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要善于与阅卷者沟通
http://www.51xue.org.cn 2007/8/2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
写作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写作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与他人交流。高考作文属于特殊的写作活动,在作文中充分地展示出考生自我的写作才华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能忽略了与他人沟通这一重要的写作目的。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讲究点沟通的技巧,以便让自己的文章获得更多人的认同,这也是高考作文备考不应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作文阅卷的亲身体会,从阅卷者的角度给考生们提点这方面的建议。
一、树立“读者意识”,让作文更具亲和力
开发商品必须考虑市场定位,拍摄影视节目必须考虑观众群体。同样,高考作文的写作也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这是沟通交流的前提。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但如果提起笔来就只顾自己一路挥洒,尽情宣泄,毫不顾及读者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另外,高考作文固然是写给阅卷者看的,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要如何去取悦阅卷者,则也有可能会带来写作思维的模式化、幼稚化,情感抒发的矫揉造作以及作文语言的学生腔等弊端。这样“制作”出来的作文,即使符合考试要求,恐怕也是没有什么亲和力的,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写作才情的展示,也难免要陷于尴尬被动的局面之中。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才能树立起明确的“读者意识”呢?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时要心中有人,有个可以与之进行倾诉、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是潜在的,它既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文体和内容的不同表达需要,来预设、选择、变换自己高考作文的“读者”。而高考作文题的日益开放也为考生们提供了这样的自由。如果考生在写作之前能够考虑到“潜在读者”,那么其实已经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一个鲜活的话语情境:考生们可以设想,假如面对的是亲友,也许你的文笔会更温婉细腻、洒脱活泼;假如面对的是辩论场上的对手,也许你的言辞会更雄健有力,激情四射;假如面对的是社会生活中某些灵魂丑恶的人,也许你的笔锋会更加的犀利、尖刻,更有批判的力度;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的公众,也许你的文风会更大气开阔,拥有指点江山的激扬气势……因为有了一个特定的倾诉、交流甚至是控诉的对象,不管这个“潜在交流者”是忠实的,还是爱挑剔的,是熟识的,还是陌生的,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你的思维肯定是活跃的,情感肯定是饱满的。这个时候,表达的冲动,抒发的兴致,宣泄的畅快,都会让你快速地进入写作的状态,而写作的才情也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谈到“读者意识”和作文的沟通技巧,有两点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那便是文体和书写。“文莫先于辩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文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符合一定文体要求的文章,因其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比较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沟通的目的自然就比较容易实现。“出格”的文体如果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主旨,那反而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达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书写虽不能看作是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但也要考虑到工整、规范、清晰,让人容易辨认,因为能否让人家看得懂才谈得上交流。这也是“读者意识”的一种体现。试想,一篇令人不知所云的文章,或是满纸张牙舞爪的字,怎么可能博得阅卷者的认同呢?
二、巧用“陌生化”原则,使作文具有新鲜感
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区别最明显的,便是同题写作的人数实在太多。数十万人共写一道作文题,必然会造成“立意”、“选材”上的严重“撞车”现象。当年高考作文《圆的想像物》,某省竟有3万多名考生不约而同,把“圆”想像为“太阳”。三万个“太阳”当空照,每位阅卷者每天要看成百个“太阳”,心头都“烤”出“烟”了,其阅卷感受可想而知。人的普遍心理是好奇和求新,阅卷者自然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在这种大规模、超负荷的高考阅卷工作中,在看到了大量内容雷同、立意平庸的高考作文后,阅卷者自然对新颖独到的文章有一种阅读的期待。因此考生不能认为将生活的现象和感悟和盘托出就可以了,为了沟通目的的顺利实现,更应该考虑到不要重复读者已经知道的东西。尽量让文章具有“新”的内容,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也算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吧。
