迷惑住。
有意思的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两个极端:纯理论和纯应用都用到了最多的数学。理论经济学家主要用的是纯数学作为研究工具。数学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是:(1) 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炼,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2) 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应范围,给出了一个理论结论成立的确切条件。否则的话,往往导致一个理论的泛用。例如,在谈到产权问题时,许多人都喜欢引用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就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不知道(包括科斯本人在给出他的论断时也不知道),这个结论一般不成立。如上所述,还要加上效用(支付)函数是准线性(quasi-linear)这一条件。(3) 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比如,从直观上来看,根据供给和需求法则,只要供给和需求量不相等,竞争的市场就会由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价格的调整,达到市场均衡。但这个结论不总是成立。Scarf(1960)给出了具体的反例,证明这个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成立。(4) 它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这方面的例子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太多了。比如,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改进和推广。
实证经济学家主要用的是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我们不是为学经济学而学经济学,而是对所观测到的经济现象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描述和制定政策,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对经济问题,不仅要作定性的理论分析,还需要有经验性的定量分析。经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统计侧重于数据的收集、描述、整理及给出统计的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则侧重于经济理论的检验、经济政策的评价、基于经济理论和经验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及检验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更好地估计经济模型和作出更精确地的预测,理论计量经济学家不断地研究出更为有力的计量工具。
随着现代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国迅速地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也想学好数学,但面对数学纷繁复杂的类目,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好。笔者认为,要学好经济学,至少要掌握好工科水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学好了数学,学起现代经济学来就会感到相对容易,可以提高学习现代经济学效率,并且对进一步学习优化理论,动态最优等数学工具也大有帮助,这些数学工具是学好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识。如想要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真正学好现代经济学,最好是学习数学分析。高等数学主要是侧重于掌握数学知识,及其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而数学分析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作用。许多学生害怕现代经济学中的许多证明,其原因就是没有学过数学分析,学过数学分析的人们对证明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其实,即使今后不从事研究工作,提高了逻辑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日常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15]
6、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间转换
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的写作一般由下面三个部份组成:(1)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 (2) 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3) 通俗表达论断并给出政策含义。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16]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这些观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或外地经验而来。由于还没有经过理论论证,人们可将它们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初等品。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来源。
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只要可能,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和论断往往都是由数学语言或专家术语来表达的,非专家的人士不见得能理解,从而不能为社会大众,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所采用。所以将这些由技术性较强的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中间产品。
学经济学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所以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这些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注意第一和第三阶段都是用通俗、非技术、非数学的语言来给出经济想法和结论,但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的一种飞跃、升华。这种三阶段式--由通俗语言阶段到技术语言阶段然后再回到-通俗语言阶段其实也是大多数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式。
四、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的现实作用
以上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笔者试图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并结合现实讨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尽管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实际上如果要真正领悟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研究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会让你一生受益无穷。因为它会使你聪明、睿智、深刻、思维科学;它会帮助你学习、研究那些“阳春白雪” 的纯经济理论;它也有助于指导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首先,从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方面来看,一旦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会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数学所迷惑,不会被弄得昏头涨脑。