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大学的品格与哲学的用处开学之际答同学问

http://www.51xue.org.cn  2007/5/22 源自:张丰乾 【字体: 字体颜色

  又是一年大学开学的时间,大家对“大学”很熟悉了,但“大学”究竟怎么样来理解呢?

  大学之所以大,在于它是由“大”的学问为依托,“大”的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联合体。大学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和未来责任的承担者。办大学的和上大学的都要摒弃短视。《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里的“大学”固然指“大的学问”,但是我们用“大学”来翻译university,不仅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叫“大学”(太学),而且因为古人也认为“大学”(太学)的品格在于“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无论是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大学教师,还是大学生都需要有“止於至善”的追求。也就是说,对于“完美”的向往和探索应该是大学的基本品格。理想是改造现实的动力,大学作为机构,如果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不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弘扬高尚的道德,承担起为民众谋福利的责任,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教育要面向未来”,而不能被眼下的、时髦的利益所迷惑。

  可是,大家都在议论时下大学的趋势是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的转化。

  如果从大学的品格出发,我认为大学应该是精英的荟萃者与培养者,要拒绝媚俗。所谓的“精英”,不是享有什么特权,以名车豪宅,穷奢极欲来显示自己身份的人,而是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和才智的人。大学发展的方向其实是精英教育的扩大化,“亲民”的意思是要自觉地亲近民众,同时也让民众彼此亲近。我想精英和大众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程度不同。大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都关注个人的前途问题,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眼界越狭隘,出路越坎坷;对社会的贡献越大,被认可度越高。所以有识之士都反对大学一味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

  也就是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是文明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也是大师的棲居地和孕育地。但是,并非每一个大学在每个时期都有大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进入名校而懊丧,另一些同学为目睹了某某大师而沾沾自喜。我想说的是,大师的精神和大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大师身上最集中地体现了大学的品格,只要具备了这种品格,最终会脱颖而出的。对于大师,不要舍本逐末。还需要补充一点,大学里的大楼应该是大学精神的最直观的载体,设计和施工都应该精心才是。

  大师大多集中在基础学科。比如,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看有没有哲学系。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一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但是,近几年第一志愿报哲学的考生比较少,很多同学是被“调剂”过来的。其他的一些基础学科所招收的新生也普遍存在着“专业情绪”。
     我有一个另外的感受是很多其他专业的同学很关注哲学系的课程,也读了很多哲学的书籍。不能说哲学系的注册学生多,才说明哲学有吸引力。

  至于第一志愿的问题,我想不管是老师和同学,都不要把这个问题看得很严重,翻来覆去地讨论它,使那些本来心仪哲学的同学也开始犯嘀咕。因为志愿实际上是可以变化的,更何况,大部分同学在填报志愿时,所获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主要受媒体、家长的影响,以为考大学就是谋一个好职业,而对什么是大学了解不多,自然热衷于一些时髦的专业。那些被“调剂”同学来哲学系报到,就说明他们已经或多或少认可了哲学系,已经是哲学系的新主人。我想没有一个专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得不得了。哲学本身就是起源于困惑和追问,很多同学一进校门就问“哲学是什么”,或许这样问题,他们自己也可能遇到过很多了,这恰好说明“哲学”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有了萌芽,这应该是值得祝贺的事。
     那哲学到底是什么,它有哪几支分科?
     哲学是什么,是一个被问及最多,而答案最不确定的问题。如果问电脑是什么,你告诉他电脑是一种智能化的计算器,然后再指给他看,这是主机,那是显示器,再深一点,告诉他CPU是什么,主板是什么,内存是什么,也就可以了,大多数人关心的是怎么用电脑的问题。但是,“电”何以成为“脑”,或者说“脑”怎么变成了“电”,电脑会不会取代人脑,电脑是提升了人的素质,还是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些问题就成了哲学的问题。

  大家知道,“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 拉丁化为“philosophia”,是“爱智慧”的意思。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尚书·皋陶谟》记载大禹说过的话:“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后人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知”这个字从“矢”,像射箭那样又快又准地了解和判断出一个事物、一个现象,就是“知”。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知道得准,知道得多的人,“圣人”就是什么都知道的人,大的智慧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为大家带来光明和希望,所以“智慧”才值得“爱”。“爱”是什么,不讲条件的付出和关注,才称得上“爱”。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一些聪明,但是,有了“爱”,才会有智慧。所以“爱”和“智慧”是相互促进的。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根和本是同一个意思,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当然,还有“种子”的问题,但是“种子”本身也有一个它的根本和要害是什么的问题。)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里面都有哲学问题,所以才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分支学科。任何学科的革命都是在哲学的意义上发生的。较为浅近的例子是,你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变化,你的人生也就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尽管你的人生有很多变化,但是,你的人生哲学还没有变化,那么你“本身”并没有变化。

