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云南制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

http://www.51xue.org.cn  2007/6/15 源自:互联网 【字体: 字体颜色

一、云南制糖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北回归线横跨我国境内最长的省份。省内热区面积为8.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热区总面积的16.8%。由于具备气温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和雨量适中等甘蔗种植的优越条件,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甘蔗生产基地和蔗糖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糖业各主要管理机构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心与支持下,通过全省糖业体系的共同努力,甘蔗生产和制糖加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九五”期间,通过调整、巩固和提高,甘蔗和食糖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二位。

  (一)云南甘蔗农业生产

  1、种植布局: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380-400万亩,分别约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7%和20%,实现的产值分别占同期全省农村种植业产值和经济作物产值的10%和30%。省内甘蔗农业生产主要分为七个片区,商品量较大且比较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流经省内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大盈江、陇川江、芒市江流域。

  2、种植品种:九十年代以来,我省引进并培育了新台糖10号、16号、20号、22号,云蔗89/151、桂糖89/5、粤糖79/177、闽糖69/421等一批新一代甘蔗品种,至2002年全省甘蔗良种面积比例达到40%。甘蔗单产平均3.8-4吨/亩,甘蔗含糖分13-15%。


  (二)云南蔗糖工业生产

  1、产区布局:蔗糖工业生产覆盖全省11个地、州、市的48个县(市),涉及600万蔗农,3.3万糖业职工。其中,滇西、滇西南、滇南的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

  2、生产能力:2002年全省机制白糖厂有74间(法人单位)、87条生产线。2002年全省日加工甘蔗能力14.06万吨。其中:大一型糖厂3间,大二型糖厂2间,中一型糖厂22间,中二型糖厂35间,小型糖厂12间。平均每个糖厂日加工甘蔗能力1900吨。


  (三)经济效益

  全省有3个地州市财政收入的50%来自蔗糖业,28个县(市)糖料甘蔗产值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30%。蔗糖利税占当地县级财政收入的35%—78%,制糖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2001/2002榨季,全省种蔗面积405万亩,产蔗1480万吨,产糖143.7万吨,全省600万农民种蔗收入超过22亿元,人均种蔗收入370元,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种蔗实现了脱贫致富。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蔗糖业已成为云南省仅次于“两烟”的第二大生物资源产业。其发展对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地方财政资金积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制糖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云南虽在有效利用热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种植甘蔗获得成功,但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云南制糖业发展区域,比如,弥勒、德宏、保山、临沧等地所做的初步调查,发现除省内资源对糖业综合发展存在制约因素外,还有不少外部因素直接影响着糖料种植和制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一)内部制约因素

  1、生产条件差。云南省内土地资源占有情况不平衡,农田建设底子薄,耕地后备资源少,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种植多发生在干旱(旱地甘蔗占总种植面积的80%)、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30度的坡地,且有水利灌溉的高产蔗区约50万亩左右,仅占总面积的14.4%,旱灾危害突出。

  2、生产规模较小。我省平均每个糖厂日加工甘蔗能力1900吨。而国外糖厂一般都在8000吨以上,其中,巴西一般在1500至3000吨、印度为1000到3000吨。

  3、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我国目前仍处于手工收获阶段,而澳大利亚从1979年开始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巴西、古巴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2%。

  4、我省甘蔗生产一直存在低产低效的重大问题,各主产区品种单一化、熟期单一化十分严重,加之长期连作,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已成为蔗区危害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

  5、生产过程不完整。须以无农不稳、无工不活、无商不富为指导思想作眼于未来。

  (二)外部制约因素。

  2001年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承诺,糖市场以关税配额的形式逐步对外开放。第一年进口配额是160万吨,约占当时全国产量的20%;配额内关税为30%,配额外关税为76%。同时,中国承诺此后5年内配额数量每年增加5%(从1999年起计算)。

  该举措对于糖业生产经营走向世界市场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作为WTO的新成员,“我国农业没有发达国家的高国内支持和高出口补贴,也没有发展中国家的高关税保护。”因此,在糖业生产经营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

  1、糖市价格低迷与糖厂亏损的问题

  据中国糖业协会有关人士说:“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4月,6个月时间,国内糖价从每吨4000元降到2600元,下跌了35%;2003年糖价基本稳在每吨2250~2450元。”目前,国际糖市总体供大于求,加之入世后比国内价格低得多的糖源大量流入国内,因此,种蔗、产糖产业遭遇到一系列严重打击,糖厂几乎出现行业性亏损,糖商降低甘蔗收购价格的举动,又将部分负担转嫁给了种蔗农民。

  2、外糖的倾销问题

  按照WTO的定义:如某公司以低于其国内“正常市场价格”向国外出口,这便是倾销。“入世”后,我国糖量进口大幅度增加,欧洲的糖出口量达几百万吨(世界糖的贸易量约为3700万吨,主要出口国有:巴西659万吨,欧盟515万吨、澳大利亚446万吨,泰国432万吨、古巴358万吨,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占世界食糖出口量的65%。),出口补贴是世界糖价的两倍,面对这种倾销行为,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

  3、环保问题

  一方面,广大蔗农为提高甘蔗产量,长期偏施化学肥料,导致土壤老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普遍缺乏有机质,缺氮缺磷的比重较大。在不利于提高甘蔗养分的同时,大量无机农药、化肥残留量的存在,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另一方面,制糖业工业污水排放不达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

