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日记人生 三峡梦圆
2007/6/15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
近年来,部分退休政要开始著书回忆个人经历。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都在退休后出版了个人著作。一些当政时的思考,若干重大事件的原貌被还原出来,一些重大决策内幕也被披露。
这一现象被人们概括为“政治透明度在逐步提高,开启中国退休高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著述也为观察中国政治、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
李鹏从2004年到2006年,出版了《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等4部日记体回忆著作。无疑,这些著作将为后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
母亲送他到延安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总理的第一本专题性回忆录。李鹏在党和国家一线领导岗位工作时,关于他的身世,外界大都不了解,现在,他的个人经历开始通过其写作为外人所知。
他在《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的前言中回忆,1948年9月,党中央从东北解放区选派21位青年到苏联学习,他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到1949年8月,我们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正在苏联养病,留学生们派代表向他请示。任弼时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
之后,李鹏和其他几位同学选择了水力发电专业。这一专业一直影响了他的一生。
2003年1月21日的李鹏,已经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卸任,两个月后,他也卸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职务。《人民日报》这一天发表了他写的《纪念我的母亲赵君陶》一文。
文中也侧面提及了自己的身世,他说,父亲李硕勋于1931年9月16日在海口从容就义,而那时他只有3岁。李硕勋是中共早期革命者。母亲对父亲感情深厚,一直没有再婚。
在这篇文章中,李鹏还写到母亲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1941年,在他13岁的时候,母亲就把他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使我受到党的教育,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三峡工程决策内幕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中说,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邓小平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
“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
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小平说,“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针对李鹏自己提出的“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讲,“可以考虑把四川分成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在这本书里,李鹏回忆,“****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镕基总理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9月28日,新华社报道,《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社评论说,这是一本“记叙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首部权威作品”。
“他是个很勤奋的人”
李鹏的第四本著作是今年1月8日出版的《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此书的编辑赵之援曾对媒体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人怀疑,李鹏这么忙,这些日记都是他亲自记的吗?李鹏听到了,当时并没反驳。后来开玩笑时说,日记的真假有手迹为证。
据报道,这位编辑曾到家中拜访已经退休的李鹏。他回忆,“他非常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有些地方他在日记中只记了一句话,我们向他询问当时的具体情况,他能很快想起来那天谁出席了会议,谁说了些什么,一些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赵之援说,“他今年77岁了,但是对电脑很熟悉,还用数码相机给我们照相,然后传到计算机上,再打印出来,很熟练。”
“李鹏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记日记,如果今天太晚了没时间写,过一两天也要补上。他是个很勤奋的人。”该书的另一名责任编辑吕仙对记者说。
“李鹏的日记内容很丰富,他每天参加的会议可能涉及各种内容。而这样专题类的日记,就是把他当天的日记中与该书主题有关的部分摘出来。这些工作是由李鹏同志完成的,完成后把书稿交给我们。”
人大日记中记录了修宪时的专家讨论。比如,中央党校教授黄子毅认为,要写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对“危害国家安全罪”,镇压也应该写入。“高铭暄说,‘迁徙自由’和‘罢工自由’不宜写入,大量农村人口无序流入大城市,影响社会稳定;同意写上保护人权,但‘危害国家安全罪’不仅有个人也可能是群体,不能以‘惩治’代替‘镇压’。”
“国外卸任高层出书往往出于经济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炳章说。而李鹏和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前任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稿费捐出来。李鹏一次性将300万元捐给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杨炳章评价,作者以“无官之人评述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不仅将时代的“高层政治决策”透明化,同时更体现了自我的个性化,“它是一种非政治诉求,带有明显的‘自我述职’色彩的这么一种传记”。
这一现象被人们概括为“政治透明度在逐步提高,开启中国退休高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著述也为观察中国政治、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系。
李鹏从2004年到2006年,出版了《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等4部日记体回忆著作。无疑,这些著作将为后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大量第一手资料。
母亲送他到延安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总理的第一本专题性回忆录。李鹏在党和国家一线领导岗位工作时,关于他的身世,外界大都不了解,现在,他的个人经历开始通过其写作为外人所知。
他在《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的前言中回忆,1948年9月,党中央从东北解放区选派21位青年到苏联学习,他自己是其中的一个,“到1949年8月,我们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
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正在苏联养病,留学生们派代表向他请示。任弼时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
之后,李鹏和其他几位同学选择了水力发电专业。这一专业一直影响了他的一生。
2003年1月21日的李鹏,已经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卸任,两个月后,他也卸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职务。《人民日报》这一天发表了他写的《纪念我的母亲赵君陶》一文。
文中也侧面提及了自己的身世,他说,父亲李硕勋于1931年9月16日在海口从容就义,而那时他只有3岁。李硕勋是中共早期革命者。母亲对父亲感情深厚,一直没有再婚。
在这篇文章中,李鹏还写到母亲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1941年,在他13岁的时候,母亲就把他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使我受到党的教育,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三峡工程决策内幕
《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中说,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邓小平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
“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要考虑长远利益,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
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小平说,“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针对李鹏自己提出的“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做好移民工作”时,小平讲,“可以考虑把四川分成两个省,一个以重庆为中心,一个以成都为中心。”
在这本书里,李鹏回忆,“****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镕基总理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9月28日,新华社报道,《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社评论说,这是一本“记叙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的首部权威作品”。
“他是个很勤奋的人”
李鹏的第四本著作是今年1月8日出版的《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此书的编辑赵之援曾对媒体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人怀疑,李鹏这么忙,这些日记都是他亲自记的吗?李鹏听到了,当时并没反驳。后来开玩笑时说,日记的真假有手迹为证。
据报道,这位编辑曾到家中拜访已经退休的李鹏。他回忆,“他非常的聪明,记忆力非常好。有些地方他在日记中只记了一句话,我们向他询问当时的具体情况,他能很快想起来那天谁出席了会议,谁说了些什么,一些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赵之援说,“他今年77岁了,但是对电脑很熟悉,还用数码相机给我们照相,然后传到计算机上,再打印出来,很熟练。”
“李鹏有一个特点,就是坚持记日记,如果今天太晚了没时间写,过一两天也要补上。他是个很勤奋的人。”该书的另一名责任编辑吕仙对记者说。
“李鹏的日记内容很丰富,他每天参加的会议可能涉及各种内容。而这样专题类的日记,就是把他当天的日记中与该书主题有关的部分摘出来。这些工作是由李鹏同志完成的,完成后把书稿交给我们。”
人大日记中记录了修宪时的专家讨论。比如,中央党校教授黄子毅认为,要写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对“危害国家安全罪”,镇压也应该写入。“高铭暄说,‘迁徙自由’和‘罢工自由’不宜写入,大量农村人口无序流入大城市,影响社会稳定;同意写上保护人权,但‘危害国家安全罪’不仅有个人也可能是群体,不能以‘惩治’代替‘镇压’。”
“国外卸任高层出书往往出于经济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炳章说。而李鹏和李瑞环、李岚清等党和国家前任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稿费捐出来。李鹏一次性将300万元捐给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杨炳章评价,作者以“无官之人评述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不仅将时代的“高层政治决策”透明化,同时更体现了自我的个性化,“它是一种非政治诉求,带有明显的‘自我述职’色彩的这么一种传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