无论一个经济理论用到多深的数学、多少的公式,多么复杂的经济模型,它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以上所介绍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只要你紧紧抓住了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将它作为一条核心主线印在你的脑海中,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失去重点,基本上知道它在讲什么。你可以暂时将那些技术性的、一时无法理解的具体细节搁置一旁,先弄请理论框架和具体结论,再弄懂那些具体细节。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线、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么,得到什么论断,然后再抓具体细节。另外,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会让你对现代经济学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误导,从而不会影响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经常有人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其实这些人的大多数议论都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没有弄清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些言论就有可能会误导你,使你迷失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正确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采用忽视,甚至是抵触的态度。
其次,从研究现代经济学的方面来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将会有助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许多想做经济学研究的人,尽管他们对现代经济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读了许多经济学的论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来很难,不知道怎么做研究,或做不出让别人认可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其实只要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那么做起经济学研究就不是那么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研究就是对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个组成部分进行逻辑式的填空写作。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会有助于提高你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个经济问题或现象,或希望给出一个新的理论,让它具有较强的解释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能够指导现实经济问题,那么你就要比较合理、准确的描述、刻画经济环境和经济人的行为方式,采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发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个尽可能简单的模型,然后进行推导论证。
如果你只是想推广和改进原有的理论结果,你就需要分析原有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假设及模型结构是否符合现实,是否能够放宽那些前提假设条件,得出新的或者更一般的结果。对于初做研究的人来说,这一类推广、修正改进的工作也许会相对简单一些。并且你的结果也许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出版发表。当然,你也可以对经济环境界定或其它组成部份进行改动,也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甚至是重大的结果。比如,前面提到的众多的宏观经济学派和信息不对称下所得到的众多理论就是这样得出来的。如果你想批判某个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话,你应该是批判这个理论分析框架的哪些组成部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合理、逻辑不正确或不现实的地方,而不是批判整个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因此针对那些批判现代经济学,否定现代经济学,将现代经济学说得一无是处,宣称要抛弃现代经济学,要建立自己经济学的人,笔者希望他们能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方法论真正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如何对现代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进行批判或冲击,这样便会出言谨慎,不致误导大众。
第三,了解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也会帮助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更好的处理日常事务,更好的学会待人接物,会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见识、工作更加有能力。笔者经常听到对现代经济学这样的议论:经济学看起来就是一些“阳春白雪” 、形而上的东西,用到这么多数学,学起来这么难,离现实感觉有十万八千里,学了对今后有什么用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准备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与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应了解当地情况、周围环境及国情 (对应着框架中的“界定经济环境”) ;然后,也要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尽可能弄清与之打交道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对应“设定行为假设”) ;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及自己对人处事的方式 (即对应“给出制度安排”) ;然后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通过权衡取舍中选定一个最佳方案 (即选择均衡结果) ;最后,对自己所作的决定、所作的事情及所采用的处事方式进行总结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人们作出激励反应,达到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即所谓的激励相容等等 (即对应“进行评估比较”)。并且,当环境、情况发生变化,工作的对象变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戏规则当然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我想大家会认同,只要按照这五个方面去做,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规则,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解决和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务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经济理论的许多结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讨论了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这五个部份的讨论自然会引申到如何按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逐步深入地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出新的经济理论。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点。它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经济理论的适应范围,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等。