古人曾说,“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当然,要做到这点是非常难的。但是,每个考生的经历、体验、爱好、思维习惯、素质养成与积累都不相同,只要对社会、生活进行个性化的概括、变形,考生自然能够找到一种他人不可重复的独特体验,写下来就是“他人眼中皆有,他人笔下皆无”的个性化的文章了。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原则。文学家们常常通过对现实内容或艺术形式的变形来实现艺术创作的陌生化,达到所预期的审美效果。由于陌生化,原本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东西(现象)变得陌生、新颖、奇特起来,能够给人一种新鲜的、别样的感受,使得人们有欣赏它、思考它的兴趣。生活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考生善于运用“陌生化”原则来构思、写作,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在结构、语言、内容、立意上都容易显示出创新的色彩来,则作文的可读性、新鲜感和感染力也会得到大大的增强。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这样的成功例子。
当然,“陌生化”原则的运用也要尊重、顾及到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否则便容易出现另一种结果,那就是文章写得离奇了,离奇到了令许多读者都读不懂的地步,甚至连考生自己都难以说出到底写出的是些什么东西。这就使得作文失去了沟通的价值,而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每年都有不少考生盲目标新立异,这实际上是对高考作文和作文创新的误解,也是对沟通的误解,自然免不了要在高考中吃大亏。
三、掌握信息刺激的技巧,实现真正的沟通
高考作文的评改是一项很需要阅卷者投入大量体力、脑力的工作。每天长时间的重复单调工作,极易造成阅卷者的阅卷心理疲劳。虽然每位阅卷者都是以力求公正、负责任的态度来从事这项工作,但在心理疲劳的情况下,大量的雷同化信息必然会让他们形成一种求稳折中的阅卷模式,这时候大脑对考生作文中的信息反映会相对比较迟钝一些。从沟通的角度考虑,新的、强有力的信息刺激无疑会重新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比较容易引发他们对这篇作文的认同感。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除了要懂得巧妙运用上文所提及的“陌生化”原则,使作文更具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之外,还应该讲究点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刺激的技巧,避免表达过于含蓄晦涩。我们都知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常常会因各种干扰而存在“信息误差”,即所谓的“辞不达意”,如果再不注意尽量表达得明白晓畅一些,必然会影响到沟通的顺利进行和信息的有效交流。对于一篇高考作文来说,更要注意突出主要信息、避免“信息误差”和内容过于含蓄。这一点考生也是要引起重视的。因为你不能保证阅卷者在评阅你的高考作文时,恰好是他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你也不能保证你所精心打造的“亮点”,匠心独运的立意、构思,就能及时地让阅卷者发现,从而得到最佳的肯定。
那么,在展示自我写作才华之前,先考虑怎么个展示法就非常必要了。目前的高考还是选拔性的考试,一篇高考作文只有符合考试所规定的要求,才算是拿到了“入围”的通行证。而要拿到这张“通行证”,则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点题”意识,能够在作文最醒目的位置上,尽快地向阅卷者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的作文是符合考试要求的,是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的。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章的标题、开头与结尾,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显眼,信息的传递是最为有效的,而读者在阅读时对这些位置上的内容通常也都是比较关注的。假如考生能够在这些位置上精心打造“亮点”,借助新颖贴切的标题、题记、后记、小标题等形式,来传达、强化文章的主要信息;那么阅卷者即使是处于其阅卷状态最低落的情况之时,也仍能对这篇作文有个较为深刻的整体印象,为其所吸引、对其产生认同感。此外,修辞手法中的设问、反问、重复、对比、排比等,都能够起到有效强化信息的作用,考生自然也应该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手法来点题、强化中心。
选择哪种结构方式,对信息的传递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越是简单的行文结构,越能增强信息传递的清晰性,也就越容易让读者直接感知信息。考虑到高考作文在篇幅、时间等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高考作文阅卷的特殊性,考生应该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相对简单的结构方式,如层进式或并列式,而不宜盲目地追求“一波三折”的行文效果。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大都不是靠复杂的文章结构取胜的,而是在简单的行文结构上以文采显实力。因为文采是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采的打造上更有实在的意义。“有文采”一直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富有文采的语言本身就是具有刺激效果的信息,因而常常能得到阅卷者的“青睐”。但文采的展示也应该注意到合规合度,有助于主要信息的传递,顾及到读者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否则的话,盲目地买弄文才倒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猫”,既冲淡了作文的主题,又使得内容变得杂乱无章、华而不实。事实上,只有在符合高考要求和评卷尺度的前提下展示才华,让阅卷者快速地获取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才算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沟通,也才能真正地为你的高考作文赢来满意的分数。
