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

http://www.51xue.org.cn  2007/8/2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总结学生的应考失误固然对学生有借鉴作用,可以让学生从不应该那样应考中认识应该怎样应考。但是,我觉得与其分析学生的失误,还不如回头看一看老师是怎样辅导的。
●辅导缺少思辨性,越辅导学生越呆。
●辅导泛政治化泛道德化,越辅导学生越说套话、假话、表面化。
●辅导缺少写作方面的理性话语,越辅导学生文章越差。
●说得尖刻点儿,这样的指导通篇是“正确的废话”。
●而一个在掌握规律的层面上尚未形成高考话题作文应对能力的考生,其应考行为必然是盲目的。他只能“跟着感觉走”。
●我渴望老师给我们指出超越这些人人都能想到的命题的思维方法,期盼读到富有启发的立论示范。
●尤其是高考作文的辅导,它的素质教育性更为突出。这里充满了文学的浪漫和哲学的睿智,辅导者的一招一式都应该给考生留下深刻的记忆。

  推荐语:所见对话题作文的辅导,确有一些是“歪导”、“误导”,令人愤怒而生“越辅导越呆”的感慨。徐江先生所指出的三个问题实可振聋发聩,而他的示例分析与题旨把握,也给人切中肯綮之感。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即话题作文,原来是要降低“审题”的难度,如果按徐江先生的标准,那么,这“话题”不跟以前“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一样甚至更难吗?
  因此,对话题作文审题的宽容度,实际上还有具体化、明确化的必要。欢迎第一线的老师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天津某中学老师撰写了一本高考作文失误谈方面的书,送了我一本,事后我对这位老师说总结学生的应考失误固然对学生有借鉴作用,可以让学生从不应该那样应考中认识应该怎样应考。但是,我觉得与其分析学生的失误,还不如回头看一看老师是怎样辅导的。我主张高考作文辅导要改造,也必须改造。
  一、辅导缺少思辨性,越辅导学生越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某出版社会集某市名师编写的《高考作文马前炮》一书中的一道试题及解题指导为例分析,原资料如下: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一次登台讲学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下“2+2=?”,并请听讲者回答。虽然这个问题的答案连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台下的社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却不敢贸然回答。罗素见状笑着说:“2+2就等于4嘛。”
  这个材料是鲜明的。它的枢纽是“2+2=?”这个人人皆知的算式,研究人员却回答不出,因为这些人的思维被罗素这个大名鼎鼎的人无意中引进了死胡同——大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非同小可。这则材料揭示了对权威的迷信畏惧禁锢了崇拜者的思想。
  “2+2=4”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题,它在生活实际中的适应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只可意味着某人把两只苹果放在某个篮子里,然后再放入两只,并且没有从这篮子里取出任何苹果,那么,这篮子里有四只苹果。按这样的解释,陈述“2+2=4”帮助我们计算,即描述这一类的物理事实,而符号“+”代表一种物理操作——代表物理上把某些“量”的东西和另一些“量”的东西加在一起。事实上,这一规律并不保持普遍的真。比如它就不适用于像水滴这样的事物,如果你在干燥的烧杯里滴人“2+2”滴水,你绝不能从烧杯中取出四滴水来。如果对“2+2=4”不适用的一个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感到疑惑,那么你的好奇心很容易得到满足。可能有人反驳说,这些现象不恰当,是因为水滴发生了某种变化,还因为“2+2=4”这个方程式只适用于那此没有发生变化的出独特对象组成的抽象世界。瞧,这些人的反驳恰恰说明了“2+2=4”的有限条件性,它的不普遍性是明确的,在相当多的客观实往世界里“2+2≠4”。抛开特定的人物——哲学家而非数学老师,抛开特定的环境——哲学讲堂而非数学课堂这些背景,去简单处理“2+2=4”这个命题,简单理解罗素“2十2=?”的命题显然是很浅薄的。所以面对罗素的问话,台下哲学研究人员不肯直接回答是因为他们在思索,在探寻。因此,我想那道作文试题的制作者在引述罗素这一轶事叫就有某种歪曲的理解。罗素对“2+2=?”的命题很可能自其独特的用意,不会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用来检验人们对他的崇拜心理,“逗你玩”。罗素是不会这样浅薄的。
  二、辅导泛政治化泛道德化。越辅导学生越说套话、假话、表面话。