1、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 ,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1) 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2) 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3) 理论创新。
研究平台:现代经济学中的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类似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即先将问题简化,再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当有众多因素形成某种经济现象时,我们需要弄清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这可以通过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研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来做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从讨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着手的。它们为个人作为消费者和厂商如何作出选择给出了基本的理论,并且为更深入地研究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研究平台。
一般来说,个人的均衡选择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也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为了研究清楚个人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个人选择在不受他人影响时是如何作出决策的。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标准的消费者理论与厂商理论就是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在这些理论模型中,经济人被假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中。这样,每人都把价格作为参数给定,个人选择不受他人选择影响,并且每个人的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于是消费者的决策就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收入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从而个人的最优选择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制度安排假设及没有消费外在性假设,可使得我们先考虑最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先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对别人的影响,也不考虑别人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的影响。厂商理论也是从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是如何做出权衡取舍开始的。
刚开始学现代经济学的人往往会对这种研究方法感到不解,认为这种简单情况离现实太远,理论中的假设和现实太不相吻合,从而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其实,这样的批评表明这些人对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没有什么理解。这种将问题简化或理想化的研究方法为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平台。这就像物理学科一样,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先抓住最本质的东西,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着手,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一般和更复杂的情况。标准的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先研究最简单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以此建立一个研究个人选择的基本研究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人们可以考虑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这个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也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从而个人的均衡结果是他人选择的函数。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垄断、寡头、垄断竞争等市场结构的理论就是在更一般情况下---厂商间相互影响下---所给出的理论。为了研究经济人相互影响决策这更一般情况下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家同时也发展出博弈论这一有力的分析工具。
一般均衡理论是基于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之上,属于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平台,一般均衡理论则为研究在各种情况下所有商品的市场互动,如何达到市场均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平台。例如,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中大多数学派就是在一般均衡理论这个平台上展开的,用市场一般均衡来分析市场和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
最近30年发展起来的机制设计理论又是更高一层次的研究平台,它为研究、设计和比较各种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机制(无论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它可以用来研究和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利用信息方面的最优性及唯一性。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安排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且从利用信息量(机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它利用的信息量最小,从而它是信息利用最有效的。研究平台也为评估各类经济制度安排提供各种参照系创造了条件,为衡量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制定了标尺。
参照系或基准点: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参照系,它主要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性,认为它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中假设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集、不规范经济环境等) ,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
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理想制度安排相比较,人们就可以知道一个(无论是理论或现实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资源配置和信息利用的效率方面的好坏,以及现实当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与理想的状态相差多远,并且提供相应的经济政策。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讨论和辩论这些宏观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优劣,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改进这些理论,给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甚至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这样,一般均衡理论也为衡量现实中所采用的制度安排和给出的经济政策的好坏建立了一个标尺。如钱颖一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除了一般均衡理论,产权理论中无交易成本和无收入效应的科斯定理,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莫迪利安尼-米勒定理等也都被经济学家用作他们分析的基准点或参照系。