一、树立“读者意识”,让作文更具亲和力
开发商品必须考虑市场定位,拍摄影视节目必须考虑观众群体。同样,高考作文的写作也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这是沟通交流的前提。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但如果提起笔来就只顾自己一路挥洒,尽情宣泄,毫不顾及读者的感受,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另外,高考作文固然是写给阅卷者看的,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考虑要如何去取悦阅卷者,则也有可能会带来写作思维的模式化、幼稚化,情感抒发的矫揉造作以及作文语言的学生腔等弊端。这样“制作”出来的作文,即使符合考试要求,恐怕也是没有什么亲和力的,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写作才情的展示,也难免要陷于尴尬被动的局面之中。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才能树立起明确的“读者意识”呢?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时要心中有人,有个可以与之进行倾诉、交流的对象。这个对象是潜在的,它既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文体和内容的不同表达需要,来预设、选择、变换自己高考作文的“读者”。而高考作文题的日益开放也为考生们提供了这样的自由。如果考生在写作之前能够考虑到“潜在读者”,那么其实已经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一个鲜活的话语情境:考生们可以设想,假如面对的是亲友,也许你的文笔会更温婉细腻、洒脱活泼;假如面对的是辩论场上的对手,也许你的言辞会更雄健有力,激情四射;假如面对的是社会生活中某些灵魂丑恶的人,也许你的笔锋会更加的犀利、尖刻,更有批判的力度;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的公众,也许你的文风会更大气开阔,拥有指点江山的激扬气势……因为有了一个特定的倾诉、交流甚至是控诉的对象,不管这个“潜在交流者”是忠实的,还是爱挑剔的,是熟识的,还是陌生的,是高尚的,还是卑劣的,你的思维肯定是活跃的,情感肯定是饱满的。这个时候,表达的冲动,抒发的兴致,宣泄的畅快,都会让你快速地进入写作的状态,而写作的才情也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
谈到“读者意识”和作文的沟通技巧,有两点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那便是文体和书写。“文莫先于辩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文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符合一定文体要求的文章,因其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比较容易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沟通的目的自然就比较容易实现。“出格”的文体如果不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心主旨,那反而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达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书写虽不能看作是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但也要考虑到工整、规范、清晰,让人容易辨认,因为能否让人家看得懂才谈得上交流。这也是“读者意识”的一种体现。试想,一篇令人不知所云的文章,或是满纸张牙舞爪的字,怎么可能博得阅卷者的认同呢?
二、巧用“陌生化”原则,使作文具有新鲜感
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区别最明显的,便是同题写作的人数实在太多。数十万人共写一道作文题,必然会造成“立意”、“选材”上的严重“撞车”现象。当年高考作文《圆的想像物》,某省竟有3万多名考生不约而同,把“圆”想像为“太阳”。三万个“太阳”当空照,每位阅卷者每天要看成百个“太阳”,心头都“烤”出“烟”了,其阅卷感受可想而知。人的普遍心理是好奇和求新,阅卷者自然也不能例外。特别是在这种大规模、超负荷的高考阅卷工作中,在看到了大量内容雷同、立意平庸的高考作文后,阅卷者自然对新颖独到的文章有一种阅读的期待。因此考生不能认为将生活的现象和感悟和盘托出就可以了,为了沟通目的的顺利实现,更应该考虑到不要重复读者已经知道的东西。尽量让文章具有“新”的内容,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也算是对读者的一种尊重吧。
