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

http://www.51xue.org.cn  2007/5/30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勿庸讳言,当代电视新闻节目因其创造了斑驳陆离媒介景观及为人们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而成为了叙事研究的绝佳范本。当前,央视及各省台的《新闻联播》以其令人信服的话语权威牢牢地占据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制高点,也代表着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本文将以其为考察对象,揭示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

  电视新闻:作为叙事的结构与特性分析

  从叙事学角度来说,新闻话语是对新近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叙述,它拥有标准的叙事组件—— 新闻事实与叙述。大众传媒时代,新闻作为“最普遍、人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叙述方式”,[①]正夜以继日地为人们提供着外部世界瞬息万变的信息。然而,在叙事理论中,这些五光十色的新闻报道背后仍然隐藏着某些相对稳定的叙事结构,如“句法结构”即为其一。

  我们知道,一则新闻消息通常由新闻摘要(包括新闻标题和导语)及新闻故事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详述。一般来说,新闻故事由新闻核心事实、事实所引发的反应与后果、背景、新闻评论的基本程式构成。有学者发现上述各构成要素中浸透着“句法成分”的特征:新闻故事中对核心事件的描述提供了新闻话语的主要信息,是其主干部分,类似于句子主干。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处所、状态、程度等场景的交待可视为新闻话语的状语。另外,新闻事件的结/后果及其所引发的相关方面的反应是对核心事实进行的补充说明,类同于句子的补语。不仅如此,新闻背景的介绍,包括目前背景和过去背景,则仿似新闻事件的“全句修饰语”。上述各部分共同构成新闻故事完整的情节。最后,新闻评论贯穿其中充当着新闻话语的独立成分,表明作者的意见和看法。当然,在特定的报道中,记者常会根据具体情况凸显或删略某些成分。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话语与句子一样也有自己的必备成分:标题和导语,或标题和事件,或特殊情况下的仅一个标题,如标题新闻。如此,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出新闻话语里所蕴含的句法结构。[②]可以说,不论是报纸或是电视新闻报道都可浓缩成这一结构,其中的变项只是一些即时的新闻事实。

  然而,较之以文字为载体的报刊新闻,电视新闻有其独特的叙述方式。首先,作为一种影像媒介,电视新闻借助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记录报道,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从而使“事件”与“叙事”之间的距离完全消失,惟有新闻的“真实”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说电视新闻是一种 “逼真的复制”,那么它复制的则是现实生活中一段业已流逝的时空,并用电视的二维平面再现了现实世界的三维空间。透过电视画面,观众能身临其境般地感知新闻事发的时空元素。可以说,电视新闻以“眼见为实”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时空状语推向了极致,从而创造和释放了图像叙事的威力与作用。这也迫使报刊新闻叙事不得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并追求叙事的“文图结合”与版式的视觉效果。但是,电视新闻的“眼见为实”也往往让人们误以为其报道是“纯客观”的。叙事学家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文本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故事,内容或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另一个是话语,即表达,使内容得以传达的手段。简单地说,故事就是叙事描述什么,话语则是如何去描述。”[③]可见,作为叙事本文的电视新闻依然是话语的建构。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声音的安排处理,节目的编排方式等等加工无不使电视新闻沉浸在“建构”的氤氲里,建构性成了电视新闻叙事的另一特性。这正如西方学者所说:“媒介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它所处理的任何事物。”


  新闻联播:作为整体的叙事艺术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联播节目是一种引人注目的节目类型,其特色是借助“联播”的形式将多条电视新闻连缀成链,而这其中新闻文本的整合性又催生出新闻联播作为整体叙事的各种手法。

  时空叙事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央视及各省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的叙事时态无疑都强调当下性。且不说《新闻联播》的金字招牌时政新闻,既便是其他新闻的“保鲜度”也极高。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其新闻的进行时态得以不断强化,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永恒的当下和永恒的变化之中,随时体验着新闻资讯的鲜活。不仅如此,《新闻联播》通常还会借助各种由头,为“旧”闻重塑一座“时效”的金身。如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央视《新闻联播》的《永远的丰碑-抗日英雄谱》专题报道便将曾经的抗日英雄一一数来。而在叙事空间上,央视与各省台《新闻联播》却有着不同的路数。受某些现实因素的制约,地方新闻的叙事空间多“囿于一隅”。然而,这看似不利的地域限制却增强了地方新闻的贴近性,从而使之能积极地把握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脉动。而央视作为国家台,总是以恢弘的气度包容来自各地的新闻报道,并注重其报道范围在空间上的协调与平衡。比如今年教师节央视《老师,节日快乐!各地欢度教师节》这则报道,其叙事空间就跨越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甘肃、大连、广东、湖南、天津、沈阳、新疆、青海、黑龙江、上海等省市的学子,以感激之情为辛勤的园丁们献上节日的贺礼,在此空间成了一种叙事手段。

  主题叙事 除时空叙事之外,《新闻联播》在主题叙事方面也凸现了它别具一格的叙事特色。如果我们将各条报道视为单个的文本,我们可以从《新闻联播》中报道主题编排次序及其所占篇幅上窥见其叙事结构。通常,央视《新闻联播》划分为国内与国际新闻报道两大类。勿庸置疑,国内新闻无论在报道量或是报道时间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而国际新闻仅以“点缀”之势追随其后。国内新闻报道一般又以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新闻的顺序依次登场,各板块内的新闻也依据其重要性依次编排。这一叙事结构在《新闻联播》中屡试不爽。以2005年9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其前五条时政新闻关注高层外交动态。如“胡锦涛会见出席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代表”、“胡锦涛会见英国首相和欧盟领导人”、“吴邦国抵达卡萨布兰卡开始对摩洛哥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等。经济新闻“黄菊会见英国渣打银行集团主席”等紧随其后。接着是文化新闻的播报。最后,节目以“美国密西西比州152人死于飓风灾害”和“印尼一架客机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两条国际简讯鸣金收兵。[④]显然,如此的叙事结构体现出《新闻联播》鲜明的价值取向:国事优先,政治主导,而且这也成了我们解读该栏目的一种潜规则。

  互文叙事 文艺理论中的“互文性”(Intertexuality)也被译作“文本间性”,通常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它包括“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阐释的扩散性影响。”[⑤]如果我们将央视或各省台的《新闻联播》看成一个大的叙事文本,那么下面各则报道之间的互文性便成了一个显著的特色。比如,央视2005年9月3日的《新闻联播》浓墨重彩地报道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首都各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蓝;胡锦涛向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代表颁发纪念章等等。这些新闻报道相互呼应,互为表里,共同建构着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如果再转到各省台,上述镜头画面不仅以“直接引语”的姿态出现在当天各省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报道中,而且其地方新闻还会进一步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引申”和“呼应”,如报道本省各地群众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领导干部为本省抗战老英雄颁发纪念章等等。现今,这种互文叙事如今已经成了各类重大主题报道的常见手法。

  

[1][2]

上一篇文章: 21世纪主持人智识新态势
下一篇文章: 主持人告别花瓶年代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