度量标尺:尽管作为参照系的经济理论可能有许多假定与现实不符,但是它们却非常有用,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就像生活中树立榜样一样的重要,它们是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就是给出做人的标尺,将雷锋作为学习榜样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准确无误的描述了现实,实际上也根本没有,---- 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雷锋,如果都是雷锋,就没有必要学习雷锋了。树立雷锋作为好榜样就是树立了度量人的道德规范的一杆标尺,看每人离雷锋这个榜样有多大的差距,在哪些方面有差距,从而使人们有了一个追赶目标。因此,参照系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进一步为解释现实的理论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由于经济学中所讨论的许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似乎懂一些经济学,都想在上面发一番议论,然而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非经济学家的区别在于,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总是用一些经济理论作为参照系,从而在分析问题时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2、分析工具
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研究,光有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还不够,还需要有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不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使得理论不会被泛用或乱用。这样,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数学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图解给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比如,需求供给图像模型,博弈论,研究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理论,动态最优理论等。钱颖一教授还指出了另外一些具有分析工具的经济模型。由于钱颖一对这些分析工具的作用作了较具体的介绍,笔者在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当然,也有不用“分析工具” 的,如科斯定理,只要语言和基本逻辑推理来建立和论证所给出的经济理论。
读者看到这里,读过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也许会看出钱颖一教授和本文对现代经济学中分析框架的划分不太一样。按笔者的理解,钱颖一教授是将整个现代经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它的分析框架的,并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视角、参照系及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他所指的视角基本上就是本文所定义的那五个组成部分,只是他没有展开讨论。而本文所给出来的分析框架基本上是现代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所具有的。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由以上五个部分组成,但它不见得提供了参照系或应用了某种“分析工具”。这样,将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看作为属於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范畴,而不属於分析框架的范畴也许更合理。
3、经济理论的作用、一般性与相对性
经济理论的作用:经济理论至少有三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它能够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这是现代经济学主要讨论的内容。第二个作用是,它能够对给定的现实经济环境、经济人行为方式及经济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推断,并指导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这个作用也许更重要。只要理论模型中的前提假设条件大致满足,它就能得出科学的逻辑结论并据此作出科学、正确的预测和推断,而不一定需要用实验就能知道最终结果。例如,哈耶克关于计划经济不可行的理论就有这样的洞察力。笔者10年前在《经济研究》上曾发过一篇文章,论断中国的经济制度平稳转轨要经过三个阶段:自由化、市场化与民营(私有)化,并给出了每个阶段的大致时间长度。经过十年时间实际检验,文章中所给出的论断与中国经济转轨的方式基本一致。
一个好的理论不用实验也能推断出最终结果。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不能拿社会作实验的问题。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关于检验经济环境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假设是否合理(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实验经济学主要就是从事检验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假设等理论基础性方面的研究)。例如,社会不允许为了研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关系,而乱发货币。像天文学家和进化论生物学家一样,经济学家大多时候只能利用世界碰巧向他们提供的数据来发展理论和检验理论。第三个作用是,许多理论上的不可能性结果可以用来避免实施许多现实中不可行的目标和项目。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结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只要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符合现实,这个结果在现实中也一定不可能成立。
经济理论的一般性:从以上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的讨论可以看出,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或一个模型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设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所组成的。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越一般化,理论的作用和指导意义就会越大。如果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太强,它就没有一般性,这样的理论也就没有什么用处。这样,成为一个好的理论的必要条件就是它要有一般性,越具有一般性,解释能力就会越强,就越有用。一般均衡理论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在非常一般的偏好关系及生产技术条件下,证明了竞争均衡存在并且导致了资源的最优配置。笔者之所以在2002年所编的《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的前言介绍中批评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理论,就在于在他理论框架下所定义一般均衡模型需要施加一些非常不现实的假设,而不像一般均衡理论那样能在非常一般和现实的条件下成立。小凯等人在证明均衡存在性定理、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以及核和均衡集等价定理时都用到一个假定:决策人集合是无穷不可数的。对有限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环境来讲,一般均衡解一般不存在。它只对个别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参数都要具体给定) 才能存在。换句话说,它只可能在一个勒贝格测度为零的经济环境集合上存在,这就意味着在他的模型下的均衡解对所有生产技术和偏好关系几乎处处(按概率1)都不存在。[14]