古人曾说,“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当然,要做到这点是非常难的。但是,每个考生的经历、体验、爱好、思维习惯、素质养成与积累都不相同,只要对社会、生活进行个性化的概括、变形,考生自然能够找到一种他人不可重复的独特体验,写下来就是“他人眼中皆有,他人笔下皆无”的个性化的文章了。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原则。文学家们常常通过对现实内容或艺术形式的变形来实现艺术创作的陌生化,达到所预期的审美效果。由于陌生化,原本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东西(现象)变得陌生、新颖、奇特起来,能够给人一种新鲜的、别样的感受,使得人们有欣赏它、思考它的兴趣。生活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考生善于运用“陌生化”原则来构思、写作,那么写出来的作文在结构、语言、内容、立意上都容易显示出创新的色彩来,则作文的可读性、新鲜感和感染力也会得到大大的增强。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这样的成功例子。
当然,“陌生化”原则的运用也要尊重、顾及到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否则便容易出现另一种结果,那就是文章写得离奇了,离奇到了令许多读者都读不懂的地步,甚至连考生自己都难以说出到底写出的是些什么东西。这就使得作文失去了沟通的价值,而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每年都有不少考生盲目标新立异,这实际上是对高考作文和作文创新的误解,也是对沟通的误解,自然免不了要在高考中吃大亏。
三、掌握信息刺激的技巧,实现真正的沟通
高考作文的评改是一项很需要阅卷者投入大量体力、脑力的工作。每天长时间的重复单调工作,极易造成阅卷者的阅卷心理疲劳。虽然每位阅卷者都是以力求公正、负责任的态度来从事这项工作,但在心理疲劳的情况下,大量的雷同化信息必然会让他们形成一种求稳折中的阅卷模式,这时候大脑对考生作文中的信息反映会相对比较迟钝一些。从沟通的角度考虑,新的、强有力的信息刺激无疑会重新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比较容易引发他们对这篇作文的认同感。因此,考生在写作时除了要懂得巧妙运用上文所提及的“陌生化”原则,使作文更具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之外,还应该讲究点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刺激的技巧,避免表达过于含蓄晦涩。我们都知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常常会因各种干扰而存在“信息误差”,即所谓的“辞不达意”,如果再不注意尽量表达得明白晓畅一些,必然会影响到沟通的顺利进行和信息的有效交流。对于一篇高考作文来说,更要注意突出主要信息、避免“信息误差”和内容过于含蓄。这一点考生也是要引起重视的。因为你不能保证阅卷者在评阅你的高考作文时,恰好是他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的时候;你也不能保证你所精心打造的“亮点”,匠心独运的立意、构思,就能及时地让阅卷者发现,从而得到最佳的肯定。
那么,在展示自我写作才华之前,先考虑怎么个展示法就非常必要了。目前的高考还是选拔性的考试,一篇高考作文只有符合考试所规定的要求,才算是拿到了“入围”的通行证。而要拿到这张“通行证”,则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点题”意识,能够在作文最醒目的位置上,尽快地向阅卷者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我的作文是符合考试要求的,是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的。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章的标题、开头与结尾,由于所处的位置比较显眼,信息的传递是最为有效的,而读者在阅读时对这些位置上的内容通常也都是比较关注的。假如考生能够在这些位置上精心打造“亮点”,借助新颖贴切的标题、题记、后记、小标题等形式,来传达、强化文章的主要信息;那么阅卷者即使是处于其阅卷状态最低落的情况之时,也仍能对这篇作文有个较为深刻的整体印象,为其所吸引、对其产生认同感。此外,修辞手法中的设问、反问、重复、对比、排比等,都能够起到有效强化信息的作用,考生自然也应该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手法来点题、强化中心。
选择哪种结构方式,对信息的传递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越是简单的行文结构,越能增强信息传递的清晰性,也就越容易让读者直接感知信息。考虑到高考作文在篇幅、时间等方面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及高考作文阅卷的特殊性,考生应该选择比较容易操作、相对简单的结构方式,如层进式或并列式,而不宜盲目地追求“一波三折”的行文效果。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大都不是靠复杂的文章结构取胜的,而是在简单的行文结构上以文采显实力。因为文采是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采的打造上更有实在的意义。“有文采”一直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富有文采的语言本身就是具有刺激效果的信息,因而常常能得到阅卷者的“青睐”。但文采的展示也应该注意到合规合度,有助于主要信息的传递,顾及到读者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否则的话,盲目地买弄文才倒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猫”,既冲淡了作文的主题,又使得内容变得杂乱无章、华而不实。事实上,只有在符合高考要求和评卷尺度的前提下展示才华,让阅卷者快速地获取他们所关注的信息,才算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沟通,也才能真正地为你的高考作文赢来满意的分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