  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某名师往《高考作文达标对策》中如何为考生出谋划策:
  人常说:“人们常见狂风吹倒大树,但树边小草却依然存活。”
  [提示]文体不限。礼赞大树的献身精神,牺牲自我,保护群众。没有大树固水保土抗风沙,保护群众,小草也无法存活。不宜理解为“树大招风”,做消极方面的阐释或描述。
  辅导者的“提不”表面看好像是突出了道德教育,其实是一则很典型的说假话作文辅导,如果按照这位辅导者的辅导应试的话,其作文成绩不会理想。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就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是什么?就是“大树”被吹倒了,“小草”依然迎风摇摆;“求”,就是要研究;“是”,就是“大树为什么倒”,“小草为什么能活”。找出这个原因,解释清楚,就是这篇文章的本质。
  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某一植物因风吹而倒伏,其原因必然是其枝干受力过大,而带动其根系摇动与土壤脱离。所以,在狂风之下不倒伏的植物必然是因其根系分蘖较多且扎得深,固土性强。“小草”,其茎叶受风的摇动力与其地下的根系固土力相比,小得多,所以狂风之后小草“依然存活”。因此这个材料的“是”,即规律就是——“风考验着根的定力”,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各种“风”的考验下,能使自己挺立不败的保证就是自己“根”的定力。
  三、辅导缺少写作方面的理性话语,越辅导学生文章越差。
  在《高考作文新突破——话题作文》一书中,辅导老师的辅导真的很有“突破”,老师在论证“责任感”这一话题的应试指导中,要学生大胆地“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形象的诠释”。比如“责任感”,“科学的定义把它说成是:‘责任感是指人们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这里的‘人们’‘自觉地’‘分内的事’‘做好’‘心情’都是抽象的。如果我们通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意象的物化’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把它们转化为可歌可泣的、可以触摸的形象,就能达到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所以学生便写出如下的文章:
  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其实定义是我们在论证过程中对事物一种极具理性的认识,明确地说就是“什么是什么的陈述,那是对事物本质的表达”。它使我们对某一类事物摆脱一个一个具体的现象而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而且还能够将此类事物与彼类事物区别开来,从而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更自觉地以定义所界定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英国哲学家吉尔比在《经院辩证法》一书中说:“定义对于论说如同肯定的决议对于行动一样。”换句话说,我们在论说过程中以定义界定的内涵去分析事物。而这里的辅导却为了什么“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放弃抽象定义,而以那些似是而非的什么“形象”去说服读者,这就颠倒了论证的本末。可以明确地说,“责任感”不是诸葛亮写就的《出师表》,而只能说《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责任感”;“责任感”也不是孔繁森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孔繁森从来没有为自己树立什么碑,只能说群众为他树立的“公仆碑”是对其革命“责任感”的永恒赞颂;《命运交响曲》绝不是贝多芬的责任感;“烈火金刚”这莫名其妙的东西更不是保尔的“责任感”。
  正是由于这种不理性的教育,放弃对定义界说的认识及其界定能力的训练,才使学生写下这许多连篇的废话,文风极坏。在论证的过程中,还是回到科学的定义界定上来吧!“责任感是指人们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不,准确地说:“责任感是指人们自觉把分内事做好的意识。”当你作出这样的判断之后,就可以明确地按照这个定义的界定,像“肯定的决议对行动一样”,抓住定义中的核心问题,即在“自觉”和“做好”两个要点上做文章,关于“责任感”的论文也就完成了。抛开这种理性的定义界定,不懂得定义对所论话题内涵的规定意义,讲什么《出师表》《命运交响曲》“烈火金刚”“公仆丰碑”,能明白怎样论述“责任感”吗?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