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关于临洮“花儿”的调查与思考

http://www.51xue.org.cn  2007/5/28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素以“文化县”著称的临洮,不仅以文化、教育事业的兴旺繁荣而闻名遐迩,而且以其独具特色的民间群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
  临洮的民间群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花儿、社火、庙会、拉扎节、民乐、剪纸、刺绣等多种样式。这些传统文化因为与临洮的地理、历史、民俗、人文相互交融、影响,便构成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地域的文化景观。但是,历史的发展肯定会使一个地方的文化结构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和变化,从临洮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临洮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种复杂的民族结构奠定了临洮历史文化的独特现象。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特别是物质文明的日益进步,临洮的民间群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如在以上所述的民间文化形式中,社火、庙会、民乐等活动已呈现逐渐淡化或异化的趋势,惟有花儿会与拉扎节尚表现着较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临洮民间文化的代表和象征。而相对花儿会来说,拉扎节在一定程度上又包含了较多物质的内容,那么,花儿与花儿会无疑便成为临洮民间文化的“排头兵”。近期,我们组织人员对临洮花儿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调查,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临洮花儿的起源与发展
  临洮花儿具体始于何时现无从可考,但综观有关花儿的历史资料和近年来专家、学者的研究论证表明,流行于洮河流域的“洮岷花儿”最早可能追溯到南宋时期。据史料载,宋神宗五年(公元1072年)至七年,王韶两次开拓熙河,升镇洮军为熙州(在今临洮),并建置熙河路,他向朝廷所上奏折中有“蕃酋女子联袂围绕汉官踏歌”之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1),所述演唱形式酷似洮岷花儿特征,地点也在现在的临洮,证明临洮花儿至少在当时已经产生。至明代,花儿在洮河流域已相当盛行,这不仅在其它相关文物遗存中得到证明,而且在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中已屡见不鲜,只不过未直接提及“花儿”一词罢了。如明代才子解缙被贬谪河州途经洮河时所作的《寓河州》一诗中写道:“春风一夜冰桥折,霹雳声如百面雷。亦有渔人捕鱼者,短歌微送月明归。”再如杨继盛在《过渭源》一诗中也写道:“随车甘澍南山遍,澈底清流渭水长。一路氓谣亲听得,福星高莅荷君王。”诗中所说的“短歌”、“氓谣”无疑当属洮岷花儿。此外,在一首莲花山花儿唱词中就流传着“明朝年间洪武年,莲花山上就朝山”之句,说明洮岷花儿以及花儿会在当时就颇具规模了。到了清代,花儿在临洮的盛行规模自然已经达到了鼎盛,临洮籍著名诗人吴镇的《我忆临洮好》十首之九中“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两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临洮花儿的绰约风姿,成为直接记述临洮花儿的经典名句。
  二、临洮花儿的分布与特点
  临洮流行的花儿以洮岷北路花儿为主,兼有河州花儿。在南片的衙下集、南屏、玉井等乡镇主要流行洮岷花儿,演唱曲调为“莲花山令”(亦称两莲儿),演唱方式是分两组搭班对唱,每组三至五人,有一人负责编词、协调、组织等工作,叫做“串班长”,一首花儿每人轮流唱一句,最后以合唱“花哟,两莲儿”结束。也有一个人唱完一首花儿的,但那需要很好的音域和娴熟的换气方法,否则很难一气呵成。全县大大小小26个花儿会也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乡的青山绿水之中。一些山区花儿会如紫松山、石头豁岘、马花梁等花儿会上还有马莲绳拦路、敬酒告别等饶有趣味的经典场面。
  临洮北片的太石、红旗和东片的连儿湾、窑店、龙门等乡镇则流行河州花儿,演唱形式多为零散地独唱,兼有对唱者,但由于没有固定的花儿会,所以其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南乡洮岷花儿的盛大。近年来,在县城的岳麓山、城中公园、体育场等处又兴起了不定期的花儿演唱活动,演唱形式多为河州花儿,兼有洮岷花儿。流行在临洮的河州花儿曲令主要有“直令”、“二牡丹令”、“二梅花令”、“白牡丹令”、“脚户令”、“三闪令”等。由于临洮处于汉、回、藏等多民族聚居地,属洮岷花儿与河州花儿的交*地带,由两种花儿相互影响、交融所衍生的双套花儿曲工词美,别具丰韵,使得临洮花儿成为西北高原上一朵独具特色的文艺奇葩。
  三、临洮花儿的阵容与影响
  临洮的花儿会会场规模大、时间跨度长,这些花儿会最早的从农历三月二十八开始,最迟的到农历九月十六结束,历时将近半年之久,这期间花香鸟语、莺飞草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年之中的黄金时段,也是人们踏青旅游的最佳时节。每逢会期,人们穿着夏日盛装,手搭凉伞、轻摇彩扇,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于青山绿水中搭起一座座白色帐篷,尽情地游山玩水、赛歌对唱、交易商品,忘我地狂欢一天,其情其景,堪称中国民俗文化之一大景观。在这些花儿会中,规模最大的紫松山、油磨滩、张家寺滩、骒马沟等花儿会不仅 县内群众参加,而且也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游人、歌手、客商、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不远千里前来参加,人数最多时可达五、六万之众。
  此外,临洮的花儿艺术人才众多,阵容强大,在南乡活跃着一支数百人的洮岷花儿演唱队伍,如老一辈歌手有“穷尕妹”丁如兰、李友辉、靳尚明、浪淑琴、曾文义等,他们有的曾上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的在省、市花儿大奖赛中屡次获奖;如丁如兰曾被誉为“半个莲花山”,她开启了封建社会妇女上山唱花儿的先河,在她的影响下,洮岷花儿的内容才由情歌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年歌手有周仕芳、曹崇孝、杨冬芳、刘尚平、曹永等,他们成为临洮洮岷花儿的主力军,曾多次在省内外举办的各种花儿大奖赛上势压群雄,屡屡夺魁。近年又涌现出了以张君芳、杨生霞、曹花篮等为代表的一些花儿新秀。活跃在县城和北乡的河州花儿演唱人才有赵慧琴、马建雄、殷树贤、李洁春、李永智等;特别是赵慧琴,她的音色婉转优美,演唱的曲令丰富,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声望。
  除演唱活动之外,临洮的花儿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马文惠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艺工作者多年来潜心于花儿的学术研究,并发起成立了临洮县花儿学会,负责花儿的研究、搜集、整理、创作和宣传工作。马文惠出版了花儿学术专著《西北高原的文艺奇葩》,对花儿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地探索研究,他撰写的花儿学术论文《洮岷花儿章法初探》、《西部风标,西部精神》和赵怀侠撰写的花儿学术论文《试论双套花儿与河州花儿的发展关系》分别获得甘肃省第一、第二届“民间文艺十年成果奖”,使临洮花儿形成了一个溶群众性、娱乐性、学术性、文学性于一体的立体阵容。县上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举办了多次花儿大奖赛,极大地推进了临洮花儿事业的发展。
  2000年,临洮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曾专题报道过临洮花儿艺术的盛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临洮花儿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使临洮花儿的芬芳不但洒向全国,而且播向了世界。

[1][2]

上一篇文章: 论南木特戏
下一篇文章: 梅兰芳在兰州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