经济理论的相对性:在希望一个理论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它的适应范围、边界以及局限性。这样在应用一个经济理论时便可避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高估理论的作用。经济学中的所有假设与结论基本上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无论一个理论多么一般化,它只是相对正确的,并且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的范围。在讨论问题和运用某些经济学原理时,要注意这些原理后面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它的适应范围,不能泛用,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记住了定理的边界条件,你就不会轻易地下结论,否则就会误用某个定理,像误用科斯定理,弄不好会带来重大政策失误,如俄罗斯激进的私有化产权改革。
许多人,包括许多经济学家忘掉了这一点,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结果或某个原理的作用无限扩大,结果使本来是有新意或正确的东西成为错误结论或误用。张五常教授经常将现代经济学的一两个经济学原理的作用绝对化,将其无限扩大,而不太考虑理论后面的基本假设;不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就随意否定一门学科(如博弈论) 的作用;更误导学生的是,他最所得意的地方是向学生宣称自己30年不读书,还要学生少读书,所有的学生都能像他那样是天才吗?又有几个人能像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理论?即便如此,科斯的原定理还有那么多含糊和争议的地方。一个人不如先踏踏实实地学点现代经济学,然后再去给出一些让人信服的批评。在海外学习,从事研究与教学二十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许多大师级的学者们(如赫维兹)在论述他们的学术观点时(即使是口头发言),往往会非常注重于强调结论成立的前提假设及具体约束条件。这样,在讨论经济问题和给出经济结论时,非常重要的是注意理论的边界、局限性,及这个理论的应用范围。
另外一个错误是低估理论的作用。不少人经常以现代经济学中某些假设或原理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为理由而否定现代经济学。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的所有假设或原理完全地合乎现实(像上面提到的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等物理概念)。我们不应根据这一点来否定一门学科的有用性。对现代经济学也是如此。我们学习现代经济学,不仅仅是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它的有用性,更重要的是学习它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经济理论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发展更新的理论提供研究平台和参照系。借鉴这些方法,人们可以对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得到启发。此外,如上节所述,由于环境的不同,一个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见得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创新原有理论,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理论。
经常听到有人宣称他们推翻了某个理论或经济结论。由于理论中的某些条件不符合现实,他们就认为这个理论错了,然后认为他们将这个理论推翻了。一般说来,这种说法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说法。没有任何一个假设条件完全地符合现实或覆盖了所有的情况,一个理论可能符合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不符合另外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但是,只要没有内在的逻辑错误,我们就不能说这个理论是错的,要被推翻。人们当然可以批评一个理论太具有局限性,或非常不现实,但我们需要做的是放宽或修改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修改模型,从而改进或推广原有的理论;而不能说新的理论推翻了原有理论。其实更恰当的说法应当是新的理论改进或推广了旧的理论,它可以运用到更一般的经济环境,或不同的经济环境。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就企图得出一个普遍性理论结论,这是犯了方法论方面的错误。比如,最近郎咸平教授对海尔等几个企业的数据作了一番考证,就得出了这些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流失的结论,以此就得出了要“国进民退”的一般性结论,更进一步又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实行中央集权的结论。笔者认为,郎咸平教授的三个结论中至少后面两个结论是得不出的。即使所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流失,怎么就可以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呢?是否“国进民退” 根本不取决于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从效率的角度讲,在同等的条件下,谁的效率高谁就应该进,而另一个就应退。这样,除非他能证明国营企业一般比民营企业的效率要高,否则就不能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从理论到实践,整体上讲,至今得不出国有经济能比民营经济更好的结论,从而得出“国进民退” 的结论,结论可能恰恰相反。因而,国有资产流失既不是“国进民退” 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而是一个与“国进民退” 不相干的条件。另外,即使需要“国进民退” ,怎么有可能得出要搞大政府、要实行中央集权的结论呢?有什么理论和什么实践用来检验在经济上实行中央集权,能让国家富强的根据呢?
4、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要性
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人们很清楚地思考问题和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必要条件是一个命题成立所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充分条件是能保证命题一定成立的条件。例如,经常听到有人,比如陈平教授,用印度的例子来否认市场经济,认为印度采用的是市场经济,但还是很贫穷,所以中国不应该走市场经济之路。说这些话的人,就是没有区分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差别。市场经济是导致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国家富强,一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但走市场经济之路,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我们也必须承认市场机制不一定导致繁荣昌盛。其原因是,尽管(根据目前观察到的事实)市场机制是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但还有许多因素也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比如, 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结构等,使得市场机制有好的市场机制和坏的市场机制之分。
5、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数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数学、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这一点致使许多对经济学感兴趣但又没有较强数学基础的人望而却步、见而生叹。他们往往抱怨学习现代经济学更多的是学习数学。为什么现代经济学用到如此多的数学,甚至超过了物理科学所使用的数学知识呢?如何看待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呢?
