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娱乐 | 科技 | 体育 | 商业 | 财经 | 教育 | 法律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人物 >> 科技 >> 正文

丘成桐:享受数学之美

  2007/6/13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荣获“菲尔兹奖”(被称为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约请光明日报记者进行独家专访。丘先生北京时间12日凌晨4点从罗马乘飞机,中午12:30到达首都机场,下午2:00在中科院数学所举行讲座,晚上8:00飞往香港。在京时间不足半天,记者采访只能在首都机场路通往中科院数学所的45分钟行车途中。

  “您工作如此紧张、繁忙,为何还能保持这么充沛的精力?”记者问。

  “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丘成桐说,“搞学问如果没有激情,就永远达不到做大学问的地步。”虽经长途跋涉,丘先生依然精神饱满,毫无倦意,侃侃而谈。

  丘先生说:“数学是一门很有意义、很美丽、同时也很重要的科学。从实用角度讲,数学遍及到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甚至与社会科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文学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数学也具有诗歌和散文的内在气质,达到一定的境界后,也能体会和享受到数学之美。数学既有文学性的方面,也有应用性的方面,我对这些都感兴趣,探讨它们之间妙趣横生的关系,让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

  下午1:55,到达中科院。由于车上没有备水,丘先生一连喝了5杯水。随后走进演讲报告厅。

  下午2:10,丘成桐开始演讲《时空的几何历史》。丘先生把枯燥的数学讲得很美,聆听的师生们沉浸在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中。演讲结束时,丘先生用低沉的男中音吟诵起《庄子》的两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激荡灵魂的美妙感觉,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稍事休息,丘成桐在杨乐院士的陪同下,继续接受记者采访。

  丘成桐说,他目前正从事超弦理论、几何度量、计算机图形学等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同时,他还在哈佛大学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每星期至少要花20个小时跟学生讨论、研究,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活动”。

  谈起数学的乐趣,丘先生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说:“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的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的关系描述出来。我想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美,比如,电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以简驭繁,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这是与文化艺术共通的语言,张大千的国画,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丘成桐在享受美丽数学的同时,也把数学融入了生命、融入了生活。

  丘先生的业余生活颇为丰富,“消闲的时候,我就看小说、看电影、散散步、念念中国古代的诗词,我的案头上经常放着唐诗、宋词。我对文学历史一直都有兴趣,每天都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看历史书和文学书。”

  谈起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好,丘先生说:“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我。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搞数学研究也有同样的经验,读书只要有兴趣,不一定要全懂,慢慢领会其思想。同时也一定要做到淡泊名利。陶渊明的诗文深得自然之趣,我们做科学的也需要得到自然界的气息,需要同样的精神。”

  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丘成桐非常爱国,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20多年来,丘先生一直热心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先后自筹资金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并设立了华人数学家的最高奖——晨兴数学奖。他往来于北京、杭州、香港和美国之间,主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霍金等20多位世界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来华开展学术交流。而自己在中国任职却不取分文报酬,往返机票钱都要自己掏。”杨乐院士对丘先生褒奖有加。“帮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这是丘先生最大的愿望。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华人数学家。在几何分析、微分几何、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代数几何、流形拓扑、计算机图形学等国际前沿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196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攻读博士学位。1977年任斯坦福大学教授。1981年获世界微分几何最高奖维勃伦奖。由于在微分方程、代数几何中的卡拉比(Calabi)猜想,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等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2年荣获被称为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至今仍是惟一获得该奖项的华人数学家。1987年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至今。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瑞士皇家科学院克拉福特奖,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台湾中央研究院外籍院士。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2005年被选为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先生热心于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无偿为我国数学事业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