  哲学也可以理解为求出路的学问,“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外哲学家的普遍报复,最起码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只有哲学能够回答。从上面举的《尚书》的例子来看,中国哲学特别关注人的问题。

  实际上,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有很多答案,但是大家一直不满意,还是要追问,我想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有的学者就认为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林匹克,是挑战人类思维局限的学问。但是,哲学又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须臾不可离”的学问,就看你有没有留心。比如,林林总总的建筑,表面是钢筋混凝土,瓷砖马赛克,背后则是一种哲学,是对人和自然、人和人、 “有”和“无”、“虚”和“实”、“远”和“近”等诸多关系的理解和安排。建筑和建筑的区别,表面是建筑材料和建筑样式的区别,实际上是建筑哲学的区别。当然,建筑哲学要*施工队、原料供应商、土地开发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认为有了哲学就有了一切,但是,没有哲学就没有一切,人类和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哲学的。

  关于哲学的分支,教科书上都有。

  总会有人问:“学好哲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利益?”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哲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利益,而在于我们是否学得好。学好的人都说哲学使自己“受用无穷。”
     怎样才能轻松有趣地学好哲学?

  有一种轻松是无所事事的轻松,有一种轻松是融会贯通的轻松;有些“有趣”的,是别人带给我们的,有些“有趣”的,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如释重负的前提是你要承担某种东西,负载某种东西,到了目的地,这些东西不再压迫你,这是真正的轻松。同样,柳暗花明的前提是山重水复,你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在战胜迷茫、痛苦、失望之后所体会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你越是置身于哲学之外,越是排斥哲学,你就会觉得越无趣,越无聊。

  很多同学抱怨说我很喜欢这门课,但是任课老师讲得“闷”,我就问他们,这个老师讲得你都知道吗?这个老师讲的有错误吗?他们都不说话了。可见,问题的要害不在于老师的讲课风格,而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有些同学,不管老师怎样讲,只要是能讲出内容,他都会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是一种本事。另有一些同学,总喜欢“糖衣炮弹”,对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感兴趣,实际上是一种学习上的被动的等待和依赖心理,而不是积极主动的态度,说到底,是一个“懒”字。我敢说,不克服这样的心理,在学习上很难有大的进步,上大学最“亏”的事情,莫过于此。
     那哲学系出来以后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确实有很多家长和同学反复追问,哲学系“出来以后干什么”,“毕业以后干什么”。我想,首要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出”得来?拿了录取通知书,有了学生证,你只是“进来了”,能不能“出得去”,实际上还是一个问号。以往的教训是,网络聊天、电子游戏、小本生意、儿女情怀、社团活动等等大学生活的固有内容对一些同学来说成了陷阱,他们在那里边“出”不来了,补考好几门,工作、考研自然都成问题。

  哲学系的毕业生,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出色的成就,当然也包括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学者。所以,建议大家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只要你有耕耘,收获是用不着问的。大学就是耕耘的天地再广阔不过的地方。

  但是,老百姓还是对哲学相当隔膜,认为哲学枯燥,理论一大堆而无实际意义,哲学也就没有经济,法律,外贸这么热门了。
     哲学在八十年代很 “红火”,主要的原因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被“文革”禁锢很久,社会上“缺”哲学。近几年,思想界实际上还是很活跃,而且思想和学术的互动也在加深,但是,整个社会对哲学的态度比较平和,法律、电子、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很热门。这应该被看作社会的进步。因为老百姓的生活都是很具体的,中国也确实需要在各个具体的领域内成长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但是,这不是说哲学失去了他原来的位置,而是说哲学回到了它自身应该所处的位置,扮演一种反思的角色。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本来就是少数人的事情,社会上对哲学的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前面说过,作为大学,它的专业设置主要不是满足当下的、最一般的社会需要,而是着眼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过去的文明传承。所以说,能够从事少数人才能从事的专业,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机会。希望新同学很快能够明白,越是大众化的职业,越容易发生变动,越容易被淘汰。所以古人说“大学”的追求要“止于至善”,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尽快摆脱种种当下的、市侩的或者小农意识的纠缠,立志高远,勤勉精进。即使法律、电子、金融、工商管理等所谓热们专业的同学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性的技术操作,否则大学就成了培训部了。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哲学系的本科生都从事专门的哲学研究或传播工作,(对研究生也不这样要求),而是鼓励同学掌握外语、计算机甚至驾驶本领,也大力支持同学辅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攻取双学位。但是,既然进了哲学系,就不要浪费了这样的机会,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了哲学素养作平台,你的眼光、你的思路、你的能力都会出类拔萃。

  前面已经说过,前提是你好好学哲学、学好哲学。更大一些的前提是对大学的品格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我的看法仅供参考,欢迎批评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