首先,经济学不是数学,数学在经济学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只是用数学来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炼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理论,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经济学的度量化、将各种前提假设条件精确化,它已成为了一门体系严谨的社会科学。这是与前面谈到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立分不开的。由于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和给出分析工具都需要数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数理分析的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果经济学没有采用数学,经济学就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可以说,学好数学几乎是学好现代经济学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性在于,许多经济学概念是需要用数学来定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主要是通过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于经济环境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假设,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每个经济变量和经济规则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并且按照数学的语言逻辑地推导结论。
因此,不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很难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理解概念是学习一门学科,分析某一问题的前提。因而你如果想学好现代经济学,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想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就需要掌握必要的数学。然而,光懂数学还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经济学家,还要深刻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对现实经济环境、经济问题有很好的直觉和洞察力,学经济学时不仅要从数学(包括几何)的角度去了解一些术语、概念和结果, 更重要的是,即使它们是用数学的语言或几何的图型给出的,也要尽可能弄清它们的经济学含义。因而在学习经济学时不要被文中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等迷惑住。
有意思的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两个极端:纯理论和纯应用都用到了最多的数学。理论经济学家主要用的是纯数学作为研究工具。数学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是:(1) 使得所用语言更加精确和精炼,假设前提条件的陈述更加清楚,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由于定义不清所造成的争议。(2) 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并且清楚地阐明了一个经济结论成立的边界和适应范围,给出了一个理论结论成立的确切条件。否则的话,往往导致一个理论的泛用。例如,在谈到产权问题时,许多人都喜欢引用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交易费用为零,就可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不知道(包括科斯本人在给出他的论断时也不知道),这个结论一般不成立。如上所述,还要加上效用(支付)函数是准线性(quasi-linear)这一条件。(3) 利用数学有利于得到不是那么直观就得到的结果。比如,从直观上来看,根据供给和需求法则,只要供给和需求量不相等,竞争的市场就会由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价格的调整,达到市场均衡。但这个结论不总是成立。Scarf(1960)给出了具体的反例,证明这个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成立。(4) 它可改进或推广已有的经济理论。这方面的例子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太多了。比如,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一般均衡理论的改进和推广。
实证经济学家主要用的是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我们不是为学经济学而学经济学,而是对所观测到的经济现象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描述和制定政策,并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对经济问题,不仅要作定性的理论分析,还需要有经验性的定量分析。经济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在这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统计侧重于数据的收集、描述、整理及给出统计的方法,而计量经济学则侧重于经济理论的检验、经济政策的评价、基于经济理论和经验数据进行经济预测,及检验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更好地估计经济模型和作出更精确地的预测,理论计量经济学家不断地研究出更为有力的计量工具。
随着现代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在中国迅速地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也想学好数学,但面对数学纷繁复杂的类目,许多学生不知道学什么好。笔者认为,要学好经济学,至少要掌握好工科水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内容。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及学好了数学,学起现代经济学来就会感到相对容易,可以提高学习现代经济学效率,并且对进一步学习优化理论,动态最优等数学工具也大有帮助,这些数学工具是学好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不可缺少的数学知识。如想要从事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真正学好现代经济学,最好是学习数学分析。高等数学主要是侧重于掌握数学知识,及其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而数学分析却对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作用。许多学生害怕现代经济学中的许多证明,其原因就是没有学过数学分析,学过数学分析的人们对证明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其实,即使今后不从事研究工作,提高了逻辑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日常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帮助。[15]
6、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间转换
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一篇规范的经济学论文的写作一般由下面三个部份组成:(1)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 (2) 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3) 通俗表达论断并给出政策含义。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16]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这些观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或外地经验而来。由于还没有经过理论论证,人们可将它们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初等品。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来源。
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只要可能,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和论断往往都是由数学语言或专家术语来表达的,非专家的人士不见得能理解,从而不能为社会大众,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所采用。所以将这些由技术性较强的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中间产品。