  4、甘蔗种植大多仍停留在食糖和酒精生产等方面,其综合利用和副产品深加工率低。


  三、制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和基础建设 ,调整糖业结构和优化糖料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良种培育和技术引进步伐,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糖料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

  2、将传统甘蔗制品扩展为糖、能、果多用途甘蔗、食糖、能源、化工、建材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机制纸、中密度板、碎粒板、蔗渣石膏板、药用酵母、木糖、单细胞蛋白、蔗糖脂、复合肥、菌肥、白酒等。

  国家“十五”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列入开发燃料酒精等石油替代品,节约石油资源的举措。同时,制订、颁布了《变性燃料乙醇》、《车用乙醇汽油》两项国家标准,规定在汽油中添加10%的变性燃料乙醇。由此,利用经改良和遗传育种后的能源甘蔗生产乙醇不仅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省外汇,有效的治理汽车尾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将促进种植业结构、糖业结构的调整及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

  3、推广甘蔗的优良品种,提高单位产出及出糖率。1999年,云南省科委组织实施了“甘蔗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重大成果推广项目,在旱地蔗区重点推广“八五”科技攻关形成的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穴植聚土栽培法”和“深沟板土槽植法”,并结合改变植期,实行秋植、冬植;在水浇地蔗区实行集“选用高产高糖良种、提早植期、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一体的“亩产吨糖”综合技术。
 
  该项目在瑞丽、潞西等17县(市)进行实施,共完成中心示范11266.7hm2,推广面积26820hm2,其中水浇地公顷增产达38.25t,蔗糖份提高0.5%以上,旱地蔗平均公顷增产21.6t,提高蔗糖份0.3%以上,实现了预期的水浇地亩产吨糖、旱坡地亩产半吨糖的技术经济指标,为甘蔗生产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4、形成相对稳定的连片规模化生产带及糖料生产的主产区,通过制糖企业改组改制,由兼并形成大的企业集团,以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在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的同时,实现制糖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抗风险和外糖的能力。德宏州制糖行业连续多年全行业亏损,为有效改变糖业效益差的状况,提升制糖行业竞争力,州委、州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整合糖业的有关精神,积极抓住机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德宏糖业整合。2003年5月17日,在省、州领导的关心和推动下,该州与英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德宏糖业整合框架协议》,以资产为纽带,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云南率先整合景罕、瑞丽、平原、弄璋、盏西五家糖厂,并于2003年8月16日,组建了制糖行业第一家现代企业集团——云南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其在芒市揭牌成立,标志着云南制糖行业第一家现代企业集团的正式组建。2003年9月21日,德宏州又与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经过充分的讨论和友好协商,签订了潞西、梁河两县市糖业整合的《框架协议》,由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出资对潞西市、梁河县的五条制糖生产线进行全面重组整合。

  5、通过生物有机肥等生物处理方法,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以制糖工业综合利用能源甘蔗拓展新产品为例,其工业在生产普通级食用酒精、工业酒精等主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出大量的副产品——糖蜜。糖蜜含糖量较高,因其本身就含有相当数量的可发酵性糖,只须添加酵母便可直接发酵生产酒精,是大规模工业生产制造酒精的良好原料之一,但糖蜜生产酒精,会产生多倍于糖蜜的高浓度酒精废醪液。而这些酒精废醪液排放后,必将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防治甘蔗制糖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198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 实施《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针对高浓度酒精废醪液治理,目前国内主要采用有氧化塘处理、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酒精废液作为锅炉水膜除尘器除尘冲灰水循环使用、蒸发浓缩制复混肥或饲料酵母等方法进行治理。而那些在制糖过程中剩下的蔗渣与滤泥,则多作为锅炉燃料或肥料。以上治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并不能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由于云南山区多、坝区少,边疆多、内地少,造成运输不便、耗能高、投资成本相对较大。

  结合生物有机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能有效降解有机物,释放大量能量,同时,可有效限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对有害微生物起着防治作用这一特性,笔者等人遵从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在弥勒县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原云南省弥勒糖业有限公司竹园糖厂协助下进行小样发酵试验。经过2001/2002榨季的摸索试验,以及后期研究与探索,成功研制出利用制糖厂废料、滤泥、煤灰、蔗髓和酒精废液,配以生物有机肥菌种后通过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的技术。该项技术已可以全部消化吸收制糖过程中产生的滤泥、煤灰和酒精废液,而生产出的生物菌废可以改良土壤,解决土地板结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废制废、变废为宝。2003年1月22日,该公司的生物有机肥厂顺利通过了州、县环保局及相关部门的检查验收。目前公司年可生产生物菌肥6万吨,这些生物菌肥,除主要用于甘蔗种植,实现生态发展外,还可用于水果、蔬菜生产。由此,该企业不仅成功解决30余名员工的就业问题,完成产值262万元,利税40余万元,实现利润80万元,并且,由从前每年被环保部门罚款70至80万元的企业,转变为排放达标,政府给予40万元奖励的企业。

  6、建立和完善糖料收购价和食糖销售价的联动机制。制糖企业对签订糖料种植合同的农户,可承诺一个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实行蔗糖价格挂钩连动,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使糖厂和基地的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7、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食糖安全及卫生监测体系,通过提高食糖质量,加强广告宣传,改善包装等方法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上一篇文章: 职业描述:制糖和糖制品加工人员
下一篇文章: 云南蔗糖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