学经济学是要为社会服务的,所以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这些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注意第一和第三阶段都是用通俗、非技术、非数学的语言来给出经济想法和结论,但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的一种飞跃、升华。这种三阶段式--由通俗语言阶段到技术语言阶段然后再回到-通俗语言阶段其实也是大多数学科所采用的研究方式。
四、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的现实作用
以上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最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笔者试图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并结合现实讨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尽管这些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实际上如果要真正领悟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学习、研究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就会让你一生受益无穷。因为它会使你聪明、睿智、深刻、思维科学;它会帮助你学习、研究那些“阳春白雪” 的纯经济理论;它也有助于指导你在生活、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首先,从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方面来看,一旦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你就不会被那些抽象的模型和高深的数学所迷惑,不会被弄得昏头涨脑。无论一个经济理论用到多深的数学、多少的公式,多么复杂的经济模型,它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以上所介绍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只要你紧紧抓住了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将它作为一条核心主线印在你的脑海中,你就不会迷失方向,失去重点,基本上知道它在讲什么。你可以暂时将那些技术性的、一时无法理解的具体细节搁置一旁,先弄请理论框架和具体结论,再弄懂那些具体细节。也就是,要先抓文章的主线、大致思路,了解它想作什么,得到什么论断,然后再抓具体细节。另外,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会让你对现代经济学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不太可能被误导,从而不会影响自己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经常有人对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其实这些人的大多数议论都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上,有的甚至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没有弄清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这些言论就有可能会误导你,使你迷失学习现代经济学的正确方向,甚至可能使你对现代经济学的学习采用忽视,甚至是抵触的态度。
其次,从研究现代经济学的方面来看,一旦理解和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将会有助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许多想做经济学研究的人,尽管他们对现代经济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读了许多经济学的论文,但仍然感到自己做起研究来很难,不知道怎么做研究,或做不出让别人认可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其实只要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具有一定的数理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那么做起经济学研究就不是那么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做研究就是对基本分析框架的那五个组成部分进行逻辑式的填空写作。这些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可能会有助于提高你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例如,如果你想研究某个经济问题或现象,或希望给出一个新的理论,让它具有较强的解释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能够指导现实经济问题,那么你就要比较合理、准确的描述、刻画经济环境和经济人的行为方式,采用已有的分析工具或自己发展新的分析工具,建立一个尽可能简单的模型,然后进行推导论证。
如果你只是想推广和改进原有的理论结果,你就需要分析原有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假设及模型结构是否符合现实,是否能够放宽那些前提假设条件,得出新的或者更一般的结果。对于初做研究的人来说,这一类推广、修正改进的工作也许会相对简单一些。并且你的结果也许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和出版发表。当然,你也可以对经济环境界定或其它组成部份进行改动,也可能得到非常不同,甚至是重大的结果。比如,前面提到的众多的宏观经济学派和信息不对称下所得到的众多理论就是这样得出来的。如果你想批判某个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话,你应该是批判这个理论分析框架的哪些组成部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合理、逻辑不正确或不现实的地方,而不是批判整个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因此针对那些批判现代经济学,否定现代经济学,将现代经济学说得一无是处,宣称要抛弃现代经济学,要建立自己经济学的人,笔者希望他们能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及方法论真正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如何对现代经济学的某些理论进行批判或冲击,这样便会出言谨慎,不致误导大众。
第三,了解现代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也会帮助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更好的处理日常事务,更好的学会待人接物,会使得你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有见识、工作更加有能力。笔者经常听到对现代经济学这样的议论:经济学看起来就是一些“阳春白雪” 、形而上的东西,用到这么多数学,学起来这么难,离现实感觉有十万八千里,学了对今后有什么用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完全可以被套用。比如,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准备做一件事情、或者需要与人打交道,首先要做的事就应了解当地情况、周围环境及国情 (对应着框架中的“界定经济环境”) ;然后,也要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尽可能弄清与之打交道人的行为处事的方式,他的品行、性格等(对应“设定行为假设”) ;根据这些信息,决定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及自己对人处事的方式 (即对应“给出制度安排”) ;然后在具有可行性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通过权衡取舍中选定一个最佳方案 (即选择均衡结果) ;最后,对自己所作的决定、所作的事情及所采用的处事方式进行总结反省,看是否是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让人们作出激励反应,达到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即所谓的激励相容等等 (即对应“进行评估比较”)。并且,当环境、情况发生变化,工作的对象变了,要做好一件事情,游戏规则当然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我想大家会认同,只要按照这五个方面去做,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规则,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笔者认为这可能是解决和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务的最佳方式之一。并且,经济理论的许多结果也有助你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